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低血糖昏迷:危机背后的应对智慧
01 电话那头的担忧:日常生活与糖尿病风险
       “刚出门锻炼没多久,为什么突然两眼发黑?”有位60岁的阿姨在电话里这样问我。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糖尿病患者中其实并不罕见。糖尿病看起来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背后隐含的风险却不止是血糖高,身体也可能因此遭遇一些突发状况。
糖尿病是慢性病,分为1型和2型。1型多见于青少年,胰岛素产生不足;2型常见于中老年,与遗传、超重有关。无论哪种,长期高血糖都会损害眼睛、神经、肾脏等器官。但有时,“敌人”也会换花样出现——低血糖昏迷,就是其中让人措手不及的一种。
   糖尿病是慢性病,分为1型和2型。1型多见于青少年,胰岛素产生不足;2型常见于中老年,与遗传、超重有关。无论哪种,长期高血糖都会损害眼睛、神经、肾脏等器官。但有时,“敌人”也会换花样出现——低血糖昏迷,就是其中让人措手不及的一种。
⚠️ 提示:低血糖不仅发生在血糖高的人身上,反而是控制血糖过度或进食不规律时更容易悄悄找上门。
     02 什么让血糖骤降?——低血糖缘起
-            药物作用: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偏大、延迟进餐或剧烈运动后没调整药量,很容易让血糖“降得太多”。
 例子:70岁的吴叔叔,饭后按平时剂量打了胰岛素,随后外出遛弯1小时,没想到突然晕厥。
 
- 饮食习惯:有时为了节食减肥或“怕血糖高”,餐饮量过少。长时间饿肚子也容易让血糖掉得太低。
- 运动因素:“多动有益”对糖尿病来说是好事,但突然增加运动强度、空腹锻炼,都有可能触发危险。
- 生理变化:如肝肾功能减退,机体调节血糖的“后劲儿”变弱,原先适用的剂量变得过量,低血糖风险增加。
| 诱因 | 常见情景 | 可能人群 | 
|---|---|---|
| 吃药过量 | 重复用药、剂量未调整 | 老年慢性病患者 | 
| 进食缺失 | 漏餐、餐量太小 | 减肥中的青少年/女性 | 
| 剧烈运动 | 空腹运动 | 控制热量的患者 | 
| 肝肾功能差 | 用药后代谢慢 | 高龄或伴随疾病者 | 
💡 说起来,每个人诱发低血糖的“开关”都略不同,因此,家人和自己都需学会甄别这些藏在生活细节中的风险。
     03 低血糖昏迷的警示信号
       有些不适刚开始时只是“丝丝缕缕”的感觉,但很快可能变成“沉重的石头”。
初期表现(轻微、偶尔):
严重阶段(持续、明显):
   初期表现(轻微、偶尔):
- 突然感到心慌
- 出冷汗、手抖
- 头晕或眼前一黑
- 饥饿难耐
严重阶段(持续、明显):
- 突然说不清话、反应迟钝
- 走路不稳
- 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 抽搐或无法唤醒
✅ 别忽视:尤其老年人、独居者、长期用药者,出现头晕/心慌后别总以为是“小事”。
     04 如何应对突然发作?关键时刻的急救法
- 意识清醒: 赶紧口服葡萄糖片、含糖饮料(如果汁、糖水),一般10-15克糖就能快速见效。
- 意识不清: 不要勉强喂食,防呛咳。立即让患者侧卧,旁人可尽快就近医院、带胰高血糖素注射液(如家中备有),用肌肉注射。
- 无法唤醒: 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如120),并告知医生可能为糖尿病低血糖,避免拖延。到医院后通常会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 紧急物品 | 用途说明 | 
|---|---|
| 葡萄糖片 | 快速补糖,便于携带 | 
| 含糖饮料 | 应急时有用,1罐可提供约15克糖 | 
| 胰高血糖素 | 昏迷救治时肌肉注射,需家属会用 | 
| 急救卡 | 标明身份与病史,便于救治 | 
⏰ 小结:过后注意监测血糖,防止“反跳性高血糖”。
     05 小心日常管理,远离低血糖“潜伏”
       人们总在问,到底怎么做才能把低血糖的风险降到最低?
下面这些具体做法,也许比“背公式”更容易每日坚持——                                 
              
   下面这些具体做法,也许比“背公式”更容易每日坚持——
| 推荐食物/做法 | 具体好处 | 建议用法 | 
|---|---|---|
| 主食杂粮化 | 平稳血糖,延缓吸收 | 米饭适量加入燕麦/糙米 | 
| 适当加蛋白 | 减少血糖波动 | 三餐适量补鸡蛋、豆制品 | 
| 定时监测血糖 | 发现异常及时调整 | 早/晚各测一次,运动前后记得测 | 
| 运动有度 | 利于控制体重 | 饭后慢走或体操,避免空腹 | 
🌱 说明:补充主食杂粮、蛋白类食物,有助于日常能量平稳释放,减少突发性血糖降低。
                若发现血糖波动较大、药量与饮食难以自控,建议按期去医院做专业评估,尤其是新发糖尿病、身体状况有变化时。选择专科门诊、内分泌科都可以,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定指导方案。       
     06 持续随访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糖尿病患者刚查出时很上心,慢慢地就变成“得过且过”。其实,长期有效管理才是控制并发症、预防低血糖反复的关键。
定期随访有什么好处?
其实,每一年去参加一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院开展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随手带上本本记录每日血糖、饮食、运动,也是一种对健康的积极态度。
   定期随访有什么好处?
- 医生会帮你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比单次血糖值更能反映三个月控制好不好(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3)。
- 每次复诊,都会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和生活方式,防止因身体变化带来风险。
- 医疗团队还会科普急救方法,指导家属如何配合。
📝 提醒:有时定期复查还能发现早期的神经、眼底、肾脏并发症,把握早期干预的窗口。
       其实,每一年去参加一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院开展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随手带上本本记录每日血糖、饮食、运动,也是一种对健康的积极态度。
参考文献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3).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3. Diabetes Care, 46(Supplement_1), S1-S322.
- Heller, S. R. (2009). Hypoglycaemia in diabetes. Medicine, 37(12), 638-643. https://doi.org/10.1016/j.mpmed.2009.09.016
- Kalra, S., Balhara, Y. P. S., & Baruah, M. P. (2013). Management of diabetes during fasting. Indi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17(2), 344–348.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32095/
- Seaquist, E. R., Anderson, J., Childs, B., Cryer, P., Dagogo-Jack, S., Fish, L., ... & Schwartz, T. L. (2013). Hypoglycemia and diabetes: a report of a workgroup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 the Endocrine Society. Diabetes Care, 36(5), 1384-1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