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狂犬病:预防与保护生命的全面指南

  • 11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狂犬病:预防与保护生命的全面指南封面图

狂犬病:防患未然,保护生命的旅程

01 什么是狂犬病?传播途径有哪些?

很多人小时候可能都被告诫过“别惹那条看起来不太亲人的狗”。其实,这种话背后藏着真实的风险。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严重疾病。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中。多数情况下,人被咬伤或者抓伤后,病毒随着唾液进入人体,产生感染。如果及时处理还好,但一旦发作,可就很难挽回了。

💡小提醒:生活中不仅狗,猫、蝙蝠也可以传播狂犬病,野外活动时需要特别小心。
传播途径 常见动物 说明
咬伤/抓伤 狗、猫 病毒随唾液进入伤口
黏膜暴露 蝙蝠、野生哺乳动物 唾液接触眼、口等部位

02 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

狂犬病不是一开始就很“吓人”。初期症状往往不明显,比如:有的人伤口处会觉得发麻、偶尔有点跳痛,还有些人出现类似感冒的小不适(低烧、头痛、乏力)。如果不是对风险有警觉,可能不会往“狂犬病”上去想。

一旦进入明显阶段,症状变化会让人感觉身体不再受自己控制。比如:患者会对水、风异常敏感,产生难以压抑的恐惧;讲话、吞咽变得异常困难;可能还会出现咬人或躁动。这时病毒已经对大脑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真实案例: 有位28岁的男性,在被流浪狗咬伤后第三天,仅仅感觉到手指微微麻木,没有太在意,结果半个月后进展为无法吞咽水,只能依赖鼻胃管补液。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伤口的小变化也不容忽视。
阶段 表现 需引起关注
早期 局部麻木、发痒、轻度发热、乏力 如果有动物咬伤史要格外注意
明显期 水恐惧、怕风、吞咽困难、精神症状、肌肉痉挛 出现这些症状需立刻就医

03 狂犬病的威胁有多大?

狂犬病让人谈之色变,不仅因为它的危险,更因为一旦出现症状,几乎无药可治。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每年全球有数万人因此死亡,亚洲和非洲地区病例最多[1]。社会层面,狂犬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还会给家庭、社区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 传播速度快:狂犬病毒一旦进入神经系统,极难清除。
  • 死亡率极高:一旦发病,绝大多数患者在几天内死亡。
  • 公共卫生压力大:发病隐秘,时常被忽略,社区与流浪动物管理压力巨大。
🚨别忽视:高风险地区、未接种疫苗、儿童和老人受到的威胁更大。

04 疫苗真的有用吗?接种流程是怎样的?

如果说“预防胜于治疗”在哪个疾病上体现得最彻底,那狂犬病一定算一个。狂犬病疫苗可以让人和宠物都多一层保护。只要规范接种,被咬后的发病率会降到极低[2]

接种对象 疫苗类型 流程
灭活疫苗 分5次(0、3、7、14、28天各一次)
宠物 专用疫苗 首次接种后每年加强一次

说起来,很多人觉得“自家宠物很乖,不用打疫苗”。事实上,防止意外和交叉感染,接种预防针才是最有效的办法。只有这样,无论主人还是宠物,都能安心相处。

✨TIPS:频繁加强儿童动物安全教育。
建议措施 实际效果
及时遛狗拴绳、定期免疫 减少意外伤害和传播风险
建立社区狂犬病应急网络 一旦有伤情可以快速处置
加强流浪动物认领管控 降低人群暴露率
🔗 亲近动物也要有界限:不要随意抚摸流浪动物,尤其是带孩子时。

总的来说,狂犬病的风险虽高,但我们有非常明确的防控路径。遇到动物咬伤时,别害怕,也别疏忽,快点科学处理,再配合社区的防范,每个人都能为自己和家人多加一层保护。如果你身边有人还不太重视狂犬病知识,或许可以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提醒更多人守护健康。

参考文献

  •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Rabies. WHO Fact shee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rabies
  • 2. Hampson, K., Coudeville, L., Lembo, T., et al. (2015). Estimating the Global Burden of Endemic Canine Rabies.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9(4): e0003709.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ntd.0003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