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颅内动脉瘤:护理要点与关注事项
01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在医院门诊,偶尔会遇到有人因为体检报告显示“脑血管扩张”,忍不住多问一句:这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内血管局部扩张形成的“囊性袋”,类似气球鼓起的一部分。平时它可能静悄悄地呆着,但偶尔会成为隐患。
据流行病学调研,大约每1000个人中,就有1-2人可能存在颅内动脉瘤(Rinkel, Gabriel J. E., et al., 1998)。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不适,只有在发病时才会有明显症状。
02 颅内动脉瘤的症状与危险信号
| 表现阶段 | 具体症状 | 生活场景 |
|---|---|---|
| 轻微、偶尔 | 头偶尔短暂刺痛、眼花、鼻根紧绷感 | 有一位38岁的女性上班族,最近偶有头皮发紧,以为是用眼过度,并未多想。 |
| 持续、严重 | 突然剧烈头痛(如被“闷棍”敲击)、恶心、呕吐 讲话含糊、昏迷、肢体麻木 | 一位53岁的男性司机,在开车途中突发剧痛倒地,同行紧急送医后发现是动脉瘤破裂出血。 |
03 如何确诊与治疗?
当医生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时,首先会建议做脑部影像学检查。主要方法有:
| 检查类型 | 用途和意义 |
|---|---|
|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 快速发现脑出血及大血管异常 |
| MRI(核磁共振) | 精确显示脑组织和血管构造,适合慢性病变随访 |
| CTA/MRA(血管成像) | 直观显示血管扩张和异变位置 |
|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最精准的血管检查,常用于术前评估 |
治疗分为两类方式:
- 外科手术(夹闭术):医生通过开颅,将“夹子”固定在动脉瘤颈部,阻断其血流。
- 介入栓塞:利用导管送入金属弹簧圈,堵塞瘤体,减少破裂风险。
04 术前护理与患者沟通
简单来说,术前护理不仅仅是一些例行检查,更多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建立配合治疗的信心。
- 身体评估:需要全面测量血压、血糖等基础指标,明确身体各项功能能否承受手术。
- 心理安抚:动脉瘤诊断常让人恐慌。医护和家人要多陪伴、解答疑问,减少焦虑。有位48岁的男性患者在得知自己要做栓塞手术后,家人反复交谈让他逐渐放下担心。
- 信息传达:医生应用通俗表达,把“手术流程、术后注意事项、风险点”讲清楚,患者和家属才能配合得更好。
05 术后护理:预警信号和康复重点
动脉瘤治疗后,头几天是最为关键的恢复期。家人和陪护要特别关注三方面:
-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如果突然升高或起伏较大,需及时联系医生。
- 神经功能观察:要注意清醒度、四肢活动、讲话发音、瞳孔变化。比如有位65岁女性患者术后发现左手突然无力,这种细微变化是神经系统异常的信号。
- 康复锻炼:康复期可以逐渐指导患者活动关节、练习简单步行,防止肌肉僵硬和血栓。最好在康复师指导下做,避免自作主张。
06 自主管理与长期随访的意义
颅内动脉瘤手术或者介入治疗后,很多人以为一劳永逸。其实,生活方式与后续管理还挺重要。
|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建议做法 |
|---|---|---|
| 深绿色蔬菜 | 富含叶酸和维生素,帮助血管弹性修复 | 午餐多加一份炒青菜 |
| 三文鱼等深海鱼类 | 富含优质蛋白和Omega-3,有助降低血管炎症 | 每周两餐鱼肉替代红肉 |
| 全谷物主食 | 稳定血糖,减少血管损伤 | 用小米、玉米杂粮粥替代部分白米饭 |
此外,合理作息、控制情绪、靠谱的运动安排,都能帮助血管健康。尤其是手术后头两年,建议定期复查(一般6-12月检查一次),提早发现复发风险。
07 谁更容易得颅内动脉瘤?
- 遗传易感:有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曾患动脉瘤的人群风险更高(Brown, R.D., et al., 1999)。
- 年龄增长:50岁以后,血管弹性自然下降,动脉瘤发病风险随之升高。
- 高血压、吸烟习惯:长期高血压和吸烟,会加速血管壁损伤,像经年老屋管道一样脆弱。
- 其他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均会影响血管健康。
08 最后的建议
其实,颅内动脉瘤听起来复杂,但日常护理条理清楚、做好随访,加上医护团队的配合,大部分人都能顺利度过恢复期。与其担心,不如了解清楚、科学应对。必要时,多和专科医生沟通,做好长期管理,让健康成为生活的底色。这些简单的习惯,远比一味焦虑有效。
别忽视那些偶尔的小异常,也不用为未知的风险过度担心——理解自己的身体,正是最踏实的方式。
参考文献(APA引用)
- Rinkel, G. J. E., Djibuti, M., Algra, A., & van Gijn, J. (1998). Prevalence and risk of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systematic review. Stroke, 29(1), 251-256.
- Brown, R. D., Wiebers, D. O., Torner, J. C., & O'Fallon, W. M. (1999).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hemorrhagic stroke: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Rochester, Minnesota.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74(11), 1049-1055.
- Morita, A., Kirino, T., Hashi, K., Aoki, N., Fukuhara, S., Hashimoto, N., ... &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 Study Japan Investigators. (2012). The natural course of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in a Japanese cohor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6(26), 2474-24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