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胃息肉:常见疑问与科学应对
01. 胃息肉是什么?
偶尔在体检时,医生会突然提到“胃息肉”这个词。很多人愣住了:自己还挺精神,怎么会多了个不明不白的小肿块?其实胃息肉就是胃黏膜表面长出来的小组织,形状有点像“肉疙瘩”。大部分胃息肉都是良性的,像个“静悄悄的访客”。它们小的时候很难察觉,往往没有感觉,不少人要做胃镜才发现。
虽然听上去不吓人,但它们也不是全无风险。有些类型的胃息肉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不正常的组织变化,和一些胃部疾病甚至肿瘤相关。一般而言,绝大多数胃息肉不会引起剧烈症状,也多不恶变。但是,留心它的动静,及时追踪,依然很重要。
02. 胃息肉的症状表现
- 🍃 1. 早期多数没有不适。刚长出来的时候,胃息肉像“静音按钮”,没有疼、没有胀,甚至吃饭、消化都没有变化。很多人直到做胃镜时,才知道胃里悄悄多了个“新朋友”。
- 🔎 2. 显著变化时才有警示信号。如果胃息肉长得比较大或数量多了,情况可能会变得复杂。例如可能会出现持续腹痛、烧心,胃口变差、反复消化不良,有时甚至出现明显的黑便、呕吐不适等。
- ⚠️ 3. 典型病例分析。比如一位55岁女性,经常因为反酸和胃痛来医院,后来体检时发现胃底和胃体散在息肉。她并没有特殊症状,偶尔只是觉得胃有点不舒服。医生通过胃镜发现这些息肉,需要进一步处理。
这说明,大部分胃息肉是“沉默的”,但一旦伴随症状,就要认真面对。别把长期的小不适当成“天气变化”或“累到了”,如果有持续的胃部不快,最好还是到医院查查。
03. 为什么会长出胃息肉?
有些人对自己胃息肉的成因很困惑,明明平时饮食也算讲究,为啥还会中招?其实,胃息肉的出现跟身体里的多种因素都有关系:
-
🧬
炎症是“催化剂”。慢性胃炎,特别是因幽门螺杆菌(一种胃部细菌)长期感染导致的炎症,会让胃黏膜反复修复变厚,久而久之容易长出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
(Mahachai et al., 2020) - 👪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人有肠息肉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类遗传病,发生胃息肉的风险也会更高。有研究显示,这类人群胃息肉生长速度更快、转变概率也更大。
- 💊 药物影响。常年服用抗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PPI),胃酸减少,胃黏膜缓慢增生,也容易长出所谓“胃底腺息肉”。尤其是药量比较大的时候,这种息肉相对增多。
- 🎂 年龄相关。医学调查发现,40岁以后胃息肉的检出率迅速上升。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修复能力变弱,偶发异常增生不奇怪。
- 🥡 生活习惯。工作、生活压力大,饮食没有规律,经常熬夜,暴饮暴食,也会让胃黏膜受损修复“过劳”,进而形成息肉。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些因素确实增加了风险,但不是说有上述情况就一定会长息肉,只能说概率更高。
04. 如何确诊胃息肉?
对大多数人来说,胃息肉的发现基本靠“胃镜检查”——这是一根带摄像头的软管,医生可以直接看到胃里有没有息肉,还能精确记录息肉的数量、大小和位置。如果医生觉得某个息肉不寻常,还会用“活检钳”夹下一小块送病理,查验息肉类型。
- 🩺 内镜检查。直接可视化胃黏膜,是目前发现胃息肉最准确的方法。发现息肉后还能随手处理小型息肉,减少风险。
- 🔬 组织活检。只靠外形无法区分良恶性,病理报告对治疗和后续管理至关重要。
- 🧪 辅助化验。常规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A19-9),可以协助排查息肉外的其他胃部问题。如本例中患者的CA19-9为32.3 IU/ml,需结合随访观察而非单纯惊慌。
需要关注的是,只有专业医生才能通过上述手段综合判断息肉性质。自己感觉和B超、X光等方式,并不能有效发现胃息肉。
参考文献: Velazquez-Dohorn ME, et al. Changing trends in gastric polyps. Revista de Investigacion Clinica. 2018; doi:10.24875/RIC.17002430.
05. 治疗方法盘点
发现了胃息肉,选择怎么办?其实治疗方式主要取决于息肉的大小、类型和数量,绝不是“一刀切”。简单来说分为以下几类:
- 🔄 随访观察。大部分体积小(<1cm)、无异样的胃底腺息肉,只需每1-2年胃镜随访。医生会观测息肉是否变大或结构变化,如无异常无需干预。
- ✂️ 内镜下切除。体积较大(>1cm)、形态有变化、有出血溃疡的息肉,推荐通过胃镜下“圈套器”摘除。比如上文中那位55岁女性,因息肉多达26枚且直径较大,一次性全部切除。
- 🏥 综合治疗。部分患者合并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等问题,医生会同时用药抑酸、保护胃黏膜、调节消化功能。合并高甘油三酯、肿瘤标志物异常的,则需专门用药和随访。
息肉切除后,维护好胃部环境,定时复查至关重要。医生通常会给出详细随访计划(如1年内复查胃镜一次),以便早期发现新生息肉或结构改变。
参考文献: Doherty GM. Stomach & duodenum. In: Current Diagnosis & Treatment: Surgery. 15th ed. McGraw Hill, 2020.
06. 日常生活怎么管理?有哪些饮食推荐?
-
🥦
多吃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C与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护胃黏膜健康。推荐每天摄入300g以上绿叶蔬菜,如西蓝花、菠菜等,水果如苹果、橙子。
(研究:Nam SY, et al., 2018) - 🥛 优质蛋白摄入:豆腐、鸡胸肉、鱼肉等富含蛋白质,能促进黏膜修复。每餐来一点,且尽量蒸煮,避免油炸对胃刺激。
- 🍚 软食饮食为主:刚做完息肉切除的患者,如本例55岁女性,短期内应以粥、面、蛋羹等为主,避免对胃部造成过度摩擦。
- 🚶♂️ 保持规律作息:不要熬夜,合理安排三餐,适当运动有助于肠胃蠕动及修复能力的提升。
- 🌱 定期体检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两年做一次胃镜,有不适病史或胃息肉者可遵医嘱缩短复查周期,早发现早处理。
- 📅 规范随访:如遇病理结果提示特殊结构,或有家族史、CA19-9等肿瘤标志物偏高者,严格按照消化科医生的复查建议来做,是目前降低风险的关键。
简单来说,饮食均衡、规律作息、心态平稳、按时复查,对胃息肉的管理帮助很大。不需要过度焦虑,把胃当成身体的小伙伴,关心它一点,它也会用健康回报你。
参考文献
- Mahachai, V., et al. (2020). Gastric polyps. UpToDat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gastric-polyps
- Velazquez-Dohorn, M. E., et al. (2018). Changing trends in gastric polyps. Revista de Investigacion Clinica, doi:10.24875/RIC.17002430
- Doherty, G. M. (2020). Stomach & duodenum. In Current Diagnosis & Treatment: Surgery (15th ed.). McGraw Hill.
- Nam, S. Y., et al. (2018). 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on the regression of gastric polyps in National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doi:110.3904/kjim.2016.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