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神秘的“静默杀手”和急救应对指南
假如某天下午,你和身边的朋友闲聊时,他突然反复叹气,说有点胸口不舒服。你随口问一句“是不是压力大了”,结果晚上他脸色越来越差,呼吸也急促起来。这种看似普通的小不适,其实可能就是肺栓塞发来的“信号”。那么这个病到底隐秘在哪里,又该怎么尽早处理?今天聊聊肺栓塞,别再让它悄悄伤害到家人。
01 肺栓塞从哪来:根源和易感人群拆解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说白了,就是肺部的“交通要道”被游走的血栓堵住了。这些血栓一般源自腿部或盆腔的深静脉,随着血流移动,最终卡在肺动脉分支。
- 长期卧床的老人、骨折手术后的人,是血栓生成的高发人群。
- 长时间乘坐飞机或长途汽车时,久坐不动也容易让血液“黏稠”,血栓更容易充当“捣蛋鬼”。
- 有些人天生血液就更容易凝固,比如有家族血栓史的人。
- 女性在怀孕、产褥期,或者使用雌激素药物(如口服避孕药)期间,身体里激素波动,也会让血栓风险增大。
其实,并非所有人都会无征兆发病,但这些高危群体尤其要增强警惕。
02 识别蛛丝马迹:轻微到猛烈的信号变化
很多人早期一点异常都没注意到,等症状明显才意识到“出大事了”。肺栓塞的表现,从细微的苗头到明显的红灯,变化多端。
| 阶段 | 可能表现 | 生活例子 |
|---|---|---|
| 轻微变化 | 偶有气短、间断胸闷、乏力/轻咳 | 32岁王先生,搬行李后出现间歇性深呼吸困难,但很快恢复如常。 |
| 明显警示 | 突然持续胸痛、持续呼吸困难、甚至晕厥、咳血 | 56岁李阿姨晨练后回家,突然感到剧烈胸口刺痛,随后出现大汗淋漓和头晕。 |
03 检查与诊断:医学手段“照妖镜”
肺栓塞的确诊,全靠医学检测帮忙。诊断通常要系统判断,并非单靠一个指标或检查。
- D-二聚体(D-dimer)检测:血液中一种物质。如果升高,往往提示体内可能有血栓,不过不是特异性指标,有些炎症、高龄也可升高。
- CT肺动脉造影(CTPA):用造影剂给肺部血管拍CT,最直观地找“堵塞点”,是目前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
- 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发现伴随有无心脏应激和并发症。
- 血气分析:可辅助判断缺氧程度,协助危险评估。
比如曾有位44岁的患者,旅行返家后反复气短,检查D-dimer显示升高。通过CTPA,发现肺动脉支深处有小栓塞,最终得以及时处理。
👉 医师提示:只要怀疑肺栓塞,别盲目延误。按医生指导分步做筛查,切勿自行服药。04 急救初步反应:时间就是生命!
在怀疑或发现身边的人可能是急性肺栓塞时,一开始别急着搬动他,也别让他剧烈运动。
- 平躺、头部略高,让患者安静休息,戒除大幅度动作。
- 保持空气流通,可协助患者吸氧(医院可提供)。
- 如有条件,记录发作时间、表现,方便医生后续问诊。
- 第一时间拨打120送医院。告知医生有无静脉血栓等个人/家族史。
其实,现场能做的并不多,但“多观察、快送医”这两点,往往决定结局。
05 治疗方案选择:药物与干预手段一览
目前医学上针对肺栓塞,主要有如下治疗路径:
-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防止血栓进一步生长和新发。医生会根据个人体重、肝肾功能调整剂量。
- 溶栓治疗:用特殊药物让血栓分解,比较适合病情危重、血流受阻严重的患者。
- 介入取栓术:类似“机械钓鱼”,用导管把血栓捞出来,适用于药物效果不足且生命体征危急时。
- 辅助支持(如插管吸氧):如出现呼吸衰竭时,为生命体征保驾护航。
其实,治疗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送医及时性和患者基础状况。
06 生活防护与预防:如何为健康加一层保护伞?
预防肺栓塞,日常习惯非常重要,这里只说“该做的”,不再一味强调限制。
| 习惯/食物 | 好处/建议 |
|---|---|
| 散步、慢跑等轻运动 | 有助全身血液循环,建议每周3-5次,每次半小时左右。 |
| 多些水分补充 | 让血液保持流畅,避免“黏稠”,但无需强行大量饮水。 |
| 摄入坚果、三文鱼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 | Ω-3脂肪酸有助血管健康,建议日常饮食中适量添加。 |
| 高危人群:定期医学检查 | 建议手术、孕期或血栓家族史人士,提前与医生讨论风险。 |
从中可以看出,最好的办法还是让身体“勤快”点,遇到异常及时就医。
07 小结和行动建议
肺栓塞不是“遥不可及”的罕见病,而是日常生活中必须正视的健康风险点。很多变化很轻微,正因如此更值得小心。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可以从“多动、多喝水、均衡饮食”入手,提前和医生沟通个人风险——这才是守住健康的主动权。
别被“静默杀手”这个称呼吓到,理解了怎么识别、应对和预防,健康其实没那么难守住。学会这些知识,对自己和家人都多一份从容。👨⚕️
- Konstantinides, S. V., Meyer, G., Becattini, C., Bueno, H., Geersing, G. J., Harjola, V. P., Huisman, M. V., Humbert, M., Jennings, C. S., Jiménez, D., Kucher, N., Lang, I. M., Lankeit, M., Lorusso, R., Mazzolai, L., Meneveau, N., Perk, J., Prandoni, P., Rosencher, N., ... Zamorano, J. L. (2020).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1(4), 543–603.
- Tapson, V. F. (2008).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8(10), 1037–1052.
- Goldhaber, S. Z. (2012). Pulmonary embolism. Lancet, 379(9824), 1537–15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