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乳腺癌,关爱健康
最近,在一次家人聚会里,年过四十的表姐无意中谈起了体检时发现乳腺结节的事。大家七嘴八舌,说起乳腺癌这个词时,气氛一下子变得有点凝重。其实,乳腺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话题,无论是家人还是同事,身边总能听到相关的讨论。今天,我们就用清晰又温和的方式,把乳腺癌说得明明白白,让关心健康变得实际又自然。
01 乳腺癌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觉得乳腺癌离自己很远,其实它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2年,全球就有超过230万女性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简单来说,乳腺癌就是乳腺里的细胞“走神”了,变得异常活跃,开始不受控制地生长,最终形成肿块。如果这些异常细胞进一步扩散到淋巴结或身体其他部位,情况会变得更复杂。这种疾病虽然大多数出现在女性身上,但极少数男性也会患病(约0.5%~1%)。
年龄是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尤其在乳腺癌上。随着年龄增长,风险也会随之上升。不过,年轻女性中也不是完全不会发生乳腺癌。这疾病有个“大众脸”,各个国家的人都会碰到。有意思的是,在高收入国家里,每12名女性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可能被诊断患乳腺癌。而在一些资源有限的地区,虽然发病率略低,但死亡率反而更高,关键原因在于早期发现和治疗不足。
02 早期信号和警示症状 👀
乳腺癌早期最难发现的一点,是它大多“静悄悄”。不少人都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比如洗澡、或者穿衣时无意摸到一个小硬块,才发现问题。
- 轻微异常: 在乳房摸到一个“小豆子”,通常没有明显疼痛,形状圆不规则,有时会跟着月经周期变大变小。这时很多人觉得“不痛就没事”,其实不能掉以轻心。
- 偶尔变化: 有的人会注意到乳头的位置、方向稍微有些变化,或者乳房皮肤像“橘皮”一般凹凸不平,但这种现象往往不是每天都看到,有时自己会忽略。
- 持续症状: 如果发现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分泌物)、乳房形状和大小出现明显改变,或者纤维状结节变得坚硬且不移动,持续几周都没消退,那就不能再忽视了。
03 为什么会发生乳腺癌?风险因素解析 🔎
乳腺癌的“成因”,有点像一道繁琐的餐桌拼盘,由不同的问题综合而成:
- 遗传因素: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会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特别是BRCA1、BRCA2这两个基因的“变异”,会极大提升风险(Mavaddat et al.,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
- 激素影响: 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随着生活习惯和生育情况变化,比如初潮早、绝经晚、生育年龄推迟、没有哺乳史的女性,长期接触高激素水平,患乳腺癌的概率也会增加。
- 生活方式: 不运动、肥胖、饮酒过量等现代常见的生活方式问题也是重要因素。有数据显示,40岁之后,体重明显增加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大幅上升。
- 年龄增长: 乳腺癌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年龄的增加会让乳腺细胞发生更多基因变化,也越容易积累异常。
- 环境与辐射: 长期接触辐射,或者曾经癌症治疗中接受过放射治疗,也会增加乳腺癌发生的几率。
04 哪些检查能帮忙发现乳腺癌?🔍
说到检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会不会疼?” 其实乳腺癌的筛查方式相对便捷,而且非常关键。下面三种检查,最常用也最有效:
- 乳腺X线检查(钼靶): 这是用于发现早期微小病变的主力军,建议大多数40岁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它就像一个“高分辨率相机”,帮我们捕捉到普通触摸发现不了的小异常。
- 乳腺超声: 适合乳腺组织比较致密的年轻人。对于看不清的结节或肿块,能进一步明确良恶性特征。
- 活检: 一旦影像学检查发现疑点,就需要做组织活检,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通过显微镜下判断细胞是否发生了异常。
05 治疗方式和预期如何?💊
乳腺癌的治疗,像是用不同的工具修理复杂的机器——具体选哪一种,要看肿瘤的大小、位置、分型以及有无扩散等多方面因素。
- 手术治疗: 包括乳房部分切除(保乳)或全乳房切除。有些患者还需切除腋下淋巴结。手术方式结合肿瘤位置和大小决定。
- 放射治疗: 用于清除手术后可能残留的癌细胞,帮助降低复发风险,尤其是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
- 化学治疗: 适合肿瘤较大、有转移风险或特殊亚型的患者。药物可杀死快速增长的异常细胞。
- 内分泌治疗: 针对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常用他莫昔芬或芳香酶抑制剂,长期口服能有效预防复发(Dowsett, M.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0)。
- 靶向治疗: 如果检测到HER2蛋白阳性,就可以用专门针对这个变化的药物,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疗法。
- 综合管理: 个别患者会根据情况接受支持性治疗,包括心理辅导、中医辅助等,目的在于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06 患者日常管理指南 🏡
康复路上,其实不是只有医生“说了算”,自己也有许多主动权。比如下面这些方法,能实打实地帮助身体恢复元气,降低复发几率:
- 健康饮食: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比如菠菜、猕猴桃、燕麦片,可以帮助调节激素代谢。(菠菜,丰富膳食纤维,有助肝脏代谢,建议每周吃2-3次。)
- 适量运动: 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步走、游泳。活动可以改善整体健康,还能“唤醒”免疫系统。
- 规律作息: 保证睡眠充足,减少身体压力。长期熬夜、心情紧张,容易影响免疫状态,不利于身体修复。
- 注意乳房健康: 医生指导下定期自查乳房变化;术后人员按时复诊,不要拖延。
- 积极心理支持: 多与家人交流,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并参与康复组织的互助活动。好的心理状态,就像给康复“加油”。
07 如何更好预防乳腺癌?🌱
真正有效的预防,落地在每一天的平凡生活里。比如:
- 均衡饮食: 多选择高钙食物(芝士、酸奶)、深色绿叶蔬菜(例如西兰花)、坚果(核桃、扁桃仁)、富含Omega-3的鱼类(如三文鱼),每周搭配食用,帮助身体维持健康状态。
- 定期体检: 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年一次乳腺X线筛查,年轻女性可根据家族史提前。发觉异常尽早就医,而不是拖延观望。
- 心理舒缓: 遇到压力多聊聊、多运动,避免情绪压抑带来生理影响。
- 选择适当医疗机构: 若发现乳腺可疑变化,建议到三甲医院乳腺外科就诊,规范诊疗。
说到底,乳腺癌并不可怕,关键是别让无知和拖延成了真正的威胁。从表姐的小故事可以看到,哪怕没有不适,只要重视早期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可控的。如果身边有人对乳腺健康有疑问,不妨多聊几句。关心自己,也是关心家人。如果今天的内容,对你有一点点帮助,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参考资料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Key Fac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 Mavaddat, N., et al. (2019). Polygenic Risk Scores for Prediction of Breast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Subtyp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25), 2395-2405.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804710
- Dowsett, M., et al. (2010). Continuous versus intermittent treatment with endocrine therapy for hormone-sen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8(12), 1801-1807. https://doi.org/10.1200/JCO.2009.25.3186
- DeSantis, C. E., et al. (2021). 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2021. CA: Cancer J Clin, 71(3), 228-257. https://doi.org/10.3322/caac.21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