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癫痫:认识各种发作类型
什么是癫痫?
有时候,身边的朋友突然愣住不动,甚至表现得像短暂“发呆”,很多人以为只是走神。其实,这有可能是癫痫发作。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大脑的电活动短时间内变得异常,于是产生了反复发作的症状。
简单来讲,癫痫的核心特点是反复发作。一次偶发的抽搐、晕厥,多数情况下和癫痫没有关系。只有反复多次、具有一定模式,医生才会考虑癫痫的诊断。
癫痫的分类,和诊断有什么联系?
类型 | 发作部位 | 典型表现 |
---|---|---|
局灶性发作 | 大脑某一局部 | 局部抽搐,感觉异常,短暂意识影响 |
全身性发作 | 全脑 | 突然失去意识,全身抽搐或僵硬 |
局灶性发作:症状变化多端?
局灶性发作发生在大脑某一小区域,所以多数时候,症状表现得比较“局限”。常见的情况有肢体的抽动、脸部肌肉抖动,或者出现一种说不出的异常感觉——比如手脚发麻、局部刺痛,或仿佛“闻到了一股怪味”。
其实,局灶性发作会不会发展为全身性发作,还取决于异常电活动有没有“扩散”到整个大脑。有的发作仅仅表现为简单的肌肉抽动,也有的患者会出现短暂说话不清、眼神呆滞或突然中断正在做的事情。
全身性发作:症状更明显?
全身性发作常常让人印象深刻。典型的发作过程是:患者突然丧失意识,全身僵硬(强直),接着出现双方肢体有力的抽搐(阵挛),有时候还会咬伤舌头或者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这类发作大多持续 1-3 分钟,结束后既感到极度疲乏,也有一些患者会出现短暂的意识混乱。
要留心,全身性发作虽然外表看起来“吓人”,但大多能自限,并不是每次都需要急救车。可如果出现持续抽搐5分钟以上,这就属于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立即送医。
特殊发作类型,也要重视
- 失神发作 😶
常见于儿童。短短几秒内孩子突然“失去联系”,眼神呆滞,说话中断,但之后迅速恢复,往往容易被误认为顽皮发呆。 - 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
上面提到过,这种发作会出现肌肉先僵直再抽搐。发作时,如果患者有摔倒风险,家属要轻轻保护头部,千万别用力掐人中或往嘴里塞东西。 - 肌阵挛发作 🦵
主要表现为短暂、快速的肌肉抖动,比如手一下子弹跳般抖动。虽然持续不到1秒,但反复多次就要看医生。
为什么会得癫痫?风险因素整理
- 先天遗传因素
一些类型的癫痫和基因易感有关。如果家族中有人有癫痫史,患病几率确实比常人高(Helbig et al., 2008)。 - 脑部损伤
外伤、产伤、脑中风、颅内感染等,都有可能在大脑局部留下“电活动不稳”的区域,为癫痫发作埋下基础(Fisher et al., 2017)。 - 部分年龄因素
儿童和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不同年龄的癫痫类型和成因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期的失神型癫痫更常见,而老年人多见于脑梗死等基础疾病后出现的癫痫。 - 生活方式影响
长期睡眠不足、大量饮酒、刺激性光线(如长时间看快闪游戏视频)易诱发癫痫发作,但“健康人”不会仅靠这些因素得癫痫,需有大脑固有易感性(Sander & Shorvon, 1996)。
风险因素 | 临床表现可能相关性 |
---|---|
遗传 | 部分家族性癫痫,发作易反复 |
颅脑外伤 | 发作多局灶性 |
高龄 | 卒中相关癫痫较常见 |
日常怎么预防和应对癫痫?
方法 | 具体操作 | 健康收获 |
---|---|---|
定时规律进食 🍚 | 一日三餐定时,主食和蔬果、蛋白搭配 | 减少低血糖风险,帮大脑维持稳定供能 |
水分充足 💧 | 平均每2小时补水一次,勿等口渴才喝 | 维持细胞代谢,避免因脱水诱发发作 |
规律作息 💤 | 保证夜间7-8小时睡眠 | 防止睡眠不足诱发癫痫 |
优选蔬果🥗 | 丰富蔬菜(菠菜、西蓝花)、水果(苹果、香蕉) | 多种微量元素,有助于神经元健康 |
适度运动🚲 | 步行、慢跑、游泳等,每周3-4次 | 改善心肺耐力,帮神经系统放松 |
出现癫痫发作时,家属应保持冷静,让患者侧卧、防止受伤。不需要用力掐人中、也不要强行“塞东西”到口中。如果患者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或者连续发作,一定要尽快带患者前往有神经内科的医院就诊。
最后的话
癫痫就像不定时来访的“小麻烦”。知道发作形式、风险机制和应对办法,大多数人都能理性处理,不用过度紧张。最重要的是,早识别、早就医,生活中讲求规律,多些理解,癫痫患者也能过上与常人无差别的生活。
本文内容根据以下文献参考整理,欢迎进一步了解和咨询专业医师。
- Fisher, R. S., Acevedo, C., Arzimanoglou, A., et al. (2017). "ILAE official report: A practical clinical definition of epilepsy." Epilepsia, 58(4), 475-482.
- Helbig, I., Scheffer, I. E., Mulley, J. C., et al. (2008). "Navigating the channels and beyond: unravelling the genetics of the epilepsies." Lancet Neurology, 7(3), 231-245.
- Sander, J. W., & Shorvon, S. D. (1996). "Epidemiology of the epilepsies."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61(5), 43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