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鼻息肉:让我们揭开诊断标准的面纱
有些人总觉得鼻子老是不通气,早上起来打喷嚏,下班回家还是鼻音浓重。偶尔还能闻见奇怪的气味,但更多时候似乎和鼻子“绝缘”了。很多情况下,这些表现被归为感冒或过敏,但有一种常见却常被忽略的"小麻烦"——鼻息肉,其实就在悄悄影响我们的呼吸和嗅觉。
01 什么是鼻息肉?
鼻息肉其实是一种生长在鼻腔或鼻窦内表面的软组织肿块。和肿瘤不同,它属于非癌性的异常增生,长得像一粒颗粒、不痛也不痒。想象一下,鼻腔就像是一条小路,鼻息肉好比突然出现一颗小蘑菇,刚开始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时间长了,“路”不通气时问题就来了。
这些组织多半是因为鼻腔黏膜长期受刺激,反复发炎或水肿后逐渐膨胀形成的。大部分鼻息肉本身没有恶性倾向,但对健康却并非完全无害。
02 鼻息肉的成因与风险因素
- 🌬️ 慢性炎症: 长期鼻炎、鼻窦炎等慢性刺激,容易使局部组织水肿,逐渐形成肿块。
- 🌾 过敏反应: 有过敏性鼻炎或经常接触过敏原(如灰尘、花粉)的人更易出现鼻息肉。
- 🧬 遗传因素: 医学界研究发现,家族中有人患有鼻息肉,后代发病风险会明显升高[1]。
- 👴 年龄影响: 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青少年和儿童相对较少。
- 🌫️ 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空气污染、室内烟雾环境,也可能促进鼻腔慢性炎症的发生。
03 鼻息肉的临床表现
表现阶段 | 常见症状 | 实际案例 |
---|---|---|
初期(轻微/偶尔) | 偶尔鼻塞、呼吸不畅、轻度流涕、间断性嗅觉减弱 | 比如,一位46岁的女士,总觉得晚上躺下后鼻子有点闷,白天偶尔流清鼻涕,也习惯性以为自己是“过敏体质”。 |
进展期(持续/显著) | 鼻塞严重、一侧或双侧完全不通气、持续性大量流涕、持续嗅觉缺失、头痛或鼻部胀感 | 例如,55岁的男性患者,一年里感冒不断,发现用药也不见好转,同时越来越闻不到饭菜香味。 |
04 诊断鼻息肉的常用方法
- 鼻内镜检查: 医生用一根细长的镜子从鼻孔检查鼻腔内部,能直接看到息肉的大小、位置和形态,是目前最直观、常用的检测方式。
- 影像学检查:
- CT扫描:有助于判断息肉是否累及到鼻窦或相邻骨质。
- MRI:在特殊复杂病例可用来进一步评估。
- 过敏原检测: 通过血液或皮试检查,辅助了解患者是否合并有过敏性疾病,帮助精准分型诊断。
05 如何与其他鼻部疾病鉴别?
鼻息肉有时和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症状相似,但还是有几处比较明显的区别:
疾病 | 主要差异 | 判断要点 |
---|---|---|
鼻息肉 | 非癌性增生,常为水样、无痛,影响悄然累积 | 用内镜直视可见透明或灰白肉块,一般无局部红肿热痛 |
慢性鼻窦炎 | 鼻腔、鼻窦粘膜慢性炎症 | 常伴有面部胀痛、脓性鼻涕、发热 |
过敏性鼻炎 | 反复打喷嚏、清水样鼻涕、眼痒 | 息肉罕见,与环境、季节密切相关 |
06 鼻息肉的治疗与监测
鼻息肉毕竟不是“消失就好”的小问题。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控制和手术切除两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药物治疗主要针对轻度或早期息肉,包括糖皮质激素喷雾或口服等以减少炎症水肿。若息肉较大、反复发作,通常建议采用微创手术摘除。
类似于修剪园林里多出来的灌木,息肉切除后仍需定期复查,以防复发。有人可能担心手术风险,其实,绝大多数手术都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术后恢复也比较快。
07 日常饮食与预防建议
其实,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减少鼻息肉的反复发生。下面这份小贴士可以日常参考:
- 🥦 新鲜果蔬:增强黏膜修复能力建议餐餐吃一份深色蔬菜,如菠菜、胡萝卜
- 🐟 深海鱼类:含丰富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减轻慢性炎症一周建议吃两次三文鱼、沙丁鱼等深海鱼
- 🧄 大蒜和洋葱:有助于调节免疫反应,减少过敏反应可以与日常炒菜搭配使用
- 🚶♂️ 适度运动:促进身体循环,辅助鼻腔健康建议每周步行或慢跑三次,每次30分钟
出现长期鼻塞、嗅觉减退或怀疑自己有鼻息肉时,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就医并选择正规耳鼻喉专科机构进行检查。
参考文献
- Bateman ND, Fahy C, Woolford TJ. (2003). Nasal polyps: still more questions than answers. *The Journal of Laryngology & Otology*, 117(7), 501–505. PubMed
- Lund VJ. (1995). The relationship of nasal polyps to asthma. *Allergy*, 50(20 Suppl), 17–19. PubMed
- Fokkens WJ, Lund VJ, et al. (2020).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Supplement*, 29, 1–464.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