双相情感障碍:从症状到诊断的全面指南
01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身边如果有人时而充满活力、时而陷入低落,也许他们正在经历情感上的“过山车”——这就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表现。其实,这是一种影响情绪的心理障碍,特点是情绪出现极端波动。有时候就像天气说变就变,晴天可能转眼变阴,偶尔还会打雷。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发作时,情绪可以高涨到近乎失控,也能低落到失去动力。它不仅影响情绪,还可能对思维、行为乃至人际关系造成冲击。临床上,这类问题不算罕见,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统计,全球约有1-2%的成年人会受到影响[1]。
💡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慢性问题,需要长期关注和管理。
02 情绪的天平:躁狂与抑郁
症状类型 | 早期信号(轻微、偶发) | 明显表现(持续、严重) |
---|---|---|
躁狂期 | 偶尔精力旺盛,睡得少还不累 | 长期过度活跃,语速快,做事冲动 |
抑郁期 | 有时情绪低落,不太想社交 | 长期失去兴趣,思维迟缓,易自责 |
👤 案例:有位28岁男性,工作压力大时偶尔兴奋无法入睡,后来发展为几天高谈阔论、后又长时间情绪低落,这种双重波动正是双相障碍的典型信号。
🔎 躁狂和抑郁状态可能交替出现,也有可能两者同时存在。
03 专业诊断:DSM-5视角
在诊断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给出了明确标准:
- 躁狂期需要有持续高涨、易激惹或异常的兴奋状态,至少一周几乎每天都出现。
- 同时还要具备三个以上的辅助症状:精力增加、睡眠减少、说话多、注意力分散、冒险行为提升等。
- 抑郁期则要求至少出现两周普遍的情绪低落,并伴有兴趣丧失、食欲改变、记忆力下降、无力等。
📝 DSM-5将双相障碍分为双相Ⅰ型(躁狂期明显)、双相Ⅱ型(以抑郁和轻躁狂为主)等类型。
🔬 医学界认为标准的诊断流程可以减少误判,帮助合理用药[2]。
04 ICD-10分类:另一种参照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也给出了双相障碍的定义,不过分类更侧重发作类型:
- ICD-10要求至少有两次不同相的发作,包括情绪高涨及低落。
- 与DSM-5相比,ICD-10对于每次发作的持续天数要求较宽松。
- 对辅助症状的具体界定略有不同,比如对睡眠障碍描述采用更广泛的标准。
⚖️ 两套标准各有优缺,临床实际常会结合使用。
🔍 有时医生还会参考病人的生活环境以及家族史来辅助判断。
05 如何鉴别和评估?
实际临床中,双相障碍有时与其他心理问题混淆,尤其是抑郁症和焦虑障碍。评估需要多方面综合:
评估环节 | 主要关注点 | 工具 |
---|---|---|
病史询问 | 情绪波动周期、发作持续时长 | 标准问卷、家庭访谈 |
心理量表 | 躁狂评分、抑郁评分 | YMRS量表、BDI量表 |
辅助排查 | 排除甲状腺问题、药物影响 | 生化检查、神经系统评估 |
👩🏻⚕️ 例子:一位45岁女性,反复经历激烈情绪后,排查发现其实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异常而非心理障碍,这说明鉴别诊断很重要。
🔔 诊断时建议配合心理医生和内科医生联合评估。
06 治疗与自我管理:实际怎样做?
常用药物及疗法 💊
- 稳定情绪药物(如锂盐),可以降低复发率[3]。
- 抗抑郁药主要用于严重抑郁期,但应用需谨慎在专科指导下使用。
- 认知行为疗法(CBT),辅助患者调整思维习惯,有助于减少情绪波动。
日常管理 + 饮食建议 🥗
具体食物 | 功效说明 | 食用建议 |
---|---|---|
深海鱼 | 富含Omega-3,有助于神经健康。 | 每周可吃2-3次 |
坚果类 | 含微量元素,有益脑部营养 | 适量常备,每天一小把 |
绿叶蔬菜 | 丰富B族维生素,有助情绪平衡 | 可以每天补充 |
📆 规律作息和适度锻炼也是保持情绪稳定的关键。
📞 如持续出现严重情绪困扰、影响人际和工作,建议及时到专业心理门诊咨询。
07 风险因素盘点:哪些人容易遇到?
- 遗传易感性: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有双相障碍,患病风险显著增加。据统计,一级亲属有双相障碍者,自己发病风险上升至10倍左右[4]。
- 脑部神经递质失衡:研究发现,大脑多巴胺和血清素波动有关情绪调节。
- 长期高压力环境:比如长期加班、家庭关系冲突,这些常被认为是触发因素。
- 青壮年发病率高:年龄在15-30岁段最为常见,女性和男性发病率接近。
⚡ 这些风险因素有助于早期筛查,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相关人群都会发病。
主要参考文献
- [1] Merikangas, K. R., & Jin, R. (2011).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8(3), 241–251. 🌏
-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ublishing.
- [3] Geddes, J. R., Burgess, S., Hawton, K., et al. (2004). "Long-term lithium therapy for bipolar disord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328(7444), 1397.
- [4] Smoller, J. W., Finn, C. T. (2003). "Family, twin, and adoption studies of bipolar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C: Seminars in Medical Genetics, 123(1), 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