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高脂血症:你需要了解的知识与应对策略

  • 20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高脂血症:你需要了解的知识与应对策略封面图
  • 高脂血症:你需要了解的知识与应对策略

    01 高脂血症是什么?

    有时候,体检单上突然出现“血脂偏高”,你可能一头雾水。简单说,高脂血症就是血液里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肪物质比正常多了。这些“多余”的脂类成分,就像小货车堵在城市交通里——刚开始没啥感觉,但久而久之可能影响血管健康。
    数据显示,随着年龄增加,高脂血症发病率也逐步上升。50岁以后,女性的发病率甚至超过男性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2024)。不过,大多数人初期并不会有特别明显的不适,很容易被忽略。
    🧬 需要留意的是,高脂血症并不等于肥胖——偏瘦的人也会有,遗传、饮食、运动情况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

    02 哪些信号值得警觉?

    说起来,高脂血症最大的特点就是“早期很安静”。绝大多数人完全没有症状,只能靠体检发现。如果偶尔有一些不适,比如偶然觉得乏力、轻微头晕或者饭后腹部有点不舒服,很容易和普通疲劳混淆。
    🎯 医生门诊常常遇到体检后,患者一脸惊讶地问:“我怎么什么感觉都没有?”其实这正是高脂血症“隐身高手”的一面。

    偶尔,有些人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警示信号。比如持续的腹部胀满感、时不时的胸口不适,甚至皮肤、眼睛周围出现淡黄色的小包块(医学上叫黄色瘤)。而到了病情较重、发展较快时,还可能伴随持续性的头晕、严重乏力,甚至胸痛。
    这些明显表现多见于中重度高脂血症,有时还是其他疾病暴露的“侧面镜子”。

    ⚠️ 别忽视体检带来的“意外收获”,偶尔的异常,有时就是高脂血症早期露出的蛛丝马迹。

    03 为什么会得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意外访客”,它和多条生活与健康轨迹密切相关。
    1. 遗传因素:一部分人天生体内脂质代谢效率偏低,家族中如果有人早发高脂血症,其子女发病风险也会增加。这种“体质”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一些家庭高个子一样明显 (Beheshti et al., 2022)

    2. 年龄与性别:年龄一旦突破50岁,血脂升高概率大增,尤其对女性更突出。知识点是,从更年期开始,女性体内雌激素减少,对血脂的“调节能力”降低,风险明显提升。

    3. 日常习惯:饮食过于油腻、甜食摄入频繁、运动量不足,这些共同推动血脂阶梯性升高。习惯久坐或精神压力大,有时也会影响代谢,给高脂血症“助攻”。
    (Berberich & Hegele, 2022)

    4. 伴随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肝病等慢性疾病,有时会让血脂“跟着糟糕”。另外,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长期使用,也可能让血脂悄悄爬高。

    👀 日常生活里的“小疏忽”,往往是血脂升高的温床,值得定期关注。

    04 高脂血症的诊断流程怎么走?

    真正确定高脂血症,只靠自我感受可不行,需要医学检查!常用的诊断手段是抽血——空腹测一个叫“血脂四项”或“脂质谱”的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分别代表身体里不同类型的脂肪分子)。
    📋 以67岁女性患者为例,体检发现血脂升高。经过中西医评估,检查报告显示已为高脂血症,结合腹部不适、排便困难等信息,及早做了针对性处理。

    检查结果以数值为主,常用标准如下(参见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2024):
    • 总胆固醇 ≥ 6.2 mmol/L,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4.1 mmol/L,
    • 甘油三酯 ≥ 2.3 mmol/L,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1.0 mmol/L。

    只要一项偏高或偏低,医生就会进一步评估整体健康状况,针对合并症、家族史、是否有血管硬化等做综合判断。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史、早发家族史的人群,这一步尤为关键。

    🩺 这里提醒:血脂检查通常需空腹8小时左右,体检当天别吃早餐,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真实水平。

    05 高脂血症会带来哪些麻烦?

    看上去“只是血里脂肪多了一点”,实际却对健康有实实在在的影响。血脂长期偏高,就像小沙石堵在管道里,会增加心脑血管风险。数据表明,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心梗、中风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Ference et al., 2017)

    1. 血管健康受损:血脂高时,多余的脂肪容易“粘”在血管壁,形成斑块,时间久了可能让血管逐渐变窄或堵塞。
    2. 心脑损害风险提升:斑块脱落有时像“石头”卡在下游血管,造成心梗或脑卒中突发。
    3. 其他影响:高脂血症还可能影响肝脏、肾脏健康,甚至导致脂肪肝、胰腺炎等问题。

    ❗️别以为没症状就可以不管,长期高脂血症对身体的“隐形伤害”往往比较难逆转。

    06 控制高脂血症,有哪些实用方法?

    控制高脂血症,需要多管齐下。和心脏一样,日常护理比“事后补救”更重要。
    1. 食物推荐
    🥗 燕麦(有助减少胆固醇吸收,每天1碗燕麦粥);
    🥦 深色绿叶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对胆固醇有一定调节作用,一餐1-2份);
    🐟 三文鱼等深海鱼(含丰富不饱和脂肪酸,每周2次);
    🍎 苹果(含有果胶,有助于清理部分“坏胆固醇”,每日1个即可)。

    2. 适度锻炼:每周保持5天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比如快走、慢跑或跳健身操。

    3. 规律作息:睡眠规律、压力不过大,对身体内环境平衡也有促进作用。
    另外,心理状态的平和,有助于预防因情绪波动带来的代谢异常。

    4. 必要时药物干预:当调整生活习惯后血脂仍未理想,医生会推荐使用药物(如他汀类降脂药物)。实际用药,请严格遵医嘱选择和调整,不要擅自减少用量或停药。

    比如前面那位67岁女性患者,结合中药调理和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明显减轻。医生还建议她保持清淡饮食、规律起居、情绪稳定。这种多维度管理,让高脂血症防控更可持续。

    🌱 日常改变是长远之道,小习惯累积,远比一次“大手术”来得重要。

    07 日常跟踪与就医建议

    管理高脂血症,日常观察也不可忽视。建议定期复查血脂水平,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能及时捕捉变化。特别是家族里有人患心脑血管病、肥胖或糖尿病的朋友,就更需要主动跟进健康状态。

    需要就医的情况包括:血脂升高伴有持续性头晕、胸痛、明显乏力,或合并肝病、糖尿病等。应选择正规健康管理中心、熟悉慢病管理的综合医院或有资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果用药后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与医生沟通,确保调整得当。

    📝 水平稳定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日常追踪才是对健康负责的好习惯。

    08 小结:你的行动,就是最好的防护

    血脂问题往往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发展。用身体的小信号敲响警钟,做好监测和管理,就是送给自己和家人的一份守护。
    坚持健康饮食、科学锻炼、定期体检,再加上一点点耐心和坚持,把风险“轻轻关在门外”,比任何补救措施都省心有效。
    有时候,我们与高脂血症的距离,可能就是一次体检、一次动起来的决定——从现在开始,给身体一个更稳妥的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Beheshti, S. O., Madsen, C. M., Nordestgaard, B. G., & Afzal, S. (2022).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meta-analyses of 11 million subject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79(6), 620-632.
    2. Berberich, A. J., & Hegele, R. A. (2022). The complex molecular genetics of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aemia.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19(5), 286–298.
    3. Ference, B. A., Ginsberg, H. N., Graham, I., et al. (2017).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caus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 Evidence from genetic, 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studi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8(32), 2459–2472.
    4.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2024). 高脂血症 [Health knowledge web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