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与方法的全面解析
01 ADHD是什么?
         不少家长在孩子长时间坐不住,上课时常“神游”,或者做作业磨蹭时,会疑惑,这是不是多动症?其实,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只是孩子“调皮捣蛋”,而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状况。
         ADHD分为三种类型,表现各有不同:有的孩子以注意力涣散为主,上课老是发呆、任务总做不完;有的主要是活动过度、冲动,比如在教室里跳来跳去,话多不停;还有的是两者兼有。这种状况不仅仅出现在吸管还没握利索的小朋友身上,成人中也常能见到。       
02 典型表现有哪些?
| 阶段 | 具体表现 | 例子 | 
|---|---|---|
| 轻微、偶尔 | 偶尔漏掉作业细节,坐着容易晃动,对老师讲课难以集中超过10分钟 | 12岁的莉莉上课偶尔会分神,但能及时调整。 | 
| 持续、严重 | 频繁丢失文具,难以完成任务,和同伴相处时说话插嘴、难以等待轮流,课堂上经常离开座位 | 9岁的轩轩,上课每天都在“走神”,经提醒也很难改善,成绩下滑明显,影响了同伴关系。 | 
03 如何判断是否为ADHD?
         判断ADHD并不是靠“一看就懂”,大多数时候需要对照权威标准。最常用的包括DSM-5(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和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
         简要来说,诊断核心包括:       
- 症状在12岁前出现
- 至少6项注意力不集中或6项多动/冲动症状,且持续超过6个月
- 这些表现出现在两个及以上的场合(学校、家庭、小区等)
- 影响到了社交、学习或工作
04 诊断过程中会做哪些评估?
真正做出ADHD诊断,医生可不是只靠主观判断。会运用一系列的评估工具和量表,帮助全面了解症状与功能受影响的程度。
- Conners量表(父母、教师、儿童版)
 由家长、老师填写,统计注意力及活动过度等项目得分。
- ADHD自评量表(ASRS等)
 适合青少年及成人自评,判断自身分心、冲动情况。
- 访谈与观察
 临床医生会向家长、儿童、老师多方取证,有时还会在医院内直接观察孩子。
05 诊断ADHD时,哪些人会参与?
ADHD很少靠单个人解决。诊断时,往往需要临床医生、心理咨询师、教师、家庭多方协作。
| 参与者 | 主要作用 | 举例说明 | 
|---|---|---|
| 医生 | 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 儿科医生发现6岁男孩注意力问题,进一步转给心理科 | 
| 心理咨询师 | 观察孩子情绪变化,协助评估量表 | 心理师与老师沟通孩子在学校表现,为诊断提供证据 | 
| 教师 | 反馈孩子课堂表现和同伴关系 | 班主任提供孩子上课易分心的具体情况 | 
| 家长 | 观察家庭和日常行为变化 | 父母填写家庭表现问卷,记录孩子晚上入睡困难 | 
06 ADHD容易被误诊吗?
         说起来,ADHD的表现与不少其他问题容易混淆,这也是让家长和医生常常头疼的地方。比如,睡眠不佳、焦虑障碍、抑郁症,甚至视力或听力问题,也可能引发类似“专注差”或“坐不住”的表现。
         医学研究显示,并非所有行为活跃的孩子都是ADHD【Faraone et al., 2021】。因为ADHD并没有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只靠表面行为来判断,确实容易误诊。       
07 未来是否会有更精准的诊断?
近年,越来越多研究团队在探索客观化的诊断方式。比如,机器学习分析行为数据、脑电图及神经影像技术等,都在实验或临床初步应用阶段【Cortese et al., 2023】。未来,ADHD筛查有望变得更早、更准确,帮助更多孩子和成年人及时被识别、获得帮助。
参考文献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2). 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Clinical descriptions 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 Geneva: WHO.
- Faraone, S. V., Banaschewski, T., Coghill, D., et al. (2021).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DH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208 evidence-based conclusions about the disorder.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128, 789–818.
- Cortese, S., Kelly, C., Asherson, P., et al. (2023). Towards objective diagnosis of ADHD: review and prospects.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19(6), 326–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