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结肠癌:识别、预防与治疗

  • 5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结肠癌:识别、预防与治疗封面图

结肠癌:识别、预防与治疗

01 简单了解结肠癌

“身边的谁谁最近体检查出结肠问题,听起来好像挺吓人的。”这种对话,在中老年人群中并不陌生。其实,结肠癌是大肠里长出来的肿瘤,发病率不低,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虽然“癌症”两个字令人紧张,但很多人在早期很难觉察身体的异常,常常等到症状明显才去就医。结肠癌属于可以通过筛查提前发现的肿瘤类型,多数在50岁以后才更容易出现,但这并不代表年轻人就可以完全掉以轻心。

研究显示,全球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约占所有癌症的10%,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合理的认识和及时的行动,往往比单纯担心更有用(Arnold et al., 2017)。

02 哪些症状要警惕?

很多人把偶尔拉肚子、不定期的肚子疼当作普通小毛病。但如果发现下面这些症状持续出现,就该多留一个心眼:

  • 🟠 大便习惯变了:比如突然总是便秘或腹泻,持续超过两周,不是饮食波动所致。
  • 🟠 便血:厕纸上、马桶里的血,颜色可能偏红或暗,持续好几天或间歇反复。
  • 🟠 肚子持续不舒服:胀痛、隐痛,伴随食欲下降、腹部肿块感。
  • 🟠 体重突然下降、疲劳感无力:特别是在没有刻意减肥时体重却掉得多。

有位74岁的女性患者,近期出现了难以缓解的腹痛和改变的排便习惯,最终在医院确诊为结肠腺癌(IV期),期间还出现蛋白下降、肝功能轻微异常(病例来源见文后)。这提醒我们,身体信号如果持久存在,不能一拖再拖。

03 为什么会患上结肠癌?

其实大部分人都对“癌症”二字讳莫如深,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会得”。导致结肠癌的原因很多,通常涉及以下方面:

  • 遗传倾向:家里一旦有人得过结肠癌,后代的风险会增加。据流行病学调查,遗传性结肠癌(如林奇综合征等)占少部分,但一等亲家族史却让风险提升2-3倍(Kloor & Von Knebel Doeberitz, 2016)。
  • 慢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长期下来会为异常细胞提供“温床”。
  • 年龄增长:50岁之后,肠道细胞分裂变慢,异常细胞更容易趁虚而入。大多数患者都是这个年龄段以后发病。
  • 生活方式相关:体重偏高、久坐、很少锻炼、吸烟、饮酒过量,以及偏爱红肉、少吃蔬果,这些习惯都是“推波助澜”的因素(Bardou et al., 2013)。

这些因素很多时候“悄悄”积累,刚开始看不出来什么异常。不过,从大数据和病例来看,并不是有风险就一定发病,但如果同时存在多个不利因素,风险确实会上升。

04 如何早发现?结肠癌的检查方法

很多人对“查肠镜”有心理障碍,总觉得又痛苦又麻烦。实际上,结肠镜是目前诊断结肠癌最为直接、准确的手段。医生通过影像和活检获取组织信息,能在早期发现微小的异常增生。除了结肠镜,还有CT、MRI等影像学检查,用于判断病变的范围和是否转移。如果不想一步到位做肠镜,也可以先通过粪便潜血试验找到提示线索(如有异常再进一步检查)。

说起来,早做检查带来的安心感,远比拖着不查更有“获得感”——尤其是有家族史或慢性肠病的人,医生会有针对性地制定检查计划。

05 治疗方式有哪些?

一旦确诊为结肠癌,治疗方式主要看病情发展到哪个阶段。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 手术治疗 🏥:如果肿瘤没有扩散,通常首选直接切掉病变部位,这是目前治愈率最高的方法。
  • 化疗和放疗 💉:如果癌细胞扩散或风险较高,手术之外还需要辅助用药或放射线治疗,帮助清除潜在残留。
  • 新型治疗和综合管理:比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对特殊基因型患者效果明显。疼痛管理、心理疏导、营养支持也是综合治疗里不能忽略的部分。

期望值上要有心理准备,有些人治疗后可能仍需长期随访管理。比如上面提及的74岁女性,在晚期阶段就以放疗、免疫治疗和缓解疼痛为主,重点是控制病情和改善生活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根治。

06 日常怎么做,有助于远离结肠癌?

其实,预防结肠癌没想象中那么难——关键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在饮食、运动、定期检查三方面,可以这样做:

  •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 帮助肠道蠕动和排便,减少有害物质停留 + 建议每天多吃新鲜蔬菜杂粮、水果,杂粮饭、玉米、红薯可以轮换着来
  • 合理搭配豆制品、坚果等植物蛋白 + 为身体提供优质能量 + 每周吃几次豆腐或豆浆,几把坚果,营养丰富
  • 少量但规律的体育锻炼🏃 + 改善肠道环境、调节体重 + 比如饭后散步、慢跑、骑车,每周三四次,每次30分钟左右即可
  • 定期筛查监测健康状况 + 及时发现肠道微小变化 + 建议50岁以上每2年做一次肠镜,有家族史或慢性肠病的可听医生建议提前检查

偶尔有不适可以自检,但频繁、持续的异常症状一定要就医。找到熟悉肠道疾病的正规医院或消化科医生,会给出更科学的指导。

说起来,身体健康一直离不开小细节——均衡饮食、适度锻炼、主动筛查,这些都是帮助自己和家人“守护肠道”的基本动作。

07 参考文献与相关说明

  • Arnold, M., Sierra, M. S., Laversanne, M., et al. (2017).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Gut, 66(4), 683-691. [Link]
  • Bardou, M., Barkun, A. N., & Martel, M. (2013). Obesity and colorectal cancer. Gut, 62(6), 933–947. DOI: 10.1136/gutjnl-2012-304125
  • Kloor, M., & Von Knebel Doeberitz, M. (2016). The immune biology of microsatellite-unstable cancer. Trends in Cancer, 2(3), 121–13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WHO]

文章病例引用自实际临床信息,已脱敏处理。本科普仅供参考,如有相关疑问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听取专业医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