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的不速之客:揭开感染性腹泻的秘密
01. 什么是感染性腹泻?
生活中,谁没遇到过突如其来的腹泻?有时刚刚吃过自助餐,或旅途中换了一杯陌生的饮用水,肚子就开始闹意见:拉肚子、肠子咕噜叫,甚至跑厕所停不下来。其实,这样的腹泻,很多时候就是感染性腹泻在作祟。
感染性腹泻说白了,是“外来者”(比如病毒、细菌、寄生虫)攻占了我们的肠道。它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突然变稀的大便,有的人会伴有轻微的腹痛,偶尔恶心。有研究显示(Kotloff et al., 2013),全球每年约有18亿人次发生腹泻,其中多数都是感染造成的。
🚻
02. 常见症状有哪些?
- 腹泻增多:早期一般是便次偶尔增加,粪便变稀或水样。
- 腹痛(轻到中度):多为阵发性,腹部一阵阵绞痛。
- 恶心或呕吐:有的人会偶发,有的人则较为明显。
- 发热:部分感染可引起低热,极少数病原体导致高热。
比如,一位24岁的工程师小李,前一天吃了热气腾腾的夜市小龙虾,第二天早上开始腹泻,一天拉了4次,偶尔还伴有胃部不适。这种症状变化,短时内会对正常工作和学习带来不少麻烦。
| 症状 | 轻微/偶发 | 持续/严重 |
|---|---|---|
| 腹泻 | 偶尔大便稀薄 | 反复频繁,近似水样 |
| 呕吐 | 偶有恶心 | 多次呕吐,影响饮食 |
| 脱水 | 口渴,尿少 | 四肢乏力,甚至休克 |
03. 腹泻的背后:哪些原因在作怪?
说起来,感染性腹泻的幕后黑手并不少见——无论是看不见的病毒,还是在食物中悄悄滋生的细菌,都可能让肠道“亮起红灯”。
- 病毒: 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最为常见,尤其儿童更易中招。数据显示,诺如病毒每年可引起全球多达6亿例病案(Patel et al., 2009)。
- 细菌: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志贺氏菌常在日常饮食中“藏身”,常见于未煮熟的肉类、鸡蛋和不洁净的蔬菜。
- 寄生虫: 主要有贾第鞭毛虫、阿米巴等,喜欢停留在生水或被污染的食物中。
生活方式也会影响腹泻风险。例如夏季聚餐,食物存放过久、冰箱取出后未完全加热,非常容易让沙门氏菌有机可乘。还有一些人觉得自来水没关系,喝几口凉水,反而被寄生虫“盯上”。
04. 确诊腹泻:医生怎么看?
面对腹泻,医生一般会先了解起病经过,比如“近期有没有吃生的或过期食物”,“是否有发热或呕吐”等。体格检查主要看腹部压痛、肠鸣音是否活跃。如果病情较重,或者有脱水迹象,医生还会安排化验检查——
- 粪便常规:初步筛查是否有脓细胞、红细胞,有助于区分病因。
- 细菌培养:采集新鲜粪便做病原体培养,为对症治疗提供依据。
- 血常规与生化:评估脱水程度和有无全身反应。
如果遇到特殊病例(如67岁女性,近期化疗后出现严重腹泻),还会进一步查明是否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检查有无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
05. 治疗方法怎么选?
没必要一腹泻就慌张,大部分感染性腹泻处理得当很快可以恢复。症状较轻时,主要是保证水分和电解质:
- 及时口服补液:可以自制淡盐糖水,也可选用口服补液盐(ORS),能有效防止脱水。
- 充足休息:腹泻期间,适当减轻活动强度,让身体有机会修复。
- 针对性药物:如果医生确定是细菌性感染,才会考虑使用抗生素。随意服药风险较大,尤其“止泻药”不能滥用,否则会拖延有害物质排出。
比如有位9岁的孩子,在旅游途中突发腹泻,连续拉肚子3天,出现精神萎靡。家人及时给他补充口服补液并带去医院,最终顺利恢复健康。
06. 生活中怎么预防感染性腹泻?
其实,预防感染性腹泻离不开良好的生活小习惯。下面这些方法,做起来很简单,对健康很有帮助:
- 👐 饭前便后勤洗手: 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洗手,尤其在做饭、吃饭和如厕后。
- 🥗 多样食材合理搭配: 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提升身体抵抗力,建议餐桌上每天都要有。
- 🥣 饮用安全水源: 喝煮沸的水,是简单有效的保护手段。如果是外出,建议选择正规瓶装水。
- 🍛 熟食最佳: 尽量选择全熟的肉蛋食品,烹饪时加热足够,才能减少病原体。
- 🏥 必要时就医: 若腹泻超过三天不缓解,或合并高热、明显脱水等情况,建议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诊治。
| 预防措施 | 具体做法 |
|---|---|
| 食物安全 | 烹饪前后分开使用刀板,减少交叉污染 |
| 健康饮食 | 适当摄入益生菌如酸奶,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
| 环境卫生 | 保持厨房、卫浴清洁,垃圾及时处理 |
07. 总结与建议
感染性腹泻之所以常见,是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近。不过,大部分情况下只要做好基础防护,遇到腹泻能冷静应对,通常不会有太大的健康风险。遇到特殊人群(比如老人、幼儿、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多一分耐心和关注。
- 日常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是远离不速之客最直接、高效的方式
- 饮食新鲜、卫生是基础,多吃蔬果、适当补充益生菌更有助于肠道健康
- 腹泻早期自我观察,及时补液很重要,遇到持续症状及时就医别拖延
其实,把握住科学饮食和卫生这两个“钥匙”,日常防治感染性腹泻就能事半功倍。有了这些知识,也能帮助身边需要的人安心应对突如其来的“小麻烦”。
参考文献
- Kotloff, K. L., et al. (2013). Burden and aetiology of diarrhoeal disease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Global Enteric Multicenter Study, GEMS): a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The Lancet, 382(9888), 209-222. PubMed
- Patel, M. M., et al. (2009). Norovirus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 44(1), 1-8. PubMed
- Guerrant, R. L., et al. (2012).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fectious diarrhe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53(5), e7-36. PubM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