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认识结肠癌,科学应对健康风险

  • 2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认识结肠癌,科学应对健康风险封面图

认识结肠癌,科学应对健康风险

01 结肠癌是什么?

正常上班、买菜和做饭的生活中,很多人从没想过结肠癌会悄悄来敲门。简单来说,结肠癌是大肠的一段——结肠里的异常细胞“长错了地方”,逐渐聚集成肿瘤。这种疾病在50岁以后更加常见,不过,其实年轻人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
结肠癌很少一夜之间出现,早期可能像个“隐身大师”,不容易被发现。但随着肿瘤逐渐变大,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运作。科学家们已经证明:早发现,早治疗,结局通常要好得多(Arnold et al., 2017)。

🛎️要留心:正常的身体不适、胃肠不适千万别只靠“扛”,请相信医学的力量。

02 如何识别结肠癌的症状?

很多人觉得肠胃闹点“小脾气”没什么奇怪,但有几类症状值得格外注意:
🔎 腹痛感持续出现:不是偶尔的肠绞痛,而是腹部隐隐作痛、时间越来越长;
🔎 便血或大便颜色变深:不只是偶尔肛裂的血,反复出现的大便带血,或厕所水池里的粪便颜色比平时深,也要小心;
🔎 排便习惯突然变化:比如原本每天规律排便的人突然便秘或腹泻反复,或大便变细、像铅笔一样。
🔎 容易疲劳和体重减轻:没有刻意减肥,但人越来越瘦,哪怕补充了营养也难复原。

有位65岁的男士,在经历了反复腹痛和大便异常后,后来被确诊为结肠癌,后续还发现有肝肺转移。不过他通过规范的治疗,目前身体各方面恢复较好。从中可以看出:症状不一定剧烈,关键是持续、反复,这才是需要格外警觉的地方。

👀 别忽视:这些变化的出现,说明身体在发信号。如果自己发现类似问题,建议及时就诊。

03 结肠癌的主要风险因素

为什么有些人偏偏容易罹患结肠癌?实际上,风险与我们的基因和日常习惯息息相关。下面几点尤其要引起关注:

  • 🧬 家族遗传: 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得病概率比普通人高(约2-3倍,Lichtenstein et al., 2000)。部分遗传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更是让结肠癌风险大幅增加。
  • 🎂 年龄增长: 50岁后风险逐渐上升,七八十岁的老人中发病率最高。原因之一,是肠道细胞分裂次数增多,基因突变机会积累。
  • 🥓 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 经常吃高脂、低纤维、红肉和加工肉制品的人,肠道压力会更大。加上久坐、缺乏运动和超重,这些因素会给肠道环境带来持续负担(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 🚬 吸烟和长期饮酒: 烟草和酒精中的有害物质会增加肠壁细胞的受损风险,为异常细胞的生长提供了“土壤”。
  • 🥼 既往结肠疾病: 如慢性肠炎、息肉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本身肠粘膜存在反复损伤,也更容易有癌变风险。

这说明:虽然“遗传”不能更改,但日常许多小习惯,长远看会带来很大影响。普通家庭中如果有类似病史,更该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肠道健康。

04 结肠癌的诊断检查有哪些?

很多人怕“查出毛病”,其实现代医学查得既精准又安全。结肠癌的诊断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是结肠镜检查。医生会用一根带摄像头的“细软管子”,查看结肠内壁,有异常及时做活检。结肠镜还能发现并直接切除一些息肉,把未来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Winawer et al., 1993)。

  • 💩 粪便潜血试验:通过化验少量粪便,辅助筛查隐匿性出血,是无创初筛好帮手。
  • 🖥️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和核磁,可以看清肿瘤大小及扩散情况,帮助制定方案。
  • 🧪 基因检测:已知有家族史或者多次复发的人,医生会建议做相关基因突变检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这里建议:有结肠癌相关家族史的人,应在40岁左右开始定期结肠检查;无家族史但年过50,也应考虑筛查。

🧾 小结:定期筛查是发现早期结肠癌的关键,往往能避免“误以为肠胃小毛病”而延误最佳时机。

05 结肠癌的治疗方法

一旦确诊,多学科团队会根据肿瘤分期、分型、个人健康状况制定治疗方案。一般说来,治疗分为几大类:

  1.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仅局限在肠道的肿瘤,首选办法就是通过手术彻底切除异常组织,包括部分肠道和附近淋巴结。这样能彻底“清扫”局部异常细胞,极大降低复发率。
  2. 化疗:如果肿瘤已经突破结肠,甚至有远处转移,医生会采用多种化疗药物来抑制肿瘤生长、缩小肿瘤体积,有时也与手术配合(Gill et al., 2004)。
  3. 靶向治疗与免疫疗法: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比如KRAS、NRAS)的患者,靶向药物可以“精准打击”肿瘤。部分患者也可尝试免疫治疗,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清除异常细胞。
  4. 辅助疗法:放疗主要用于直肠癌,但部分转移病例经过评估后,医师也会选择局部射频消融等办法,帮助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期间医生还会配合止吐、护胃等支持措施,帮助患者减少副作用,正常进食与生活。如果配合好,哪怕病情复杂,也有望获得较好疗效。例如前述65岁的患者,经过多种治疗,目前无明显不适,生活质量有很大提升。

🧑‍⚕️ 治疗方案个体化很重要,有问题千万别盲目听信网络偏方,积极配合正规医院医生指导才是正道。

06 如何通过日常生活管理降低结肠癌风险?

那么,健康生活和科学饮食真的能帮我们降低结肠癌风险吗?其实大量研究给出了肯定答案。下面这几条,越早开始,越有益处:

  • 🥦 新鲜蔬果 + 富含抗氧化物质和膳食纤维 + 每天1-2次搭配主食,为肠道“清扫垃圾”提供动力
  • 🌰 全谷杂粮 + 促进肠道蠕动 + 早餐适量以燕麦、糙米为主,增强饱腹感
  • 🐟 鱼类及豆制品 + 提供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 + 一周有两顿主菜选鱼或豆制品,平衡膳食
  • 🚶‍♂️ 适度运动 + 提升肠道活力、维持体重稳定 + 每周锻炼3次,每次30分钟快走或游泳
  • 🩺 定期体检 + 早期发现异常信号 + 40岁以上开始定期做肠道相关检查,帮助守住健康防线

平时如果出现大便习惯改变、便血等不适,不必须立即想到“最坏的打算”,但应第一时间请正规医疗机构医生帮忙辨别原因。这样既能消除不必要的焦虑,又不会让疾病钻空子。

🫶 最好的办法,其实是早点走在前面:养成良好饮食作息、定期体检和关注身体反馈,这种小小的“投资”,往往帮自己和家人避免大麻烦。

引用文献/References

  • Arnold, M., Sierra, M. S., Laversanne, M., et al. (2017).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Gut, 66(4), 683-691.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15-310912
  • Lichtenstein, P., Holm, N. V., Verkasalo, P. K., et al. (2000). Environmental and heritable factors in the causation of cancer–analyses of cohorts of twins from Sweden, Denmark, and Finland.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3(2), 78-85. https://doi.org/10.1056/NEJM200007133430201
  • Winawer, S. J., Fletcher, R. H., Miller, L., et al. (1993).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 joint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nd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104(2), 352-362. https://doi.org/10.1016/0016-5085(93)90699-9
  • Gill, S., Loprinzi, C. L., Sargent, D. J., et al. (2004). Pooled analysis of fluorouracil-based adjuvant therapy for stage II and III colon cancer: who benefits and by how much?.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2(10), 1797-1806. https://doi.org/10.1200/JCO.2004.09.059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