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当癫痫发作来临时,你需要知道的急救要点

  • 22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当癫痫发作来临时,你需要知道的急救要点封面图

当癫痫发作来临时,你需要知道的急救要点

街头、教室、家庭聚会,有没有遇到这样一幕——某人突然摔倒,四肢抽动,大家都慌了神?其实,癫痫发作远比你想象得常见。每当这个时候,最需要的不是慌张,而是几步简单但关键的应对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聊聊癫痫发作的处理,一起学点实用技能。

01 癫痫是什么?简单了解它

癫痫,就像脑里的“电路”偶尔短路,一旦出现异常放电,身体就可能失控。其实,全球每百人里,约有1个人正经历癫痫发作[1]。它不分年龄,有遗传也可能因伤病诱发。但只要会处理,大多数人都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癫痫主要是慢性的神经系统异常,发作可能反复出现。有时候几年不犯,也可能连续几周出现几次。这说明,生活中真的不能把癫痫看成“罕见病”,而应该像对待高血压一样关注它。

常见误区正确说法
只有孩子才会得各年龄层都会出现
发作时要掐人中掐人中不应做,易伤人

02 发作怎么表现?你能看出来吗

癫痫发作其实分两类:全身型和局部型。全身型比较“响”,比如突然摔倒、抽搐、失去意识;局部型就像“关掉某个开关”,只身体局部抽动,有时甚至只是嘴巴、手指在动。

  • 轻微偶尔:有时只是眼神呆滞、莫名发愣几秒钟。比如有一次,一位35岁女性患者在工作中,突然盯着电脑不动,周围人还以为她走神,几分钟后才恢复。她说自己根本不记得刚刚发生了什么。
  • 持续严重:典型发作是突然倒地、四肢抽动、面色青紫,偶尔伴有口吐白沫。这时候旁人更容易发现,风险也高。
🔎 Tips: 发作期间患者往往对周围无反应,这时呼喊、摇晃都不能让她醒来。

03 发作前会不会有“预告”?

有些癫痫患者会提前收到“信号”,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医学称之为“先兆”。它就像天气预报,有时候准确,有时候说来就来。

常见先兆生活案例
奇怪的气味或声音一个14岁男孩在发作前总闻到“橘子皮味”,家人都闻不到。
突然不舒服有时肚子一阵翻腾,没头没脑的不安感,几分钟后发作。
幻觉比如刚想说话,觉得嘴巴里有个“异物”,实际什么也没有。
🕰️ Tips: 有了“预告”,患者可以提前坐下或找安全地带,大幅降低摔伤风险。

04 癫痫发作时,应该怎么做?

急救的本质是防止伤害而不是“结束发作”,最关键的几步如下——

  1. 移开危险物:如椅子、桌角等,确保患者不会碰伤头或身体。
  2. 保护头部:可以用外套或软物垫在头下。
  3. 勿强行按压:不要试图掐人或使劲让患者“醒过来”。
  4. 不用塞东西进嘴:包括勺子、筷子等,防止牙齿或口腔伤害。
  5. 侧卧姿势:如果抽搐结束后还能协助,把患者轻轻翻为侧卧,让口水流出。
  6. 安静等待:大多数发作几分钟会结束,期间密切关注呼吸和脸色。
🚑 什么情况要叫救护车?
  • 第一次发作,无病史
  • 抽搐超过5分钟不缓解
  • 发作后呼吸困难、脸色持续发紫

05 发作后要怎么办?恢复期注意什么

发作过后,大多数患者会特别疲惫,甚至有点迷糊,像是经历了一场“极限跑步”🥵。此时急救已不是主角,关心和静养才是关键。

  • 不要急着追问:让患者自然休息,恢复意识后再沟通发生了什么。
  • 观察有无外伤:检查头部、四肢是否有摔伤或出血。
  • 补充水分:发作后适当喝水,有助于舒缓身体疲劳。
  • 适度陪伴:家人或朋友可以陪在身边,避免患者再次摔倒。

06 怎么帮助癫痫患者过好每一天?

其实癫痫控制得好,日常生活可以很普通。“安全感”和“规律”对他们最重要,家人的支持不可忽视。

措施实用建议
安全环境家里减少地面杂物,浴室、楼梯装防滑垫。
饮食结构主食充足、青菜水果搭配,偶尔吃点坚果助于神经健康。
规律作息每天按点睡觉,避免熬夜。
享受生活适当锻炼、参加兴趣小组或朋友聚会,有助于缓解孤独感。
🙂 小建议: 与专业医生保持定期沟通,药物不随意停换。40岁以后建议每两年神经系统检查一次,由专科医生评估效果。

参考文献

  1. Hauser, W. A., & Hesdorffer, D. C. (1997). Epilepsy: Frequency,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Demos Medical Publishing.
  2. Fisher, R. S., Acevedo, C., Arzimanoglou, A., et al. (2014). ILAE Official Report: A practical clinical definition of epilepsy. Epilepsia, 55(4), 475-482. https://doi.org/10.1111/epi.12550
  3. Shorvon, S. D. (2011). The causes of epilepsy: changing concepts of etiology of epilepsy over the past century. Brain, 134(9), 2809-2825. https://doi.org/10.1093/brain/awr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