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探索帕金森病:了解异动症的治疗新方法

  • 56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探索帕金森病:了解异动症的治疗新方法封面图

探索帕金森病:了解异动症的治疗新方法

01 可能被忽视的早期信号

有时候,一些小变化很容易被当作“老了”“累了”,比如穿衣的时候手指变得笨拙、走路时稍显僵硬。其实,这些都可能是帕金森病早期的信号。手有点颤、写字变小,都是典型的早期表现,但常常被误认为只是日常小毛病,忽略了它们背后的意义。

小提醒: 40多岁的王先生,近半年发现走路没以前轻快,本以为是缺乏锻炼,后来在医院检查才发现是帕金森病早期。他的经历说明,最初的症状经常并不明显。

这些早期信号往往间歇出现,强度不大,但逐步发展后才会加重。如果身边的亲友经常提起你“怎么最近有些笨拙”,其实这可能不是简单的老化,还是要更重视一下。

02 异动症多种表现,你了解吗?

  • 不自主运动:比如手脚突然抖动、跳动,经常在安静时发生,尤其是静坐或休息时更明显。
  • 肌肉紧张:肌肉发僵,走路像踩在棉花上,转弯动作变慢,甚至容易滑倒。
  • 步态异常:行走时步伐变小,小碎步前进,容易被地面的细小障碍影响。
异动症类型 表现特点 生活影响
舞蹈样动作 四肢猛然摆动 如坐立不安,拿东西不稳
强直样动作 动作僵硬,肌肉发紧 穿衣、下楼困难
震颤样动作 手、脚无规律抖动 饮水时手不稳,字迹变小

有位62岁的女士,最初只是偶尔发现手有点抖,后来发展成走路容易摔倒。这种变化很常见,很多病友反映,越到后期,症状越明显,有些动作甚至是持续性的,对生活影响很大。

03 为什么会得帕金森病?

说起来,帕金森病真正的起因,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开。不过,医学研究还是找到了一些线索。年纪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6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加[1]。家族中有患病史,也会让风险升高。另外,长期暴露在农药、重金属等环境毒物中,被认为可能和大脑内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相关。

相关机理: 大脑里的黑质区域如果神经细胞逐渐减少(主要是产生多巴胺的细胞),就会影响到动作的控制能力。慢慢地,一些日常小动作就变得困难、迟钝(Dauer & Przedborski, 2003)。
  •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GBA、LRRK2基因的变异与发病有关,不过只有部分人会发作[2]
  •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杀虫剂、溶剂等,发病几率比普通人高。
  • 年龄相关:发病率随年龄上升,超过80岁人群中患者比例接近3-4%。

这些因素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知道风险在哪里,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关注生活的细节。

04 传统治疗:药物与锻炼相结合

目前,帕金森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左旋多巴(Levodopa)是临床用得最多的一种药。它能补充多巴胺,让手脚更加灵活。其实,不同患者起效速度、改善程度会有些差异。

药物类型 主要作用 典型副作用
左旋多巴 补充多巴胺 恶心、异动症
多巴胺激动剂 模拟多巴胺作用 嗜睡、幻觉
抗胆碱药 缓解震颤 口干、便秘
辅助措施: 物理治疗(如走路、手指灵活性训练)被证实能帮助延缓功能退化,提高生活质量。
(Tomlinson et al., 2013)

不过,长期单一用药容易出现异动症等副作用。为此,医生有时候会建议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物,并结合物理康复训练。

05 新兴治疗,真的带来希望吗?

近几年,医疗技术一直在进步,针对帕金森病异动症也出现了不少新方法。其中,有些已经进入临床,有些还在实验阶段。

💡 深脑刺激(DBS):一项对中晚期患者帮助明显的手术方法,通过植入电极,调节异常神经信号,改善震颤和僵直症状。根据Williams et al.(2010),超过40%的患者术后生活自理能力提升。
  • 基因疗法:通过修复或替换异常基因,改善神经递质功能,目前主要聚焦GDNF和AADC两种方案。部分早期临床试验结果乐观(Poewe et al., 2017)。
  • 干细胞疗法:尝试用健康干细胞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一些小规模实验取得进展,不过仍需进一步证实安全性和稳定性。

这些创新疗法带来不少希望,尤其对于药物效果不佳或者副作用严重的患者来说,未来可选择的路径多了,但适用条件需要经过专业评估。

06 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

每位帕金森病患者的表现都不太一样,有的症状发展慢,有的则较快。所以,和医生面对面交流很重要,可以更好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有些患者担心副作用,不妨和医生详细讨论,考虑药量、换药时间、甚至是否尝试新型治疗。

谁需要尝试新疗法? 一般来说,药物效果明显下降、异动症持续影响生活或者非药物治疗需求强烈的患者,可以考虑深脑刺激等新方法。不过,每一种选择都应在专业团队指导下进行,安全性和长期效果都要考虑。
  • 生活方式如有明显变化,早期就要就诊,及时干预能争取良好预后。
  • 40岁以上建议每2年体检一次神经系统,早发现早处理。
  • 有家族史者可适当提前关注相关检查。
情境 适合考虑的治疗
初发、症状轻微 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症状加重、副作用明显 调整方案、尝试新型药物
长期药效变差 评估深脑刺激等手术方案

说到底,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既包括对病情的了解,也要结合日常生活的需求。有问题时找权威医院的神经科咨询,是最专业的路径。

07 饮食和日常生活上的积极帮助

饮食推荐: 下面这些小技巧在医学研究中被证实对帕金森病的生活管理有帮助。
食物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香蕉 含多种维生素,有助于缓解便秘 早餐加一根,调节肠道
核桃 富含Ω-3脂肪酸,辅助脑部健康 当作每日小零食
深绿色叶菜 补充微量元素,可帮助协调平衡 炒菜或凉拌,每天一份
  • 日常运动也很重要,比如打太极、散步,这类低强度有氧活动有益于动作控制[3]
  • 心情要保持平稳,可以帮助减轻病情波动。
  • 规律作息也有好处,建议每天定时睡眠,减少熬夜。

只要把饮食和锻炼安排得当,即使患病也可以过上比较独立、平稳的生活。有症状时及时就医最为关键,不建议自行停药或更换疗法。

最后的话

帕金森病和异动症并非无法应对,“早发现、早干预、合理生活”是比较靠谱的应对方法。很多患者在家庭、专业医生的支持下,依旧能够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如果身边有人有类似症状,主动多一些关注与陪伴,有疑问及时咨询神经科医生,把握科学的选择就好。

参考文献

  1. Dauer, W., & Przedborski, S. (2003). Parkinson's disease: Mechanisms and models. Neuron, 39(6), 889-909. https://doi.org/10.1016/S0896-6273(03)00568-3
  2. Poewe, W., Seppi, K., Tanner, C. M., Halliday, G. M., Brundin, P., Volkmann, J., ... & Lang, A. E. (2017). Parkinson disease.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3(1), 17013. https://doi.org/10.1038/nrdp.2017.13
  3. Tomlinson, C. L., Patel, S., Meek, C., Clarke, C. E., Stowe, R., Shah, L., ... & Gray, R. (2013). Physiotherapy interven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345, e5004. https://doi.org/10.1136/bmj.e5004
  4. Williams, A., Gill, S., Varma, T., Jenkinson, C., Quinn, N., Mitchell, R., ... & Heywood, P. (2010). Deep brain stimulation plus best medical therapy versus best medical therapy alone for advanced Parkinson's disease (PD SURG trial): a randomised, open-label trial. The Lancet Neurology, 9(6), 581-591.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10)7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