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常识:关于乳腺癌你必须要知道的事
01 什么是乳腺癌?
乳腺癌说起来,可能让不少人第一时间联想到“大病”这个词。其实在繁忙的生活中,许多人并没有刻意去关注这件事:乳腺癌,指的就是乳腺组织里出现了一些异常的细胞,这些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最终会形成肿块或肿瘤。
这些异常细胞最常见于乳腺里的乳管和小叶(主要负责分泌乳汁的地方)。一开始,可能它们只安静地待在原位,还没有造成生命威胁。但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控制,这些细胞就像是不速之客,可能穿墙越户,迁移到周围组织甚至身体其他部位。🎯
需要注意的是,乳腺癌并不是女性的“专利”,虽然绝大多数患者是女性,但也偶尔会在男性身上发现。
02 乳腺癌的早期和明显警示信号
- 1. 乳腺细微变化:最开始的日子里,乳腺癌很安静。可能偶尔能摸到一个小小的、质地偏硬的肿块,但没有疼痛,也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这类无声的变化,容易和普通的乳腺增生混淆。
- 2. 明显症状出现时:如果有持续、明显的乳房肿块——比如放假时洗澡碰到一块“硬币大小”的结节,或者乳房和以往有了明显的形状、大小改变,尤其是摸到肿块时表面不光滑,就要提高警觉。有时皮肤会出现局部凹陷或橘皮样、乳头内陷、溢液(特别是带血的分泌物)。
- 3. 真实病例小结:有位43岁的女性朋友,手术后定期随访,正是因为早期注意到乳腺的硬结,才及时到医院排查,最终选择正规治疗。👩⚕️从她的经历可以看出,早发现早诊断真的能让后续过程更放心。
别忽视乳房区持续出现的异样,比如持久的肿块、皮肤变色或反复分泌物。这些信号是身体的“小提示”。
03 乳腺癌为什么会找上门?
很多朋友会问,乳腺癌是怎么发生的?其实,这背后牵扯到几方面原因,有些能控制,有些靠天意。
- 遗传基因影响:如果父母、姐妹等直系亲属有乳腺癌病史,风险会明显提高。有些基因突变(如BRCA1、BRCA2)已被证实会增加乳腺癌的可能性。研究(Mavaddat, N., et al., 2019,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表明,携带这些突变的女性一生患病风险远高于普通人。
- 激素水平变化:比方说,初潮早、绝经晚、生育晚或不生育的人,乳腺长时间处于激素刺激状态,会增加患病概率。此外,长期服用雌激素相关药物、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也会推高风险。
- 年龄、生活方式有关:年龄越大风险越高。还有,肥胖、长期不运动和高热量饮食,与乳腺癌发病率呈正相关(Colditz, G.A., et al., 2014, CA Cancer J Clin)。
- 酒精、辐射等外部因素:过量饮酒、接受过胸部放射的治疗、吸烟等,也都被科学界认为是乳腺癌的促进因子。⚡️
实际上,很多乳腺癌发病者除了年龄和性别,身上找不到其他风险因素。这说明,概率因素占据很大成分,但上述习惯和遗传背景确实值得每个人小心。
04 如何诊断乳腺癌?检查流程详细解读
说起乳腺癌,大部分人都最怕的是“检查”这一步。其实真查下来,大多数流程并不复杂,关键是专科医生的规范操作。
-
1. 乳腺影像学检查
通常会先做乳腺超声、钼靶(乳腺X线摄影),有时还会补充磁共振检查。这些检查比较直观,能看到肿块的位置、大小和性质——比如是实性的还是囊性的。 -
2. 组织活检
如果影像显示有异常,还需要用一根细针从肿块里取出部分细胞或组织,在显微镜下判断是不是恶性。如果确诊,医生会根据肿瘤类型、激素受体和分子标志(比如HER2、ER、PR)来决定后续治疗。 -
3. 分期与评估
乳腺癌分为早期、局部进展期和晚期。分期结果关系到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大小、是否累及淋巴结、有无远处转移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检查越规范,诊断越准确。积极面对、配合筛查,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05 治疗乳腺癌有多少选择?
没有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医生会根据乳腺癌的类型、分期和患者自身情况做出个体化调整。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 外科手术治疗:针对早期病例,首选手术去除肿瘤。可以选择保乳手术(只切除病灶)或全乳切除术,是否保乳需要综合评估肿瘤位置、大小和患者意愿。
- 放射治疗:术后有限区域放射,目的是清除遗漏在乳腺或腋窝微小的癌细胞,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 化学药物治疗:也就是化疗,适用范围包括肿瘤比较大、有淋巴结转移或者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化疗药物能杀死快速分裂的癌细胞。
- 靶向与内分泌治疗:如果检测到HER2受体阳性,可以加入靶向药物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还会给予内分泌治疗(服药5-10年),延缓复发、提高生存期(参考: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2015, J Clin Oncol)。
治疗的每一步都需要定期复查和调整。以真实病例来看,做了保乳手术的患者,后续规范化疗和靶向治疗之后,复查也比较安心。✅
治疗过程不必畏惧,医生会结合你的整体健康、肿瘤类型和意愿给出最合适建议,配合好随访,心里会更有底。
06 日常预防和自我保健小贴士
真正做到从源头减少乳腺癌发生,靠的不是一朝一夕的“法宝”,而是持续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下建议,简单实用,大家轻松记住即可:
- 深色绿叶蔬菜 + 富含抗氧化物 + 建议炒、凉拌轮换,可以补充维生素C和E,促进身体自我修复。
- 低脂乳制品 + 富含钙 + 每天早餐牛奶或午间酸奶几乎不费心思,有助于维护骨骼和激素平衡。
- 坚果类(核桃、杏仁) + 良好脂肪酸及维生素E + 下午茶或者早餐少量加一把,日积月累对乳腺健康有益。
- 有氧运动 + 建议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快走、骑车或舞蹈,维持适宜体重,减少激素相关风险。
- 规律作息 + 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让身体有充分修复的时间。
- 定期乳腺自检和体检 + 每月适时自查乳房并记录异样,40岁以后建议至少每2年做一次乳腺筛查,条件允许的话每年体检更稳妥。
- 发现持续异常要及时就医 + 比如肿块不消、皮肤反复变化,拖延不可取,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很关键。
饮食建议永远正面为主,自然饮食、足量多样,结合适动、良好情绪,对身体每一个细胞都有好处。
说到底,坚持健康生活,看重身体的小变化,学会主动求医。不是为了杜绝风险,而是让生活少点后顾之忧。
文献引用与延伸阅读
- Mavaddat, N., et al. (2019). "Polygenic Risk Scores for Prediction of Breast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Subtyp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24), 2395–2405.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808197
- Colditz, G.A., et al. (2014).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breast cancer: the role of family history and estrogen exposure."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4(5), 326-336. https://doi.org/10.3322/caac.21217
-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EBCTCG). (2015). "Aromatase inhibitors versus tamoxifen in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randomized trials."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3(17), 1968-1977. https://doi.org/10.1200/JCO.2014.56.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