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外耳道真菌病:潜藏于耳朵中的隐秘威胁与防治指南

  • 5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外耳道真菌病:潜藏于耳朵中的隐秘威胁与防治指南封面图

外耳道真菌病:你耳朵里的隐秘入侵者

午后地铁上,一位女孩取下耳机,习惯性地挠了挠耳朵。她没有在意,毕竟早上出门前耳边就有点痒,也没当回事。但几天后,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甚至还伴有些微疼痛。这种看似小小的不适,其实可能是外耳道真菌病的前奏。

01 什么是外耳道真菌病?

外耳道真菌病,顾名思义,是耳道被真菌感染后引发的炎症。它不像细菌感染那么剧烈,也不会突然让人高烧或头晕,只是“悄悄”地让耳朵不大舒服。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只是耳朵痒,或者偶尔觉得外耳闷闷的,不容易察觉这是病。

不过,别觉得它是“小麻烦”,因为如果不理会,这些真菌就会慢慢滋生,可能让简单的瘙痒发展成更棘手的问题。这种病常常出现在炎热潮湿的季节,或者是经常游泳、佩戴耳机的人身上。

小贴士:外耳道皮肤很娇嫩,对“入侵者”格外敏感,一旦被真菌盯上,要比你想象的棘手。

02 有哪些明显的“警示信号”?

  • 🎧 持续发痒:不是短暂、偶发的那种,而是让你总忍不住想抠一下、挠一挠的瘙痒。
  • 🩹 分泌物流出:有些人会发现耳道里有奇怪的分泌物,颜色可能偏灰白、黄绿色,甚至有点像湿耳垢。
  • 🔇 听力变差:如果耳朵好像“堵住了”,聊天、看电视都觉得声音小了不少,就要留意了。
  • 💢 持续耳痛:早期可能没什么特别感觉,发展严重之后,疼痛会越来越明显,甚至连咬合、打哈欠都牵扯疼。

去年冬天,一位27岁的小王,因为长时间带入耳式耳机,出现持续性耳痒和灼痛感,两天后甚至流出色块状分泌物,到医院就诊才发现是外耳道真菌感染。

从小王的故事可以看出,持续、反复发作的症状,要比偶发的不适更值得重视。

03 真菌是怎么趁虚而入的?

人类生活环境中,真菌其实无处不在。外耳道的致病真菌多半来自空气、水源或手部接触。常见的“元凶”包括:

真菌种类 常见途径 易发环境
黑曲霉 浴室、泳池空气 潮湿、高温
白念珠菌 手部接触、不洁物 长期湿润

说起来,有些人天生容易被真菌“盯上”:像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更容易感染外耳道真菌(Agarwal et al., 2015)。不过,大多数被感染的人,往往是出于疏忽,让耳道长时间湿润或者太“娇惯”了(潘等,2020)。

04 什么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

  • 湿度高:生活在南方沿海地区、频繁游泳,是很多外耳道真菌病患者的共性。“耳道里总感觉黏糊糊的”,其实是真菌在“安家”。
  • 免疫下降:身体抵抗力弱,比如患慢性病、长期用激素的人,真菌更容易趁虚而入。
  • 外耳道损伤:用棉签、发卡等清理耳道,或因外力划伤,让原本密不透风的“护城河”出现缺口。
  • 卫生习惯:不洁手指或长期佩戴不干净的耳机,也是外耳道真菌的“通行证”。
关注:有研究发现,夏季外耳道真菌感染发病率比冬季高近一倍(Prasad et al., 2014)。

05 怎么有效预防?日常实用建议

  • 保持耳道干爽:游泳、洗头后,用柔软纸巾轻拭耳廓,避免水分残留。耳塞、耳机别长时间佩戴,有需要也要经常消毒。
  • 常吃富含益生元的食物
    推荐食物 具体益处 建议方式
    酸奶 调节肠道菌群、增强抵抗力 每天早餐来一杯
    粗粮燕麦 富含膳食纤维,有助维护整体健康 替代部分晚餐白米饭
  • 定期检查耳朵健康:偶有不适时,不要自行掏耳朵。如果出现持续的分泌物、瘙痒或疼痛,建议到耳鼻喉专科进行专业检查。
  • 科学选择医疗机构: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医生可以通过耳镜等仪器判断是否有真菌感染,避免误用药物。
实际建议:40岁以后可以尝试每两年做一次听力和耳道健康的基础检查,即便没有明显症状也值得关注。

06 真菌感染后的应对方法

一旦确诊外耳道真菌病,其实治疗步骤清晰明了:

  • 耳道清洁:医生会使用专业器具去除耳道分泌物和真菌菌丝,减少局部负担。
  • 局部用药:根据感染真菌类型,局部涂抹或点滴抗真菌药物,比如特比萘芬、克霉唑等。
  • 避免再受潮:治疗期间尽量保持耳道干燥,防止复发。
  • 饮食调节与生活调整:适当多吃新鲜蔬果,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有助减少复发。

一位54岁的陈叔叔,就是因为没有按照医嘱保持耳部干燥,导致真菌感染频繁复发。后来他改变习惯,积极配合治疗后,终于长时间恢复健康。

温馨提示:切忌自行买药点耳,真菌与细菌感染治疗方案差异大,误用可能加重情况。

即使耳朵偶尔发痒也不必过分紧张,但如果出现持续不适,就别等“将就治愈”。记住,耳道健康离不开平时的点滴积累:日常保持干爽,不过度清洁耳道、有不适及时就医。这样,外耳道真菌就很难有机会在你耳中“落户”了。

参考文献

  • Agarwal, P., Shrivastava, N., & Agarwal, S. (2015). Otomycosis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 western Rajasthan,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and Head and Neck Surgery, 1(2), 92-95.
  • Prasad, S.C., Kotigadde, S., Shekhar, M., & Thada, N.D. (2014). Primary Otomycosis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Predisposing factors, Microbi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Medicine, 7, 425-430.
  • Pan, C., Xu, G., Chen, Z., & Wang, Y. (2020).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sporadic otomycosis in southern China.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