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发现潜能:掌握多动症患者的注意力训练技巧

  • 40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发现潜能:掌握多动症患者的注意力训练技巧封面图

发现潜能:掌握多动症患者的注意力训练技巧

01 微小变化:多动症的早期注意力信号

如果你身边有小朋友,无论是在写作业还是听故事时常常“神游天外”,其实这并不代表他们在捣乱。举个例子,7岁的明明上课时时而发呆,偶尔丢三落四,回家后妈妈发现他做作业总会漏掉一两道题。这样的情形在儿童中很普遍,但如果这些表现在没有压力、兴趣还算高的活动中也很突出,那就值得家长多留意了。

其实,多动症(ADHD)早期通常是些不太明显的小信号,比如常常忘记老师刚刚说的话,写到一半停下来想别的,或是突然插话。对于孩子自己来说,更多是“静不下来”的感觉,容易被周围的动静吸引,偶尔分神,不易被发现。

别忽视:如果这些轻微的注意力分散持续存在,最好记录下来,备查后续是否有加重的迹象。

02 明显表现:持续性的注意力难题

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短时间能专注,但到了做功课或比较需要持续注意力的活动时,问题就出来了。10岁的佳佳,在学校很难坐满一节课,不时需要老师提醒,家里也总是刚写几分钟作业就要求“喝水、上厕所”或发呆。这种状况并不仅仅是调皮,而是持续性专注力受限的常见体现。

健康影响:长期注意力不集中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影响自信,还可能干扰人际交往。研究显示,ADHD儿童在学业成就、社会适应上都更容易遇到难题(Faraone et al., 2015)。

常见表现 相关影响
易被小声音或物体吸引 任务完成效率低
活动中途中容易中断 不容易形成持续习惯
经常漏做家务或忘记约定 家庭人际关系受影响

说起来,面对这些持续的表现,光靠批评或催促是很难改善的,需要系统地评估和应对。

03 为什么会出现多动症?——背后的因素

其实,多动症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遗传是主要原因。如果家长小时候有注意力缺陷或活动过度的表现,下一代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会高很多(Thapar et al., 2013)。环境因素也有影响。比如怀孕期间接触烟酒、重金属暴露、早产等等,这些都被发现与ADHD相关。

还有一点,经常熬夜、睡眠质量差会让注意力差的问题加重。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比如频繁换学校、不规律的生活节奏,也可能让孩子的专注力受到挑战。

  • 遗传:亲属中有ADHD史,风险显著升高
  • 睡眠紊乱:晚上入睡困难,白天注意力变差
  • 环境刺激:过度接触屏幕、噪声环境干扰
小心:如果注意力问题和这些因素有关,调节生活节奏有助于识别根本原因。

04 实用训练法:提升注意力的小技巧

注意力并非一成不变。合理训练对改善ADHD儿童的专注度很有益。医生和心理学家推荐了几个被证实有效的方法(Sonuga-Barke et al., 2014):

🎲
沉浸式专注游戏
如拼图、电子找茬等,需要在安静环境5-10分钟体验,帮助锻炼集中力。
🧠
记忆训练
通过记忆数字、词语顺序等方式,逐步增加难度,可以加强短时和工作记忆。
定时专注练习
采用“番茄钟”法,每次聚精会神10-15分钟,中间适当休息,日积月累见效。

5岁的涛涛因为父母长期陪伴一起做拼图,每天坚持半小时,半年后老师反映他“坐得住多了”,对课业表现也有不小提升。

提示:训练初期要循序渐进,不必一开始就追求高强度,能坚持是关键。

05 家庭支持:打造温和舒适的注意力环境

很多研究表明,家庭氛围影响着注意力训练效果。一个有规律的作息和舒适的学习空间,远比一直说教管用得多。

家庭优化建议 具体做法
→ 固定学习时间 每天放学后安排专属安静半小时,无手机、电视干扰
→ 分出来的"安静角落" 准备一张简洁书桌,只放学习用品,尽量避免五花八门的装饰
→ 正面鼓励而非斥责 每次自主完成小任务时给一句赞赏,胜过“再不做好就罚站”
可以试试:每天为孩子准备一份水果,例如香蕉或蓝莓,搭配学习时间享用,有利于大脑活动。

06 合理求助:何时应向专业人士咨询?

如果尝试了家庭环境调整和注意力训练仍没有明显变化,或者孩子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自理,那就要考虑专业支持了。心理医生、儿童行为治疗师能做详细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有位12岁的男生,在几个月居家训练效果有限后,家长带他到专业儿童心理门诊,经过一段时间药物加行为干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才逐步提升。

  • 持续半年注意力问题无改善时
  • 出现学习困难、自信心明显下降
  • 经常与同伴、家人冲突

其实,向专业人士咨询并不是“有病才去”,也可以用作科学评估和个性化指导。

07 转折一刻:真实案例带来的希望

9岁的乐乐曾经因为常常走神,课业拖拉被老师多次约谈。家长没有一味责备,而是请教心理医生,结合每日拼图训练,逐步延长专注时间。四个月后,数学成绩提高显著,性格也变得开朗不少。这个过程虽有波折,但乐乐的经历证明,循序渐进的注意力训练确实能带来改变。

能坚持“1天10分钟”往往比“1天突击1小时”收效更好。有时生活环境的小小调整,和适时的支持,远比外界想象得更有力量。

参考文献

  1. Faraone, S. V., Biederman, J., & Mick, E. (2015). The age-dependent decline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of follow-up studie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6(2), 159–165.
  2. Thapar, A., Cooper, M., Eyre, O., & Langley, K. (2013). What have we learnt about the causes of ADHD?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4(1), 3-16.
  3. Sonuga-Barke, E. J. S., Brandeis, D., Cortese, S., Daley, D., Ferrin, M., Holtmann, M., ... & European ADHD Guidelines Group. (2014).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ADH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dietary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0(3), 275-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