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出血:识别症状与应对策略
01|什么是急性脑出血?
有些健康状况,往往不会提前打招呼。家里长辈昨天还和孩子聊得很开心,今天早晨突然头晕、晕倒,送医后被诊断为“急性脑出血”,让一家人都懵了。
急性脑出血,指的是脑内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渗入大脑组织。它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和脑梗一起,是中风的两种主要类型。突发性强、发展快、危险大。
在医学上,这种情况主要由于血管壁突然破裂引起,血液压迫或破坏脑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70万急性脑出血新发病例,且病死率较高 (Zhou et al., 2019)。
小贴士 急性脑出血和脑梗塞不同,前者是“出血”,后者是因为血管堵塞。
02|急性脑出血会有哪些症状?
症状阶段 | 表现 | 生活实例 |
---|---|---|
初期(轻微、偶尔) |
| 例:55岁的王先生早上起床时头有点痛,以为没休息好,结果一会儿又有阵眩晕,但过了一会又缓解。 |
发展期(持续、严重) |
| 例:62岁的张女士午餐后突然头痛剧烈,接着吐了两次,丈夫发现她右手拿不起筷子,赶紧叫了急救车。 |
这些警示信号一旦持续或明显出现,就需要立刻就医。
03|为什么早认出急性脑出血这么重要?
急性脑出血从症状到危重可能只有几小时,早一步识别、就医,后果完全不同。如果仅当做一般头痛或“老毛病头晕”拖延治疗,反而可能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研究发现,发病后头3小时内接受专业治疗,可以大幅减少脑损伤区域 (Anderson et al., 2013)。
提醒: 不要用热毛巾敷头或自行服止痛药,这些做法不能阻止脑出血发展,只会耽误救治时机。
- 突发剧烈头痛或呕吐,尤其是中老年人,应立即送医。
- 出现单侧麻木、口齿不清、意识障碍,更要警惕。
04|症状背后的科学原理
说起来,急性脑出血的各种症状,和大脑的神经“线路”紊乱直接相关。简单来说,血液流入脑组织后,会破坏神经元、压迫脑结构,导致信号传导异常:
- 剧烈头痛:由于脑组织被血液突然撑大,压力上升刺激了头部感受器。
- 呕吐:颅内高压刺激了呕吐中枢。
- 半身无力/嘴歪:当出血累及控制肢体、语言的功能区,这些症状就会出现。
- 昏迷:脑干受到压迫或损伤,调节意识的功能受影响。
大脑不同区域损伤,症状表现也不相同。
05|为什么会发生急性脑出血?
- 高血压: 长期血压升高,脑血管压力大,容易破裂。
- 动脉硬化: 血管弹性下降、壁变薄,是高龄人群常见隐患。
- 遗传易感: 家族中曾有脑出血史,风险略高。
- 不当用药: 比如长期应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血管受损后更难止血。
- 过度疲劳、情绪激动: 忽然用力、情绪波动,血压急升,易诱发。
- 年龄影响: 50岁以上人群风险显著上升 (Qureshi et al., 2001)。
这些风险,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可以降低绝大部分急性脑出血的概率的。
06|发生脑出血时,第一步怎么做?
应急步骤 | 建议行为 |
---|---|
呼叫急救车 🚑 | 优先选择120或当地急救电话,不要等自行缓解 |
平躺、保持气道畅通 | 让患者侧卧(防止呕吐物吸入)或平躺,松开衣领,保持安静 |
观察症状 | 有无意识障碍、呼吸停止、有无癫痫等,便于向急救人员准确描述 |
勿口服药及进食 | 避免误吸甚至加重病情 |
小提示 发生脑出血时自身或家属的冷静处置尤为关键,切勿盲目搬动患者。
07|哪些习惯有助于保护大脑?
- 定期监测血压 每月至少自测一次血压,建议50岁后每年到医疗机构做全面体检,发现波动及时调整。
- 均衡膳食,充足蔬果
菠菜 富含钾、镁,有助血管健康 建议:焯水拌凉菜、炒食均可 深海鱼 含欧米伽-3,减缓动脉硬化 建议:每周两次,清蒸或炖汤 坚果类 有益于血管弹性和心脑健康 建议:每天一小把,避免过量 - 良好作息,不熬夜 保持规律的睡眠习惯,防止疲劳积累。
- 适当锻炼 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快走、慢跑或体操,适合自身体力。
- 情绪平和 遇到压力时,可通过深呼吸、聊天、散步等舒缓情绪。
就医建议: 如果发现血压经常高、头痛反复,或40岁后有“家族脑血管病史”,建议定期到有神经内科的正规医院体检。尤其是突然出现前文说过的明显症状,应立即就医。
说到底,健康生活习惯才是大脑的“防护伞”。
08|写在最后
急性脑出血像一个不速之客,让人措手不及。其实,懂得识别早期信号、知道怎样应对,主动定期检查、培养良好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健康守护。遇到身体变化别硬撑,发现问题早一点咨询医生,这比什么都重要。身边的亲人也请多关心,一句提醒、一次陪同体检,也许就化解了大麻烦。
参考文献
- Zhou, M., Wang, H., Zeng, X., Yin, P., Zhu, J., Chen, W., ... & Naghavi, M. (2019).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The Lancet, 394(10204), 1145–1158.
- Anderson, C. S., Heeley, E., Huang, Y., Wang, J. G., Stapf, C., Delcourt, C., ... & Bath, P. (2013). Rapid blood-pressure lower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8(25), 2355-2365.
- Qureshi, A. I., Tuhrim, S., Broderick, J. P., Batjer, H. H., Hondo, H., & Hanley, D. F. (2001).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4(19), 1450-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