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多发性骨髓瘤:怎样让生活重回正轨

  • 37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多发性骨髓瘤:怎样让生活重回正轨封面图

多发性骨髓瘤:怎样让生活重回正轨

01 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基本概念

有时我们会觉得身体隐隐有些不适,说不清楚具体有什么问题,只是总觉得精力不如从前。其实身体偶尔传来小信号,就像是灯泡偶尔一闪,人们可能不会在意,但隐藏在背后的健康风险,不一定只是简单的疲劳或者年纪增长。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其实是一种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血液疾病。浆细胞正常时负责帮助抵御外界的病原体,可一旦出错,不正常的浆细胞(也叫“异常细胞”)逐渐累积,就可能破坏骨骼、影响血液成分,让身体各处渐渐感受到负担。日常生活中的小痛小乏力,偶尔没精打采,也许正是这些异常细胞悄悄作祟。
需要小心,这种疾病早期表现并不明显,不少人都是在一次常规体检或意外骨折后才被发现。因此,哪怕只是轻微的不适,也建议尽早与专业医生沟通,尽量别拖延。

02 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常常是逐步出现的,刚开始可能只有一些轻微、偶尔的变化,后期才变得更明显。症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 🦴 骨痛和骨折: 早期可能只是在搬东西、上楼梯或者运动后感到轻微胀痛。随着病情发展,有些人会经历持续性的腰背、胸骨、肋骨或四肢疼痛。严重时,咳嗽、弯腰甚至小幅度扭动都有可能导致骨折出现。
  • 💤 体力下降和乏力: 可能会觉得以前轻松完成的家务如今变成了负担,稍微运动就气喘吁吁,工作时也容易犯困。这些感觉一旦持续数周,就要多留意,而不是简单归咎于忙碌或年纪。
  • 🩸 贫血和感染: 骨髓瘤影响骨髓造血功能,患者容易出现脸色变差、指甲苍白,甚至一走路就心跳加快。还有时会反复出现感冒、口腔炎、肺部感染等小麻烦。

案例借鉴:一位50多岁的男患者起初只是觉得腰酸背痛没劲,几次体力劳动后症状明显加剧,最后就医后才发现是多发性骨髓瘤。这提醒我们,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持续异常信号。

03 引发多发性骨髓瘤的原因是什么?

说起来,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但有些高风险因素已经被医学界反复证实。简单来说,这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遗传易感性: 有些人天生体内免疫细胞就更容易出错。研究(Kumar et al., 2017)发现,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骨髓瘤或相关疾病,其他家族成员的风险也会略高于普通人。
  • 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在某些有害化学品(如苯、农药、放射线)环境下,或在特殊工业岗位工作的人员,骨髓瘤发生几率更高(Bladé et al., 2018)。不过普通生活环境中的风险较低,无需过度焦虑。
  • 年龄与性别: 多发性骨髓瘤多见于中老年人。根据资料显示,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比40岁以下高出数倍,且男性感染风险略高于女性(Smith et al., 2020)。

这些因素说明,这种疾病有一定“偶然性”,并不是因为某一件事引起的。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尤其家族有类似病史的人,建议及早关注。

04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流程如何进行?

很多人听到“骨髓穿刺”这四个字会紧张,其实大多数流程并不复杂。简要介绍几步,让大家心里有个底:

  1. 血液检查: 医生会先通过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等项目,了解血液组成是否有异常。这通常作为初步筛查,侵入性小,不必担心。
  2. 影像学检查: 包括X片、CT或MRI等,主要是看有没有骨骼受损或骨质减弱。对难以解释的持续性骨痛尤其有帮助。
  3. 骨髓活检: 当怀疑较高时,会进行骨髓穿刺取样。穿刺部位通常选在髂骨或者胸骨,大部分患者反映疼痛可承受,仅有刺痛感,整个过程十几分钟左右。
  4. 蛋白电泳及基因检测: 进一步明确异常浆细胞的种类、比例及相关基因变化,有助于判断疾病类型和分期。

以上流程能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情,用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如果确诊多发性骨髓瘤,后续还需根据分型(如DS期、ISS期),结合年龄与身体条件进行综合判断。

05 当前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治疗方案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已经不再是过去“无策可施”的状况。医学进步为患者带来了更多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找到最合适的方案。

  • 💉 化疗: 目前仍是基础治疗方式,用以抑制快速生长的异常浆细胞。常规化疗药物种类较多,医生会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和药物反应量身调整。
  • 🎯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 这类药物直接“锁定”异常细胞或者调节免疫系统,相对副作用更小。例如达雷妥尤单抗等新型抗体药物,已被纳入部分指南首选。
  • 🌱 支持与辅助治疗: 包括缓解疼痛、营养神经,以及改善骨骼健康的药物(如补骨的药剂)。不少患者还会配合中药调理,具体用方需由专业医生评估指导。

具体案例: 一位已婚男性,诊断为IgG-K型多发性骨髓瘤后,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达雷妥尤单抗的靶向治疗,同时配合中药及神经营养药,整个期间没有明显不良反应。这说明,科学规范的管理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说明: 治疗过程常常是“个性化定制”,相关药物的选择和用量必须依据具体分型、年龄、体力而定,千万不要自行更换或停用药物。有疑问时,随时和主诊医生沟通为宜。

06 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管理多发性骨髓瘤?

面对慢性疾病,生活管理同样重要。身体疾病虽然难以改变,有些调整其实很实用,让康复过程变得更可控。以下是几条建议,方便实际操作:

  • 有氧运动: 参考美国癌症学会建议,每周适量进行散步、太极、温和瑜伽等运动(每次20-30分钟),有助于稳定骨质和改善心情。强度和内容都应量力而行,避免摔倒。
  • 饮食搭配: 增加高蛋白类食物(如瘦肉、豆腐、蛋类)🥚,新鲜蔬菜与水果不可少。适当补充牛奶和奶酪有利于骨骼健康。维持规律饮食习惯,对提升免疫功能有现实帮助。
  • 情绪调节: 学会与身边人交流心情,必要时可参加线上病友互助会或专业心理疏导。情绪低落会影响康复,时常给自己加油打气。
  • 防护感染: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较易感染病毒、细菌,平时要养成勤洗手、分餐和戴口罩的好习惯。家中环境需要定期通风,减少灰尘和霉菌积聚。
  • 定期复诊: 疗效评估或身体不适时,及时联系医生进行随访。复查频率以医生建议为准,一般每1-3月一次较常见。

简单来讲,回归正常生活的关键在于“稳中求进”,并不是要求完美,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自己更多呵护和弹性。家庭成员的陪伴和积极配合,同样是患者重拾信心的良方。

参考资料

  1. Kumar, S., Rajkumar, S. V., Dispenzieri, A., Lacy, M. Q., Hayman, S. R., & Gertz, M. A. (2017). Risk of multiple myeloma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Blood, 130(10), 1332-1337.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7-04-777888.
  2. Bladé, J., Kyle, R. A., & Rajkumar, S. V. (2018). Multiple myeloma.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4, 18011. https://doi.org/10.1038/nrdp.2018.11.
  3. Smith, A., Wisloff, F., & Samson, D. (2020).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multiple myeloma.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190(2), 180-195. https://doi.org/10.1111/bjh.16407.
  4. Mayo Clinic Staff. (n.d.). Multiple myeloma –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multiple-myeloma/symptoms-ca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