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 腰椎间盘突出 — 麻醉科在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

  • 23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 腰椎间盘突出 — 麻醉科在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封面图

💡 腰椎间盘突出 — 麻醉科在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

01 为什么麻醉科在手术中这么关键?

跟身边人闲聊手术经历,大家最怕的一个词就是“麻醉”。其实如果要动腰椎间盘突出手术,麻醉科就像舞台背后的调音师,专门负责让手术过程平稳、安全。不少人以为,麻醉只是打一针、睡一觉。但在手术台上,麻醉科其实要综合“控场”:降低疼痛、维持血压心跳在合适区间,还要防止麻醉药副作用。在腰椎间盘突出这种手术里,麻醉科医生与外科团队一样重要。
假如这部分环节出点纰漏,比如麻醉深度把控失误,可能导致患者苏醒延迟,甚至出现生命体征不稳。所以适合的麻醉管理,是腰椎间盘突出手术顺利“起降”的关键步骤之一,也是影响手术和恢复体验的核心。
别把麻醉看成“顺便”操作,真正的安全,其实靠的是专业麻醉团队背后的千锤百炼。

02 手术时,麻醉科如何监护生命体征?

打开手机健康软件,多数人对自己平时的“心率”、“血压”都没太大感觉。可要是在手术室,麻醉科的监控就像随时调控水管压力一样精细。这个阶段,每一项数据都是信息:心电、脉搏、呼吸频率、血氧浓度,乃至体温,全部需要连续跟踪。
  • 1. 控制血压: 手术过程中,腰部神经牵拉容易让血压发生波动。麻醉医师要通过药物和液体调整,保证血压始终在安全范围。
  • 2. 呼吸管理: 进入全身麻醉状态后,患者的自主呼吸会减弱或消失,此时需通过呼吸机辅助。这一步如果把控不好,甚至有呼吸骤停的风险。
  • 3. 监测血氧: 麻醉药物易影响呼吸系统,血氧饱和度是最直接的反映指标。万一氧合不足,需第一时间干预,防止大脑缺氧。
有位53岁的患者接受过内镜下腰椎髓核切除术。术中麻醉采用全身麻醉,呼吸和循环指标保持稳定,恢复后神志清晰,表现很好。这说明只要各项体征被严密监测,风险是可以降低到很小的。
手术时的数据,不是给机器看的,是用来每分每秒守护患者安全的“护身符”。

03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有哪些麻醉方式?

打算手术,最纠结的也许就是“用什么麻醉”?其实这事要看病情、身体状况,还要考虑手术方式。
  • 🔸 全身麻醉: 适合多发病变、手术时间较长、术中病人不能配合的情况,尤其是内镜下手术。用药后全身入睡,过程无痛,术中可以灵活调整深度。
  • 🔹 椎管内麻醉(比如腰麻): 药物直接注入脊柱周边,这种方式下下肢感觉消失,但患者意识清醒。适合部分类似开放手术,术后恢复快,但不适合高龄、基础病重的患者。
  • 🔸 局部麻醉(配合镇静): 仅适用于十分微创的小切口手术。不过多数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因为涉及神经和深部结构,并不推荐单纯局麻。
如果合并高血压、心脏疾病等因素,麻醉方式也要调整。比如有高血压史的患者,常常会推荐全身麻醉,并精心控制循环动力学参数。
不是每个人的麻醉方案都一样,和医生充分沟通,把生活里的“小毛病”都如实告知,是给自己最大程度的保障。

04 麻醉前的评估,到底图些什么?

术前的准备环节,经常让人忍不住吐槽:怎么查得这么仔细?其实这里面每个步骤都有目的,背后藏着降低风险的道理。
麻醉前评估包括综合问诊、体格检查和多项实验室检测,比如心电图、胸片、肝肾功能、全血像、凝血功能等。有些看似“多余”的检测,其实就是筛查潜在风险(譬如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等)。
一旦有异常,比如血常规显示轻度贫血、D-二聚体轻度升高,就得提前“打预防针”:调整方案、准备应急措施。
这些评估工作,还包括查问过敏史、用药史、近期有无不适等。麻醉医师常会关注细枝末节,比如平常会否胸闷、喘息,如果说不清楚,对全面评判风险其实是个难题。
没有麻醉前的细致评估,手术就像闭着眼开车。配合检查,是手术安全的第一步。

05 术后疼痛严重怎么办?麻醉科怎么帮忙?

手术结束醒过来,有些人会立马喊疼。其实围手术期的疼痛控制有很多门道,一点也不只是用止痛泵这么简单。
  • 精准用药: 麻醉科会根据手术创口、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比如术后泵注纳布啡、按需追加镇痛剂等,目的是降低早期激烈疼痛,减少呼吸抑制风险。
  • 联合镇痛: 有时会采用多种药物或外用镇痛贴配合(比如阿片镇痛+非甾体镇痛),这样能减少单一药物的副作用,提升整体舒适度。
  • 辅助措施: 早期翻身、康复理疗也有帮助。主动配合医生,效果更明显。
如果疼痛还伴有腿部麻木、乏力等情况,及时反馈给麻醉医生。这样可以及时调整药物,防止并发其他神经损害。
术后疼痛不是“能忍就忍”,科学止痛让恢复更顺利。

06 手术后需要重症监护吗?麻醉科做了什么?

有些患者以为手术一结束就万事大吉。其实越是有慢性基础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甚至贫血,术后第一时间都可能被送到重症监护单元(ICU)观察。当然,并不代表手术复杂,而是为了防范综合风险。
麻醉科会在术后早期,重点盯着心率、血压、氧合水平、意识状态等。比如血压波动大,马上用药物调节;有恶心、呕吐、呼吸异常,也会迅速处理。如果术中或术后发生急性并发症(如呼吸骤停、休克),麻醉专家会立刻介入,实施抢救、复苏,直到患者稳定。
对于高危患者或者有特殊需求的病例,麻醉科团队还会根据恢复进展调整镇痛方案,安排科学的脱机(撤除呼吸机)计划。
ICU不是“绝症病房”,而是术后安全缓冲区。配合管理,有利于患者后续的康复。

07 有哪些生活方式和饮食建议可以帮助术后康复?

其实,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的恢复,离不开日常习惯的配合。吃得对、动得好,恢复会更顺利。
  • 🥦 绿叶蔬菜 + 增强免疫力: 研究表明,菠菜、油麦菜等富含维生素C、叶酸和矿物质,可以帮助手术后组织修复。建议每天保证有一顿含绿叶菜的餐食。
  • 🍚 全谷杂粮 + 补充能量: 粗粮如燕麦、玉米等富含B族维生素,有助缓解术后身体疲劳。建议一日三餐中适当加入燕麦、玉米面等各种粗杂粮。
  • 🍎 新鲜水果 + 预防便秘: 苹果、猕猴桃等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减少术后卧床导致的便秘问题。水果餐点建议每日一到两个品种,分散到两餐食用。
  • 🥩 优质蛋白 + 促进修复: 鸡胸肉、鱼肉、胚芽牛奶都是身体恢复不可或缺的来源。每天保证摄入足量蛋白,有助于愈合速度提升。
  • 🚶‍♂️ 适量活动 + 早期康复: 在医生允许后,逐步增加深呼吸、轻微翻身、下床活动,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
  • 🤸‍♂️ 局部锻炼 + 增强力量: 腰腹核心力量训练(如平板支撑、仰卧桥)对恢复有实际帮助,但必须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防止牵拉和损伤。
简单讲,饮食上偏自然、均衡,早期活动实时观察,恢复期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如果术后出现剧烈疼痛、四肢麻木加重、无法排尿等情况,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复诊。
术后生活不是“静养”就够,多元、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恢复与预防复发的关键。

08 小结与行动建议

从麻醉选择,到麻醉前评估,再到术中监测和术后疼痛控制,每一步都离不开麻醉科专业团队的精细管理。术后恢复不仅靠医疗操作,更依赖个人的饮食、锻炼和习惯调整。腰椎间盘突出虽然常见,但每个人的身体和风险不同,千万不要照抄别人的经验,也别忽视医院的个性化建议。有不适,及时反馈给医疗团队,就是保护自己的方式。

简单说,信任专业,配合措施,生活、饮食循序渐进调整,康复之路自然会短很多。

英文文献参考

  1. Koes, B. W., van Tulder, M. W., & Peul, W. C. (2007).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ciatica. BMJ, 334(7607), 1313-1317. https://doi.org/10.1136/bmj.39223.428495.BE
  2. Jadon, A. (2014). Complications of regional and general anaesthesia in spine surgery. Indian Journal of Anaesthesia, 58(5), 574-580. https://doi.org/10.4103/0019-5049.144653
  3. Foster, N. E., Anema, J. R., Cherkin, D., Chou, R., Cohen, S. P., Gross, D. P., ... & Maher, C. G. (2018).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evidence, challenges, and promising directions. The Lancet, 391(10137), 2368-2383.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04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