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静止的桎梏: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全景
01 简单了解帕金森病
在地铁站排队时,有人步伐缓慢、动作僵硬,旁人忍不住多看一眼。说起来,帕金森病有时候就像身体的“刹车系统”出了故障,运动变得越来越不灵活。其实,这不仅仅是年龄带来的变化。
简单来讲,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脑部疾病,主要影响运动功能。它发生在脑内的多巴胺神经元减少后,导致动作迟缓、僵硬、震颤等症状(Kalia & Lang, 2015)。
🟦 临床表现早期:
- 动作不灵便(如拧瓶盖变慢)
- 偶尔手指颤抖
- 书写变得潦草
👀 提醒:早期变化常被忽略,刚出现时建议关注个人小动作的变化。
02 帕金森病怎么治?现状与局限
1. 药物治疗: 目前的主角是左旋多巴,可以改善运动症状,但长期用药后容易出现药效波动,甚至“开关效应”——动作突然好转或变差。
2. 非药物治疗: 包括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帮助维持日常生活能力。
某位68岁男性,起初靠药物控制症状,几年后出现药剂失灵,只能依靠家人搀扶走路。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药物并不能阻止帕金森病进展。
💡 小结:治疗以药物为主,但有很大局限,不能逆转疾病或长期稳定改善。
| 治疗方法 | 优点 | 局限 |
|---|---|---|
| 左旋多巴 | 改善运动症状 | 长期可能失效 |
| 深脑刺激术 | 可持续调节症状 | 需要手术,部分人群不适用 |
| 康复训练 | 辅助维持功能 | 不能替代药物或手术 |
03 手术治疗适合谁?
手术不是“万能钥匙”,但在某些情况下能带来转机。
1. 病情严重,药物很难控制
如药物副作用明显、药效波动剧烈,影响睡眠和行动。
如药物副作用明显、药效波动剧烈,影响睡眠和行动。
2. 明显影响生活质量
经常摔倒、无法自理、丧失社交生活。
经常摔倒、无法自理、丧失社交生活。
3. 身体耐受良好,无严重内科疾病
比如,70岁的女士用了多种药,依然每天跌倒三四次,家人不得不全天监护。医生综合考虑后建议手术,这改善了她的行动能力,也减轻了家人的负担。
🔎 重点:手术通常在药物难以为继、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后考虑,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
04 手术有哪些?怎么选择?
说到帕金森病的手术,不同方法各有特点。这里有两个主要“选手”:
| 手术名称 | 原理简介 | 适应症 |
|---|---|---|
| 🧠 深脑刺激术(DBS) | 植入电极,利用微电流调节脑部异常信号(Benabid et al., 2009) | 药效波动、运动障碍明显、药物副作用严重者 |
| 🏥 治疗性脑叶切除术 | 小范围切除异常活动脑区,如丘脑或苍白球 | 不能耐受刺激术、部分药物无效者,通常不首选 |
深脑刺激术更常见,过程类似给大脑“加个调节器”,多数人扎根调整后,运动能力有明显提升。脑叶切除术则更偏向有特殊禁忌或不能用电的患者。
📝 值得关注:术前要评估是否具备手术条件,有心脑疾病、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不适合进行。
05 手术风险与效果,能带来哪些改变?
手术并非毫无风险。以深脑刺激术为例,存在感染、出血、设备故障、脑功能异常(可能短暂出现语言或记忆障碍)等并发症(Deuschl et al., 2006)。
| 风险 | 发生率 | 常见类型 |
|---|---|---|
| 感染 | 约2~5% | 伤口红肿、发热 |
| 出血 | <2% | 短暂头痛、意识障碍 |
| 设备故障 | 约3% | 刺激失效、重新调试 |
不过,大多数手术患者都能明显受益。据统计,超过60%的深脑刺激术患者运动症状改善,可减少一半以上药物用量(Fasano et al., 2012)。
🍀 那么效果能维持多久?大多能稳步受益5~10年,部分人还能维持更长时间(Parsons et al., 2006)。
⚠️ 注意:要持续随访,一旦有异常随时寻求医生帮助,术后预期需理性,改善而非“治愈”。
06 未来发展,有什么新希望?
科技进步让帕金森病治疗不断突破。比如,新一代“无线深脑刺激器”正在研发,可远程调节参数、更舒适方便。还有基因疗法和干细胞移植,期望未来能修复或再生损伤的神经细胞(Mullin & Schapira, 2015)。
目前国内外多中心正在观察最新手术方式如何提升安全性和疗效,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精确定位,减少副作用。
🌱 希望:随着科研进步,手术适应症范围扩展,选择也更加个性化。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可以多了解前沿信息,长期关注健康动态。
07 日常小招,减少风险、提升康复
虽然说帕金森病主要受年龄和遗传影响,但有些饮食和生活习惯确实有好处。预防主要靠正面生活方式支持,比如“吃什么对大脑健康有益”。
| 食物 | 功效 | 建议用法 |
|---|---|---|
| 坚果类 | 富含omega-3脂肪酸,保护神经细胞 | 可每天适量当零食 |
| 深色叶菜 | 含多种抗氧化物,减轻大脑炎症反应 | 炒菜或沙拉均可 |
| 高纤谷物 | 维持肠道动力、改善整体代谢 | 早餐或主食增加粗粮搭配 |
🍎 建议:日常保持多样、均衡饮食,同时坚持有氧运动、适度训练,可帮助延缓疾病进展。出现持续运动障碍时,建议到神经内科就诊,60岁以上人群每两年定期检查为宜。
文献参考
- Kalia, L. V., & Lang, A. E. (2015). Parkinson's disease. The Lancet, 386(9996), 896-912. [APA]
- Benabid, A. L., Pollak, P., & Gervason, C. (2009). 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The Lancet Neurology, 8(1), 67–81. [APA]
- Deuschl, G., Schade-Brittinger, C., et al. (2006). A Randomized Trial of Deep-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N Engl J Med, 355(9), 896-908. [APA]
- Fasano, A., Daniele, A., & Albanese, A. (2012). Treatment-related complications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nd other movement disorders. Movement Disorders, 27(12), 1464-1472. [APA]
- Parsons, T. D., Rogers, S. A., et al. (2006). Long-term outcome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 disease. Neurology, 66(7), 1094-1096. [APA]
- Mullin, S., & Schapira, A. H. V. (2015).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Neurodegeneration in Parkinson Disease. Neurologic Clinics, 33(1), 1-17. [AP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