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科普指南:安全舒适的手术“护航员”

  • 5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科普指南:安全舒适的手术“护航员”封面图

麻醉领域科普指南:安全舒适的手术“护航员”

走进医院做手术,不少人其实最担心麻醉。如果你也有过类似想法——“睡一觉,醒来会不会有危险?”、“麻醉到底安不安全?”——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我们用最直白的语言,带你了解麻醉到底是什么、哪里有关键风险、术前术后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与麻醉医生沟通。希望让你放下疑虑,手术前安心、手术中放心、手术后舒畅。

01 麻醉是什么?🛏️

麻醉,说白了,就是通过药物把人的意识或感觉“部分关掉”,这样手术时不会痛,也不会记得过程。简单来说,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区域麻醉三大类。全麻让你整个睡过去,局麻只让局部、比如一只手没感觉,区域麻醉则是让胳膊或腿的某一段暂时失去知觉。

平时的胃镜检查,常用镇静药,属于轻度麻醉;需要切除肿瘤的大手术用的则是全身麻醉。不同的手术和身体状况,麻醉方式也不一样。就像家里的电子设备断电保护,有用彻底断电的,也有只关掉某一片区域的。

不少人怕“麻醉睡不醒”,其实现代麻醉药物已经非常安全,专业的麻醉医生会根据你体重、年龄、疾病情况精确计算用药量,把风险降到最低。如美国家庭医师协会2021年总结,麻醉药物在55岁以上手术人群中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1%(Pasternak et al., 2021)。当然,这也需要医院麻醉团队的严格操作和术前评估。

02 麻醉在手术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麻醉不只是让人“睡”着,还担负着保障生命体征、预防突发状况的大责任。手术台上的麻醉医生,其实就是守护你安全的“能量管家”。

  • ① 管理生命体征:麻醉医生一直监测你的心率、血压、呼吸,每分钟都不能放松。哪怕有轻微异常,也会立刻调整用药。
  • ② 减轻疼痛和压力反应:麻醉药让你不会感到痛,身体不会大幅“抗议”,这样手术也能更顺利。
  • ③ 预防手术意外:遇到急性过敏、心跳骤停等麻烦,麻醉医生可以第一时间抢救。

比如最近一位73岁的阿姨,因肝癌要做肝脏相关治疗,术前麻醉团队详细询问既往疾病、药物过敏史,安排了镇静麻醉。整个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手术顺利。这提醒我们,舒适的麻醉环境,就是安全手术的重要“保险”。

03 麻醉可能带来的风险🚥

虽然麻醉技术很成熟,但还是有风险。一般人最担心的其实是“麻醉醒不来”,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下面归纳一下几类主要风险,帮你理清思路。

  • 呼吸抑制:有些麻醉药,剂量过高、身体代谢慢可能导致呼吸变弱,甚至暂时停顿。尤其高龄或心肺功能差的人需要格外小心。
  • 心律异常:心脏有基础病或药物反应过敏时,可能出现心跳过快、过慢。实际发生率低,但在高危人群不得不警惕。
  • 过敏反应:极少量人对某些麻醉药敏感,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重则呼吸困难。
  • 术后恶心呕吐:全麻后,有些人醒来时会短暂性恶心。与个人体质和药物相关,一般几小时可缓解。
  • 认知短暂下降:部分老年人术后有短时间记忆力下降、思维反应慢,多数会在一周内恢复正常。

风险的本质在于身体对麻醉药的代谢能力。数据显示,年龄越高、基础疾病越多,出现并发症的机会也会略高(Checketts, 2016)。不过,只要麻醉医生提前充分评估,绝大多数风险都可以控制。

04 如何做好麻醉前的评估与准备🔎

麻醉评估是整个准备流程的核心环节,目的是提前发现风险、制定安全方案。通常这一步集中在手术前两天到当天。

  1. 个人健康资料收集:医生会详细了解你的病史、过敏药物、用药情况以及家族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都要提前告知。
  2. 体检和实验室检查:麻醉前往往要测量血压、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特殊手术还需肺功能或凝血检查。
  3. 麻醉方案讨论:医生会结合检查结果,选择最适合你的麻醉方式和药物,比如全麻还是局麻,有无要调整用药。

说起来,这环节有点像“对号入座”,一人一个方案。准备过程中,直接把你觉得重要的情况跟麻醉医生讲清楚(哪怕看起来没关系的小事,比如去年皮肤过敏或近期感冒),都能帮医生为你量身准备。

参考文献:Apfelbaum JL et al., Practice advisory for preanesthesia evaluation, Anesthesiology, 2012.

05 麻醉后的护理和恢复🌿

刚做完麻醉,身体会有点“恍惚”,这时候护理和监测最关键。一般人在手术后醒来,会觉得嘴巴干、或短暂眩晕,不必紧张,这是常见现象。

  • 术后监测:护士会反复测量你的生命体征,比如每隔十几分钟看一眼心率、呼吸、血压。年长或肝肾功能弱的人,还要特别关注恢复速度,避免拖延。
  • 恢复措施:麻醉后一小时内最好不要急于喝水进食,先让意识恢复到清醒状态。恢复期间如有恶心、心慌及时告知医护。
  • 不适应对:术后偶尔有轻微头疼、记忆变慢,一般1-2天会改善。体质特别弱的人,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辅助用药,帮助缓解不适。
  • 遵医嘱活动:医生或护士会指导你何时能下床,如何逐步恢复走动,避免跌倒或意外。

术后要留心观察身体反应,如果持续头晕、严重胸闷,或伤口部位出现大量渗液,要立即告诉医生。适度休息、多喝水,有助于药物更快清除出体外。

参考文献:Myles PS, Williams DL. Patient outcomes after anesthesia and surgery, Anesthesiology Clinics, 2016.

06 麻醉在重症监护和急救中的作用⚡️

不只是手术,麻醉医生在重症监护室和急救复苏领域也非常重要。例如在ICU里,危重病人需要镇静、镇痛、气管插管时,麻醉医生能快速判断方案。急救现场,如果出现外伤休克、呼吸困难,专业麻醉干预能大幅提高生存率,也能帮助病人减少并发症。

调查显示,在重症监护人群中,麻醉干预能让死亡率下降12%—15%(Taylor & Lumb, 2017),特别是老年人或有多种疾病的患者,合理麻醉有助于控制呼吸、循环和意识状态。

其核心价值,就是“精准控制”,让药物既能保证安全,又不影响身体恢复。在这样的医疗场合,专业麻醉的意义,远超普通想象。

重要提示 📌

  • 术前把自己的健康情况说清楚,对风险控制有好处。
  • 提前学习麻醉相关知识,能消除紧张和恐惧。
  • 麻醉后期要观察身体状况,有异常及时报告医护。
  • 进食饮水要听医生安排,不要急躁。
  • 与麻醉医生多沟通,遇到任何疑问直接问。

引用资料

  1. Pasternak, J.J., & Lanier, W.L. (2021). Perioperative Care of the Elderly.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 Checketts, M.R. (2016). Anaesthesia–related complications and risks.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17(Suppl 1), i7–i13.
  3. Apfelbaum, J.L., Connis, R.T., Nickinovich, D.G., et al. (2012). Practice advisory for preanesthesia evaluation. Anesthesiology, 116(3), 522-538.
  4. Myles, P.S., & Williams, D.L. (2016). Patient outcomes after anesthesia and surgery. Anesthesiology Clinics, 34(4), 667-677.
  5. Taylor, J., & Lumb, P.D. (2017). Critical care and anesthesia: Current management. Current Opinion in Critical Care, 23(4), 30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