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咽炎:诊断标准与识别之路
平时鼻子不舒服,可能并不只是“小感冒”
       有些朋友早晨醒来时总觉得咽喉有点干涩、鼻子不太通畅。偶尔一段时间内,鼻涕也多了点,但并没有发烧或者什么重感冒的感觉。其实,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很有可能跟慢性鼻咽炎有关。有时候我们觉得只是天气变化,或者空调房待太久了,没想到其实鼻咽已经悄悄在提醒你,“我很难受”。     
   01 简单来说,什么是慢性鼻咽炎?🦠
       慢性鼻咽炎其实就是鼻咽部位出现了长期、持续的炎症。这种炎症不像急性感冒那样来得突然,而是慢慢“积累”出来的。有的人甚至几年才发现:“怎么咽喉不适反反复复,从未彻底消失?”这就可能是鼻咽的慢性炎症弄的鬼。鼻咽在咱们身体里像个“交通小要道”,承接着鼻腔和咽喉。慢性鼻咽炎就像小麻烦,一直打扰着,虽不致命但让人烦恼。
       
            小贴士📝:          慢性鼻咽炎和偶尔的小感冒是完全不同的,最大特点是症状时间长、表现复杂。       
     02 如何识别:慢性鼻咽炎的信号🚦
         ① 轻微、偶尔的不适         
              - 咽喉轻微干痒,特别是早晨刚起床。
- 偶尔鼻塞,或觉得呼吸不顺畅。
- 清晨时轻微的流涕,白天会好转。
         ② 持续、明显的麻烦提示         
       - 咽部异物感:总觉得喉咙里好像有痰咳不出来。
- 鼻塞长时间不缓解,甚至睡觉打鼾。
- 说话费劲、容易干咳,有时甚至觉得吞咽食物有阻力。
         案例提醒:          38岁女性,经常早起时嗓子干、鼻塞,直到中午依然不舒服,吃了感冒药却没明显好转。后来求诊才发现,是慢性鼻咽炎。
💡症状不消失(时间超过12周),别轻视!
     💡症状不消失(时间超过12周),别轻视!
03 检查确认:慢性鼻咽炎如何诊断?🔍
         临床上诊断慢性鼻咽炎,主要靠以下几个步骤:         
       - 详细询问发病史:症状持续时间、表现变化,比如咳嗽、鼻塞持续几周?
- 专业耳鼻喉科检查:医生会用鼻咽镜/鼻内镜(一种小型镜子)检查鼻咽部,观察有无红肿、水肿或者粘液堆积。
- 部分情况需要做分泌物培养,帮助判断有无细菌感染。
| 检查方式 | 作用 | 注意点 | 
|---|---|---|
| 鼻内镜/鼻咽镜 | 直接观察黏膜变化 | 检查前最好别使用收缩鼻腔喷雾 | 
| 分泌物检查 | 判断感染种类 | 常规仅用于复杂病例 | 
| 病史询问 | 最长症状持续是否超12周 | 如用药无效更需留心 | 
04 诊断标准:怎么才算慢性鼻咽炎?🗝️
       听起来很专业?其实核心标准很容易理解:       
   - 症状持续至少12周(按照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推荐,Fokkens et al., 2020)
- 临床表现至少有两项,如咽部异物感、干咳、鼻涕增多等
- 专业检查发现黏膜充血、肿胀或增厚
         📝简而言之,如果鼻咽不适反复三个月,还伴随专科医生诊断出的黏膜变化,就有可能是慢性鼻咽炎。       
     05 慢性鼻咽炎和其他病怎么区分?🤔
       很多人误以为鼻塞流涕就是感冒,其实有时是别的病作怪:       
   - 过敏性鼻炎:发作有季节性,很容易和慢性鼻咽炎混淆,但通常会有打喷嚏、眼痒等过敏表现。
- 鼻窦炎:会有面部压痛,还可能流黄绿色黏涕,不只是鼻咽部的症状。
- 咽炎:以干咳、咽痛为主,发作时明显咽干灼热,不太会有持续的鼻塞。
         病例启发:有位40岁的男性,每到换季就鼻塞、打喷嚏,后来查出其实是过敏性鼻炎,而不是慢性鼻咽炎。这说明有些症状单靠自我判断容易搞混,必要时还是要去耳鼻喉专科明确诊断。       
     06 慢性鼻咽炎的成因:生活中常见的风险🌧️
       很多人都有疑问:为啥我总是好不了?其实有几个常见的原因:                           
              
   | 致病因素 | 为什么会有害? | 生活例子 | 
|---|---|---|
| 空气污染/烟雾 | 损伤鼻咽黏膜,诱发慢性炎症 | 长期在二手烟或工地环境 | 
| 反复呼吸道感染 | 每感染一次,鼻咽黏膜恢复变慢 | 幼儿园老师、呼吸道疾病频发者 | 
| 过度用嗓 | 持续刺激,黏膜屏障变弱 | 经常大声喊叫、唱歌 | 
| 年龄和体质 | 免疫功能减弱,修复慢 | 年龄大的人特别容易反复 | 
| 鼻咽结构异常 | 易积存分泌物形成炎症 | 鼻中隔偏曲等手术后患者 | 
         有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城市空气污染中的人群,慢性鼻咽部症状发生率会高出普通人30%以上(Chauhan et al., 2018)。
         所以,有害因素主要是:反复刺激鼻咽黏膜,使局部炎症“拖延难愈”。       
         🔎 怕危害加重,最重要的是早识别、规范管理。       
     07 管理和预防:怎么做更有利于缓解?🌿
       慢性鼻咽炎虽然难以彻底根治,但科学管理能大大减轻症状、延缓进展。这里讲的都是“正面行动法”,你可以具体操作,且对身体无害。                           
              
   - 优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比如橙子、猕猴桃,帮助黏膜恢复,每天可作为早餐补充。
- 多喝温水:维持鼻咽的湿润,间接减少分泌物堆积。
- 室内环境保持清洁和适度湿度:尤其冬季供暖时注意加湿,可用空气加湿器。
- 定期外出、适当运动:有研究显示,规律锻炼能改善免疫系统功能(Nieman, 2011)。
- 间隔定期随访:症状稳定也建议半年复查,便于调整用药或生活管理。
- 科学用药管理:如医生建议,可短期使用局部喷雾(含激素或生理盐水),但勿自行滥用。
| 实用推荐 | 具体做法 | 适合人群 | 
|---|---|---|
| 橙子等维C水果 | 每日1~2个,替换高糖零食 | 任何人群 | 
| 加强通风/加湿 | 晚上睡前开窗/使用加湿器 | 空调环境办公族 | 
| 盐水喷雾(遵医嘱) | 喷前先清洁鼻腔 | 慢性症状反复者 | 
         🔔          如果发现症状持续3个月不消,或局部出现异常肿块、出血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并选择大型医院耳鼻喉专科进一步诊治。       
     说到底,鼻咽“小麻烦”别忽视
       其实,慢性鼻咽炎不会“突然爆发”,而是日积月累“制造麻烦”。生活里很多习惯都和这个小问题有关。只要平时留意不适信号、改善周边环境,再加上营养均衡饮食和运动管理,多数人都能缓解症状。如果有症状一直在困扰你,记得去专业医院找耳鼻喉科医生确认下,更安心、也更容易得到合适的建议。
🚦🌱
   🚦🌱
参考文献(采用APA格式)
- Fokkens, W. J., Lund, V. J., Hopkins, C., et al. (2020).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Supplement, 29, 1–464.
- Chauhan, A. J., Johnston, S. L., & Johnston, L. C. (2018). Air pollution and respiratory infection. British Medical Bulletin, 125(1), 155–164.
- Nieman, D. C. (2011). Exercis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the immune system.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9(2), 118–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