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时刻: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与应对
01 心脏骤停:潜伏在生活中的隐形杀手
每天上下班挤地铁、傍晚路边散步、或是家中休息时,身边的人可能突然倒下——没有任何预兆。很多人以为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只会发生在年纪大的老人或本身有病的人身上,但现实其实比我们想象得更棘手。
心脏骤停简单来讲,就是心脏忽然失去正常跳动,血液无法泵送到全身,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瞬间“断电”。这种情况出现后,呼吸会迅速停止,意识丧失。全球大约有70-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家中或公共场所,不是医院。
心脏骤停可能源自多种原因:冠心病导致的血管阻塞、遗传性心律不齐、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电解质紊乱,甚至激烈运动中也会发生。即使原本看起来完全健康的人,只要心脏电信号发生紊乱,也可能突然猝死。
这提醒我们,心脏骤停并非“遥不可及”的危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心脏骤停简单来讲,就是心脏忽然失去正常跳动,血液无法泵送到全身,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瞬间“断电”。这种情况出现后,呼吸会迅速停止,意识丧失。全球大约有70-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家中或公共场所,不是医院。
小贴士: 心脏骤停和心肌梗死(心梗)不同,虽然症状可能有些相似,但发病机制和处理方式并不一样。
心脏骤停可能源自多种原因:冠心病导致的血管阻塞、遗传性心律不齐、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电解质紊乱,甚至激烈运动中也会发生。即使原本看起来完全健康的人,只要心脏电信号发生紊乱,也可能突然猝死。
这提醒我们,心脏骤停并非“遥不可及”的危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02 识别心脏骤停:救命第一步
有些人出现心脏骤停,最初只是突然摔倒在地,完全失去意识。也有人会先感觉到不舒服,比如突发头晕、胸口闷,几秒内很快晕倒。如果身边的人毫无反应,很快停止了呼吸,就要高度怀疑是心脏骤停。
日常明显信号:
日常明显信号:
- 突然倒地、没有自觉动作
- 拍打、喊叫都没有反应
- 胸廓没有明显起伏,看不见/摸不到呼吸
- 说不出话、无法做出反应
病例:
47岁的女士晚上看电视时突然倒地。家人发现后立即拍打、呼喊,但她无反应、也没有呼吸。这种情况根本不给人反应的时间,必须马上采取措施。
提示: 如果不确定是否心脏骤停,可以立即拨打120寻求帮助。
03 心脏骤停的成因:为什么会突然发生?
心脏骤停并不是全靠运气,有它的医学原因。
研究显示,35岁-64岁的人群中心脏骤停发生率显著上升,老年人风险更高(Chugh SS et al., 2008)。
致病原因 | 生活案例 |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50岁男性日常喜欢油腻饮食和吸烟,突然在饭后倒地,经抢救无效。 |
遗传性心律失常(如长QT综合征) | 18岁高中男生打篮球时突然晕倒,急救未及时。 |
药物诱发 | 长期服用某类抗精神病药的患者突发晕厥,无呼吸心跳。 |
电解质紊乱 | 腹泻脱水后未补液,出现电解质失衡,短时间内倒地。 |
剧烈应激情绪或极端运动 | 跑马拉松的人在赛程中途出现晕倒、心跳消失。 |
研究显示,35岁-64岁的人群中心脏骤停发生率显著上升,老年人风险更高(Chugh SS et al., 2008)。
别忽视: 有些人没有明显心脏病史,仍然有发作的风险。家族中有猝死或心脏病史的人,要格外警惕。
04 紧急呼救:争分夺秒怎么做?
一旦发现有人怀疑心脏骤停,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着急,而是——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
很多情况下,家属不懂急救细节,反而在纠结时错过了最佳时机。简单总结急救流程如下:
很多情况下,家属不懂急救细节,反而在纠结时错过了最佳时机。简单总结急救流程如下:
- 确认现场安全,确定患者没有反应、无呼吸(或仅有异常喘息)。
- 立即高声呼叫周围人协助:“有人晕倒了,需要紧急呼救!”
- 快速拨打120,用简要明了的语言介绍:
- 地点:省市+区+具体街道/楼层
- 情况:有一人突然晕倒,无呼吸心跳响应
- 联系方式:保持通讯畅通
- 有条件的人马上就地开始心肺复苏(CPR)
建议: 用简洁短句描述而非长篇解释,更利于急救中心快速反应。
05 心肺复苏(CPR)指南:不是医生也能学会
❤️ 心肺复苏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敢于去做、马上去做。
步骤 | 操作要点 |
---|---|
判断意识和呼吸 | 大声呼唤+轻拍,看有无反应,无动作就进入下步。 |
摆正体位 | 让患者仰卧在平坦的地面,头部、颈部、躯干在同一平面。 |
胸外按压 | 双手重叠,掌跟压在胸骨下半部,垂直用力按压5-6cm深,每分钟100-120次。按压与松手时间相等。 |
人工呼吸(可选) | 非专业人员只需持续胸外按压,等到AED或急救人员到场。 |
别害怕: 按压时如果听到骨头轻微响声,很常见,不用担心。宁可按“重”一些,也好过完全不按。
小口诀: 用力、快、有节奏,持续到急救人员或AED赶到现场。
06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关键时刻的生命按钮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公共急救神器
越来越多的机场、商场、地铁站都配备了AED,其实非医学专业也可以学会用。
- 拿到AED后,即刻开机,按照语音提示操作。
- 将两片电极贴于患者胸部:一片在右锁骨下方,另一片在左侧肋缘。
- 避免触碰患者,按下“分析”键让机器判断是否需电击。
- 如果AED建议电击,按下“电击”键,同时确保没有人接触患者。
- 电击结束后,立即继续胸外按压。
建议: 如果场所内有专人负责AED维护和管理,可以请他们协助。移动AED时,尽量在10秒内完成,以减少中断按压的时间。
AED小常识: 自动体外除颤器几乎不会误操作,语音提示很清楚,更改了急救流程,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参与抢救。
07 患者救治与康复:稳定后的每一步都重要
不少患者被送到医院后能恢复自主心跳,进入后续救治环节。医院会使用高级生命支持,包括药物、电击、冷疗(降温保护脑部),还可能进一步查找致病原因。
康复期重点在于防复发和功能恢复。
康复期重点在于防复发和功能恢复。
- 医生会安排各种血液检查、电生理检查,辨明心脏骤停诱因
- 对于遗传性疾病,有家族成员时需要进行基因筛查
- 恢复期常常需要康复训练,减少脑功能损伤的后遗症
-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心脏电除颤器(ICD)预防再次发作
病例分享:
63岁的男性患者因在公交车上突发心脏骤停,通过路人急救和AED迅速复苏,送入医院后检测发现冠心病基础,后续进行了冠脉手术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这个经历说明:即使病情危重,只要急救和后续治疗衔接得好,还是有很大生存和恢复的机会。
这个经历说明:即使病情危重,只要急救和后续治疗衔接得好,还是有很大生存和恢复的机会。
温馨建议: 有家族心脏病病史的人,可以咨询心内科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
08 日常预防和健康守护
说起来,预防心脏骤停,最实在的方法还是养成好的健康习惯和定期体检。注意,这里只推荐对心脏有好处的正面做法:
- 多吃深色绿叶蔬菜 🥗 — 富含叶酸、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护血管弹性。可每日保证至少一餐青菜。
- 适量摄取坚果(如核桃、杏仁) 🥜 — 含有丰富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坏胆固醇。每次一小把即可,无需多吃。
- 合理补充深海鱼 🐟 — 含Omega-3脂肪酸,帮助维持心脏健康。建议每周1-2次。
- 加强日常体力活动 — 适度运动能强化心肌功能。每天快步走30分钟,就很有帮助。
- 定期健康检查 — 特别是40岁以后,建议普通人每2年体检一次,有家族史或高风险人群遵医嘱增加检查频率。
提醒: 健康生活不是“全或无”,哪怕能做到其中一两条,对心脏也有帮助。
参考文献
- Chugh SS, Jui J, Gunson K, et al. Current burde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multiple source surveillance versus retrospective death certificate-based review in a large US commun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4, 44(6): 1268-1275. (APA格式)
- Holmberg MJ, Vognsen M, Andersen MS, et al. 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children. JAMA Network Open, 2021, 4(8): e2114791. (APA格式)
- Morrison LJ, Neumar RW, Zimmerman JL, et al.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survival after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3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Circulation, 2013, 127(14): 1538-1563. (APA格式)
生活里,真正的险情突如其来,不妨多留一点心眼,多准备一点知识。有时候,一双勇敢的手、一个果断的动作,就能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一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