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 30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封面图

围手术期营养管理:为手术成功增添一把钥匙

01 重要性:营养能走多远,恢复就能走多快

很多人对手术总想得很直接,似乎只要技术够好,手术台上下来自然就安全过关。其实,手术并非孤立的"攻坚战",而是一次全身的"耐力赛"。像是一场马拉松,出发前储备好能量,途中有持续的补给,终点后的恢复期都有讲究。假如基础营养准备不足,就容易一路上出现"掉队"——手术耐受力差、恢复慢、容易感染或并发症。这些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的健康挑战。

医学研究显示,良好的围手术期营养管理与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密切相关, (Weimann et al., 2017)。如果忽略了营养,就算医生再努力,身体也可能跟不上。这其实提醒我们,营养不仅仅是"吃饱",而是每个阶段都要照顾到,为身体修复和恢复打好基础。

📝 小提示: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已成为外科指南的基本内容,国内外多项临床实践逐步强调"营养先行"的理念。

02 围手术期分几个阶段?每一步的营养要求不一样

简单来说,"围手术期"是指围绕一次手术从准备到恢复的全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术前、术中、术后。每个阶段的营养管理都有各自的重点。

阶段 特点 营养管理关注点
术前 身体为手术做准备,往往紧张、担忧,食欲有变化 评估营养状况,预防营养不良,增强免疫力
术中 食物不能口服,身体应激反应增强,代谢加快 需要能量供给,部分患者需静脉或肠内营养
术后 组织修复、创口愈合,消化吸收能力逐步恢复 补充蛋白质和能量,促进恢复,防止感染
🌱 别忽视:每个阶段的营养策略都不一样,同一种做法适用于所有时间,是常见误区。

03 如何评估和确定营养需求?

  • 身体质量指数(BMI)测算:过瘦(BMI<18.5)容易营养不良,过胖则可能影响伤口愈合。
  • 血清白蛋白水平:反映蛋白质储备。偏低时,身体修复功能受限。
  • 饮食摄入史:是否近一月体重下降、饮食减少,是重要参考信息。

举个例子,有位62岁的男性患者,术前两周内食欲减退,体重降了3公斤。营养师评估后发现他血清白蛋白偏低,随后调整了膳食结构。结果手术后愈合顺利,没有出现反复感染。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定期评估、针对性补充,是促进康复的关键一步。

👀 说起来:有些营养问题并不容易察觉,只有通过体格检查和化验才能发现,手术前问清楚、查明白很有意义。
指标名称 参考值范围 意义
BMI 18.5~23.9 体能储备,过低需关注
白蛋白 35~55 g/L 蛋白储备,偏低提示补充
体重变化 无明显下降 快速下降是危险信号

04 术前营养管理:"储备库"不能空,怎么吃更有效?

  • 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鱼、瘦肉。 功效:加速创口愈合、增强免疫。
    食用建议:餐餐有蛋白,每天1-2个蛋,1杯牛奶或者豆浆。
  • 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功效:防止便秘、促进抗氧化。
    食用建议:每餐1-2种蔬菜,适量水果为佳。
  • 主食合理:如米饭、面条、土豆。 功效:能量来源,帮助身体储能。
    食用建议:三餐有主食,不要一味低碳或断碳。
  • 补充微量元素:如锌、铁、维C丰富的食物。 功效:帮助血红蛋白合成,加快新生组织修复。
    食用建议:瘦红肉、柑橘类、绿色叶菜等适量搭配。
🍽️ 小结:手术前不是"吃得越多越好",而是注重均衡和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对于营养状态差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用口服营养补剂。

05 术中营养支持:特殊情况下的能量补给

手术过程中,因为身体处于"受创"状态,消耗快,胃肠道常常无法进食,这时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肠内营养来增加能量和蛋白供应。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种:

  • 静脉营养:用于不能口服或胃肠道功能差的患者,直接将营养液输注进血管。
  • 肠内营养:可通过鼻胃管提供配制好的营养液,更接近日常进食方式,当胃肠功能允许时优先采用。

例如,一位38岁的女性腹部手术患者,术中需要较长时间麻醉,胃肠功能受影响,医生便采用了静脉营养支持,手术期间维持了血糖和水电解质平衡。这样术后恢复起来速度也更快,减少了疲劳感。这其实说明,术中营养支持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对困难手术患者非常实用的"备用电池"。

💉 别忽视:具体采用哪种方式,由医生根据手术方式和患者身体状况来判断,不要自行操作。

06 术后营养管理和康复:恢复不是"饿一饿"就好

很多人以为手术后要"清淡吃"、"饿几天"再进食,怕影响恢复。其实,术后过度节食不仅不利于伤口愈合,还容易导致身体极度消耗,免疫力下降。最新的观点提倡,尽早恢复饮食,循序渐进补充关键营养素,有助于肠道恢复和全身修复。

  • 蛋白质补充:可以通过豆制品、瘦肉和奶制品帮助伤口更快愈合。
  • 易消化饮食:如白粥、蒸蛋、嫩豆腐,适合刚恢复进食的患者。
  • 分餐多次:避免一次摄入过多,减轻肠胃负担,减少恶心呕吐几率。
  • 维生素C:有利于新生组织生长,可以试试柑橘或者西红柿。

一位45岁的男性胃肠手术患者,术后第二天逐步恢复流食,三天后过渡到粥和蛋汤,术后一周基本能正常饮食。这个过程说明,科学、分阶段的营养补充,让康复变得更顺利,也减少了住院天数。

🔄 记得:术后营养补给需要持续动态评估,发现体重下降、伤口愈合慢、反复发烧等,及时反馈医生,适当调整饮食方案。

07 日常小建议:怎么判断营养够不够?何时需要专业帮助?

  • 如果近期莫名体重下降超过5%,要考虑去医院评估营养状态。
  • 长期感觉乏力、易感冒、伤口不易愈合,不妨咨询营养师。
  • 手术前后建议记录饮食和体重变化,这样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问题。
  • 有肝肾慢性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必要时要请专业营养支持团队加入管理。
🧑‍⚕️ 简单来说:不确定自己营养怎样,宁愿多问医生,也不要自作主张。

08 结尾小结:什么才是值得坚持的营养习惯?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恢复速度都不同。其实,做好围手术期营养,说白了就是针对不同阶段,给身体最需要的能量和养料。术前重评估,术中重供给,术后重恢复,三方面协同发力,才能把风险降到最小。说到底,营养补给不是负担,而是帮助身体和医生一起赢得手术这场"协作赛"。如果你或家人即将准备手术,别忽视这把看似平凡、其实关键的"钥匙"。

09 参考文献

  • Weimann, A., Braga, M., Carli, F., Higashiguchi, T., Hübner, M., Klek, S., ... & Bischoff, S. C. (2017). ESPEN guideline: Clinical nutrition in surgery. Clinical Nutrition, 36(3), 623-650. https://doi.org/10.1016/j.clnu.2017.02.013
  • Arends, J., Bachmann, P., Baracos, V., Barthelemy, N., Bertz, H., Bozzetti, F., ... & Preiser, J. C. (2017). ESPEN guidelines on nutrition in cancer patients. Clinical Nutrition, 36(1), 11-48. https://doi.org/10.1016/j.clnu.2016.07.015
  • Wischmeyer, P. E. (2015). Tailored nutrition therap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Giving the patient what they need.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39(8), 956-969. https://doi.org/10.1177/01486071156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