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的科普指南:了解、识别与科学应对

  • 12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的科普指南:了解、识别与科学应对封面图

麻醉领域的科普指南:了解、识别与科学应对

01 什么是麻醉?🩺

说到麻醉,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昏睡”或者“不省人事”。其实,麻醉远远不只是让人睡着那么简单。它是一项用药物让手术区域或全身暂时失去感觉甚至意识的医学技术。麻醉让患者在手术时免受疼痛的折磨,同时也保障了医疗安全。没有麻醉,现代手术几乎无法顺利完成。但麻醉也不是神秘不可懂的一件事,对于要做手术的人来说,提前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消除紧张,更理性参与医疗决定。

02 麻醉都有哪些种类?怎么选择?🔍

  • 1. 全身麻醉:简单来说,就是让患者进入睡眠状态,手术期间对外界完全无感。这在大手术或复杂部位手术时常用,比如开腹或骨科大手术。
  • 2. 局部麻醉:只让身体的一部分失去感觉,意识还清醒。比如拔牙、痔疮手术或剖宫产,常用“椎管内麻醉”。
  • 3. 区域麻醉:让身体一大片区域(不是局部也不是全身)失去痛感,比如胳膊、腿手术,可以用神经阻滞麻醉。
小例子: 一位26岁的男性因混合痔做手术,医生用椎管内麻醉,针穿到腰椎的位置,这样手术部位局部麻醉,患者意识还在,27分钟的过程生命体征一直稳定。

03 麻醉手术时,哪些生命体征最关键?❤️

手术期间,麻醉医生就像“身体的总指挥”,全程盯紧你的身体数据。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指标——

  1. 心率:控制心跳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波动,突然的不规律心跳可能是药物反应。
  2. 血压:波动剧烈会影响脏器灌注,低血压有时出现在局部麻醉或某些药物注射后。
  3. 呼吸:全身麻醉时,呼吸管理尤为重要,需要监控呼吸频率和氧气浓度,防止缺氧。
  4. 体温:虽然容易被忽略,体温偏低也会带来麻烦,比如延长恢复时间。

04 做麻醉前,怎么准备?📝

  • 1. 禁食:通常手术前8小时内禁食,至少4小时不喝水,以防手术中呕吐呛入气道。
  • 2. 和麻醉医生沟通:主动告知既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药物过敏,最近是否服用特殊药物,含健康保健品。
  • 3. 做麻醉评估:包括简单检查心肺功能、血常规等。有时会判断风险,给出ASA分级,这反映你目前身体状况安全等级。
  • 4. 调整用药方案:比如中断某些影响手术或麻醉的药物,遵医嘱操作。

05 麻醉结束后,如何平稳恢复?🌱

手术结束,麻醉药物逐渐代谢,身体慢慢“苏醒”。不同类型的麻醉,恢复过程也不同。

  • 全身麻醉:彻底清醒需几小时,可能有轻微头晕、恶心,需要短暂观察,防止呕吐、呼吸抑制等问题。
  • 椎管内麻醉/局部麻醉:通常较快恢复,如腿部麻醉后,会感觉“麻木”,逐渐恢复知觉。期间需有人陪护,防止跌倒。

🚨 如出现剧烈头痛、持续呕吐、伤口大量渗血,应及时告知医生,这些都不是麻醉常见反应。

06 术后疼痛,该怎么科学应对?💡

很多人害怕手术后疼痛,其实现代医学已经有不少“武器”来帮忙。手术后常规疼痛一般能在24-72小时减轻,如果反复难忍或持续加重,要小心术后并发症。

  • 1. 药物镇痛:手术后会根据需求注射强度不一的镇痛药,常用地佐辛、纳布啡等,可以有效缓解中重度疼痛。这些药物用量跟个体差异有关,切不可自己盲目加量。
  • 2. 非药物舒缓:局部冷敷、分散注意力、调整体位,这些小方法有时也会带来快速的缓解。
  • 3. 心理调节:有的人觉得伤口还没好就焦虑、怕疼,和医护人员坦诚沟通,能一定程度减轻痛感。

07 麻醉的健康风险及科学预防🌈

很多人担心麻醉有后遗症,其实事故发生率非常低,大多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和配合预防(APSF, 2021)。麻醉意外多和以下因素相关:

  • 1. 过敏反应:有药物过敏史更容易发生,需要提前告知医生。
  • 2. 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病,会增加手术和麻醉难度。
  • 3. 年龄差异:儿童和老年人对麻醉药物更敏感,恢复速度波动较大。
  • 4. 生活习惯:吸烟、饮酒、肥胖,都能影响麻醉药效和手术稳定性。
👀 术前配合医生,不要隐瞒小病小痛;术后早期下床时有家属陪同,能明显降低跌倒等并发症。

08 日常怎么养好身体为麻醉加分?🥗

  1.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和全谷,帮助身体修复和代谢,比如鸡蛋、瘦肉、藜麦、菠菜。
  2. 规律锻炼:每周坚持适度有氧运动,比如快步走、游泳,能保持心肺功能,减少手术风险。
  3. 保证睡眠:每天深度睡眠7小时以上,有助于增强免疫,提高手术恢复力。
  4. 定期体检:有慢病的人群,每年至少查1次血压、血糖、肝肾功能。术前及时调整药物方案,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

09 小结:与麻醉医生一起守护健康

现代麻醉越来越安全,但安全的前提是医生与患者的共同努力。任何情况都应如实告知医生,术前检查和术后管理缺一不可。放平心态,多问多学,就是科学行动的第一步。遇到手术不必过度紧张,只要按流程准备、及时告知变化,麻醉往往会平稳而顺利地陪你度过难关。希望今天这份指南,能帮到有需要的你和家人。健康路上,谨慎与信任都很重要💪。

参考文献

  • Cook, T. M., Kelly, F. E., & Nolan, J. P. (2019). "Global incidence of anaesthesia-related complications: a review". Br J Anaesth, 123(2), 143-151.
  •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2021).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eoperative Fasting and the Use of Pharmacologic Agents to Reduce the Risk of Pulmonary Aspiration". Anesthesiology, 126(3), 376-393.
  • Apfelbaum, J. L. et al. (2012).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ostanesthetic Care". Anesthesiology, 118(2), 291-307.
  • Urits, I. et al. (2020). "Scholarly Review: Peri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Current Pain and Headache Reports, 24(7), 1-12.
  • APSF Consensus Statements. (2021). "Patient Safety Priorities in Anaesthesiology". Anesthesia Patient Safety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