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肝癌:早发现、早治疗,守护你的健康!

  • 16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肝癌:早发现、早治疗,守护你的健康!封面图

了解肝癌:早发现、早治疗,守护你的健康!

01 肝癌到底是什么?

有时身体里的“小工厂”——也就是我们的肝脏,可能会遇上一些“不正常的细胞”。这些异常细胞一旦在肝脏里面发展壮大,就形成了肝癌。说起来,肝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叫肝细胞癌(最常见),另一种是胆管癌。肝癌在男士中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士,尤其是长期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朋友,属于高风险人群[1]

其实,肝脏本身不会自己产生这些大麻烦,背后往往和慢性乙肝、丙肝、酗酒或者长期肥胖有关。这也提醒我们,对于肝脏健康,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有些人觉得,“我平时吃喝正常,应该没事”,但肝癌往往最早期没有太明显不适,很容易被忽略。

02 哪些症状警示肝癌的可能?

一开始,肝癌的信号可能很轻微:偶尔会觉得右上腹不舒服、容易疲劳,或者没胃口。有的人会突然觉得饭量小了,总觉得吃不下,体重却悄悄在下降。但往往这些小变化很容易被当作工作劳累或者普通肠胃问题,没太在意。

如果发展到一定阶段,症状会更为明显。比如,持续的腹痛,摸到肚子上有肿块,或者皮肤、眼白变黄(这叫黄疸)。有的人会发现肚子胀起来不少,就是腹水的表现。体重持续下降、经常感觉没有力气,也都是需要小心的信号。

真实例子中,有一位56岁的男士长期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体检中发现肝区有新发结节,后来确诊为肝癌。他起初只是觉得食欲减退,容易累,没有强烈的局部疼痛。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身体的小信号值得关注,特别是肝脏有慢性疾病的人。

🍃 发现自己右上腹长时间不适、体重莫名下降、黄疸或腹水,不要拖延,应尽快就医排查。

03 肝癌的致病机制有哪些?

简单来说,肝癌和三大原因关系最紧密:慢性肝炎病毒感染(特别是乙肝、丙肝)、长期大量饮酒、肥胖导致的脂肪肝。如果肝脏细胞长期处于炎症或损伤的环境里,反复修复、反复受伤,就很容易产生异常变化,最终导致癌变[2]

  • 🦠 慢性肝炎:你可能听过乙肝和丙肝,这两种病毒都能让肝脏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乙肝病毒携带者比普通人得肝癌的风险高出约100倍[3]。丙肝则有更高的慢性化概率,长年累月也很危险。
  • 🍸 长期酗酒:酒精代谢会损伤肝细胞,累积下来很容易诱发肝硬化,进而为肝癌埋下隐患。不少人低估了酒精的持续伤害。
  • ⚖️ 肥胖、糖尿病:现在脂肪肝越来越常见。研究表明,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这也可能一步步发展到肝硬化甚至肝癌[4]

此外,年龄增长(尤其是40岁之后)、家族中肝癌历史、某些化学物质暴露(如黄曲霉素)也有一定影响,但比起肝炎、饮酒和肥胖,作用要小很多。

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乙肝、丙肝携带者一定会得肝癌,但如果有肝硬化,那风险会高很多。数据上看,8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有肝硬化基础[5]

04 肝癌的检测方法是什么?

想要及时发现肝脏“小麻烦”,靠主观感受远远不够,专业的检测才是真正关键。肝癌的常用检测方式有下面几种,每种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1. 🩸 血液生化指标: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有时能为肝癌预警,但并不是所有病例都升高,因此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2. 🖥️ 影像学检查:肝脏超声波检查(B超)简单便捷,可以初步筛查;CT和MRI检查分辨率更高,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肝脏结节、肿块的具体情况,并判断与周围组织的关系[6]
  3. 🔬 组织病理检查:有些情况下,医生会建议通过穿刺取一点肝组织做活检,以最终确诊类型。

肝癌高危人群(如乙肝携带者、肝硬化患者),医学界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肝脏超声+甲胎蛋白监测。有症状的人群,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CT或MRI等进一步检查。

当然,实际操作时会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合并的其他基础疾病,不能“千人一方”,所以专业医生的个体化判断很重要。若身体有不适,建议选择有经验的三级医院专科门诊,获得更全面的评估。

05 肝癌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治疗肝癌的方法不少,关键在于肝癌的大小、数目、所在部位以及肝脏本身还有多少“工作能力”。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 ✂️ 外科手术切除:当肿瘤较小且肝功能较好(比如早期单发结节),可以考虑手术切除肿瘤,有些甚至可以达到治愈效果。
  • 💉 介入治疗(如TACE):通过插管或栓塞,阻断肿瘤“营养供给线”,达到控制肝癌生长的目的,常用于不能手术或手术风险高的人群。
  • 🌡️ 射频消融:利用热能杀死肿瘤细胞,适合小而单发的肿瘤。
  • 🔬 全身性治疗:化疗、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如PD-1类药物),主要用于进展晚或转移的肝癌。
  • 💚 肝移植:对于部分早期但肝功能极差的朋友,肝移植是个彻底解决方案。当然,条件、器官来源等都有限制。

不同方案各有利弊,必须根据身体状况和肿瘤分期综合考虑。有研究显示,肝癌早期通过手术或射频等局部治疗,3年生存率可以超过70%[7]。不过到了晚期,治疗的重点更多在延长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

现实中,像前面56岁的那位男士,因为合并肝硬化和慢性肝炎,医生综合评估后为他制定了“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的方案,并做了充分的风险评估。这说明,好方案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有疑问时,和专业医生多沟通,是最直接也最可靠的办法。

06 如何管理生活,降低肝癌风险?

维护好肝脏“小工厂”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细水长流的生活管理。日常做法里,最核心的几点是:

  • 🥗 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如鱼、豆制品、瘦肉)的食物,有助于肝细胞活力和修复[8]
  • 🏃‍♂️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等,不仅控制体重,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脂肪肝风险。
  • 💉 疫苗接种:乙肝疫苗保护作用明确,能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已经成为公认的肝癌一级预防措施[9]
  • 📋 定期体检:40岁以上或有慢性肝病史的人群,建议定期查肝功能和B超,方便及早发现异常变化。

有一些具体食物对肝脏特别有益——例如绿叶蔬菜中的抗氧化成分有助于减少炎症,鱼类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可降低肝脏脂肪堆积;豆制品里的植物蛋白对肝细胞修复有一定好处。日常饮食只要花点心思,做到种类丰富、荤素搭配,就不会让肝脏太累。

还有,面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背景的人群,千万不要迷信“保肝灵药”或高剂量维生素。基础的平衡饮食和规律作息,才是真正有效的“护肝法宝”。

07 总结与行动建议

肝癌并不神秘,也无需过于担忧——它往往是“长期累积”的结果。早期发现、规范管理,结合合理生活方式,能够显著改善预后。身体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值得自己多关心一点点。有任何疑问或不适,不妨主动和专业医生交流。肝脏的健康,靠自己细心守护,也离不开科学的医疗支持。

🍀 你的健康从关注肝脏开始,日常好习惯慢慢积累,将来你会感谢现在的自己!

参考文献

  • [1] El-Serag, H.B. (2012). Epidemiolog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linics in Liver Disease, 16(2), 255–272. https://doi.org/10.1016/j.cld.2011.03.006
  • [2] Mittal, S., & El-Serag, H.B. (2013). Epidemiolog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onsider the popul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47(Suppl), S2–S6. https://doi.org/10.1097/MCG.0b013e3182872f29
  • [3] Kim, W.R. et al. (2011). Viral hepatit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astroenterology, 140(7), 2097-2100. 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11.05.023
  • [4] Younossi, Z.M. et al. (2019). Global epidemiology of NAFLD—Meta-analytic assessment of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outcomes. Hepatology, 64(1), 73-84. https://doi.org/10.1002/hep.29377
  • [5] Ahn, J. et al. (2014).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creening and surveillance: Practice guidelines.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8(1), 9-18. https://doi.org/10.1007/s12072-013-9466-7
  • [6] Forner, A. et al. (2018). Diagnosis of liver nodule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3(8), 519-527. https://doi.org/10.1016/S2468-1253(18)30186-4
  • [7] Poon, R.T.P. et al. (2001).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urgical persp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27(3), 268–273. https://doi.org/10.1053/ejso.2000.1059
  • [8] Marchesini, G. et al. (2016). Dietary and nutritional approaches f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2(36), 8002-8013. https://doi.org/10.3748/wjg.v22.i36.8002
  • [9] Chang, M.H. (2007). Hepatitis B virus and cancer prevention. Recent Results in Cancer Research, 174, 175-187. https://doi.org/10.1007/978-3-540-37696-6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