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潜伏的征兆与表现,警惕无声的危险
每到周末,退休的王大爷总喜欢拉着老伴去广场散步。这一天,他半路突然有点站不稳,没当回事,坐一会儿就缓了过来。那一瞬间的头晕,也许被大多数人忽略了。但其实,这很可能就是脑梗死的前奏。脑梗死一直像个安静的“潜行者”,很多信号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不过,早点识别,再行动,结局会不同得多。
01 什么是脑梗死?
脑梗死,简单来讲,是指大脑某部分的血管被堵住,导致那块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影响神经细胞正常工作。一般见于中老年人群,不过也不是年轻人不会遇到。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得突然,不少人早期的感觉并不明显。有时候只是轻微的头晕或者一阵说话不顺畅,很容易被随意归为“累了”或者“上火”。可如果错过了及时干预,带来的影响会更严重。
02 急性脑梗死的警示信号有哪些?
| 常见表现 | 生活实例 |
|---|---|
| 突然半边脸麻木 | 例如:60岁的赵阿姨刷牙时,发现镜中一边嘴角有点耷拉,说话也不利索 |
| 一侧肢体无力 | 有位56岁的公交司机突然感觉右手握不住方向盘,一时好像失去了力气 |
| 语言模糊、表达困难 | 朋友聚会时,70岁的李叔说话突然变得含糊,同桌的人一时都没听清 |
| 突发眩晕、步态不稳 | 邻居边买菜边聊天,忽然觉得头晕站不住,差点跌倒 |
💡 小提示: 这些症状通常是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并且不会很快自行缓解。出现这种变化时,大意不得。
03 “FAST”法则:简单几步,快速识别
F(Face)
:面部是否对称,一侧嘴角是否下垂?
:面部是否对称,一侧嘴角是否下垂?
A(Arm)
:能否举起双臂?有一侧无力或掉下吗?
:能否举起双臂?有一侧无力或掉下吗?
S(Speech)
:说话是否听得清楚,有没有发音困难?
:说话是否听得清楚,有没有发音困难?
T(Time)
:如有这些表现,立刻拨打急救电话!
:如有这些表现,立刻拨打急救电话!
⏰ 这种自测方式在国外很常见。其实即便不是专业医生,家属都能用它做初步的判断,别把时间耽误在观望或猜测上。
04 脑梗死还有哪些“隐蔽表现”?
- 突发视力模糊:比如有位68岁男性,早晨起来突然视野一角变得模糊,眯着眼都看不清,几分钟后稍有好转,但很快又复发。
- 平衡失调:走路变得不稳,东倒西歪,好像在鸭子步一样(比喻1)。老人不明缘由地摔倒,有时候是脑部小血管的堵塞引起。
- 意识短暂混乱:偶尔短暂的迷糊,分不清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过一小会儿又正常了。虽然听上去像“小马虎”,但中老年群体要当心。
🎯 这些表现偶尔发生也别掉以轻心,提示脑部正在经历“微小堵塞”。早发现,早处理。
05 导致脑梗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 高血压:持续的高血压会损伤脑血管内壁,易形成血栓。
- 糖尿病:血糖波动大容易导致血管变窄变硬,使血流不畅。
- 血脂异常: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过高,可能导致动脉“油腻阻塞”,就像油渍堵住了水管(比喻2)。
- 吸烟、饮酒:烟中的有害成分和酒精会加速血管老化,增加堵塞风险。
- 年龄增长:动脉“自然老化”,就像水管时间长了容易结垢。
- 遗传因素: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 研究发现,60岁以上人群脑梗死发病率明显升高(Boehme, C. et al., 2016)。
06 日常预防与及时就医的方法
| 具体措施 | 作用与建议 |
|---|---|
| 富含膳食纤维蔬菜(如西兰花、菠菜) | 有助于维持理想血脂,一天搭配二至三种颜色的蔬菜较好 |
| 蛋白质丰富食物(鸡蛋、鱼类、豆制品) | 补充优质营养,建议每周轮换选择不同类型 |
| 多喝水但适量 | 保证血液不过于粘稠,建议每日不少于1500毫升 |
| 适当有氧运动 | 如散步、慢跑,避免久坐,体力允许的可每天30分钟 |
| 定期健康体检 | 40岁以后一到两年检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出现短暂的手脚麻木、口齿不清等,及时就近医院急诊神经内科评估 |
☑️ 生活饮食均衡,不要太单一,多动多笑,脑梗的风险才会一步步远离。
07 学会发现、主动应对,不让“沉默的危险”悄然降临
脑梗死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早点识别小变化。老人家偶尔的一句“脑袋晕”,也别总拿天气当借口。日常饮食上多样化,三餐多搭配,坚持适度锻炼。发现家人说话突然变得含糊、脸口歪斜或一侧肢体突然无力,不用犹豫,直接赶紧送医评估。健康,其实就藏在这些小细节里。
生活规律一点,心情放松一点,用心做好基础保养,让大脑健康陪你走更远的路。
🔍 参考文献
- Boehme, C., Esenwa, C., & Elkind, M. S. V. (2016). Stroke risk factors, genetics, and preven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118(3), 480-496. https://doi.org/10.1161/CIRCRESAHA.115.306402
- Sacco, R. L., Kasner, S. E., Broderick, J. P., Caplan, L. R., et al. (2013). An updated definition of stroke for the 21st century. Stroke, 44(7), 2064–2089. https://doi.org/10.1161/STR.0b013e318296aeca
- Kernan, W. N., Ovbiagele, B., Black, H. R., et al. (2014).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Stroke, 45(7), 2160-2236. https://doi.org/10.1161/STR.0000000000000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