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肝癌的秘密:肿瘤血管生成的神秘机制
01 正在身边发生:肝癌为何总是难以察觉?
晚饭后,56岁的王叔叔总觉得胃总是胀胀的,偶尔身体有点乏力,没当回事。其实,这些小信号,就是肝脏悄悄发来的“求助”。很多人像王叔叔一样,长期忽视这些不太明显的变化。肝癌早期症状轻微,很容易被当作普通的疲劳或消化不良疏忽掉。
有调查指出(Bray et al., 2018),肝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双高的肿瘤之一。中国的肝癌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这个数据说明肝癌其实比想象中“普遍”。如果不关注身体的这些“小动静”,一旦明显不适才寻医,往往已经到中晚期了。
02 肝脏的秘密身份:身体的“化工厂”
朋友们常说:“吃进去的、喝进去的,最后都得过肝脏这一关。”确实,肝脏相当于人体的“超级工厂”,日夜不停参与合成、分解、储存、解毒,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身体的运转。它能制造蛋白、贮存糖分,处理喝进去的小酒和药物,甚至帮忙清理血液里的“垃圾”。
功能 | 具体作用 | 举例 |
---|---|---|
新陈代谢 | 分解蛋白,调节血糖 | 运动后,肝脏转化乳酸 |
解毒 | 分解酒精、药物 | 应酬后的“解酒”靠肝脏 |
合成 | 制造胆汁、血浆蛋白 | 帮助消化油腻大餐 |
一旦“工厂”被肝癌破坏,很多功能开始出问题:身体容易水肿,免疫力下降,甚至导致黄疸。不过,肝脏有较强的自我修复力,早期发现问题非常关键。
03 肝癌从哪里来?深挖背后的那些“推手”
- 慢性炎症:病毒性肝炎(尤其乙肝、丙肝)会持续刺激肝细胞,让它们长期处于受伤状态。反复修复过程中,部分细胞会变得异常。
- 遗传易感性:有家庭成员得过肝癌的人,风险更高。
- 代谢紊乱:长期脂肪肝、酒精性肝病、黄曲霉素污染的食品等,都可能加快肝细胞的变异。
- 环境&生活习惯: 比如喜欢吃重口味腌制食品、经常熬夜的人,肝脏负担会更重。
- 数据说明: 根据Llovet等(2021)综述,亚洲肝癌病例的80%以上与慢性乙肝和丙肝相关联。
简单来讲,肝癌更青睐年龄偏大、肝脏长期处于损伤修复、家族有相关病史的人群。不过,年轻人如患有长期慢性肝病,也不可掉以轻心。
04 肿瘤血管生成:肝癌成长背后的“供养网”
肝癌细胞要不断长大、扩散,离不开“源源不断的营养和氧气”。这一流程常被称为肿瘤的“血管生成”——肿瘤通过各种手段诱导身体新长出很多毛细血管,将养分和氧气直接送到肿瘤“核心”。
新增的血管不但助推肿瘤快速增大,还为癌细胞“迁徙”提供通路,这也是肝癌容易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正常组织稳定的血管,这些新生血管结构混乱,容易出血,也不利于药物到达肿瘤核心区域。
特点 | 对肿瘤的意义 |
---|---|
快速生长 | 提供养分助力肿瘤扩张 |
结构异常 | 导致出血风险、药效差 |
易于扩散 | 癌细胞容易顺血流扩散 |
05 分子机制:谁在幕后“操控”血管生成?
说起来,肝癌能“操控”血管生成,靠的是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路。最典型的就是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这是肝癌细胞释放的“请来血管生长”的信号分子。此外,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缺氧时会刺激更多VEGF分泌,形成恶性循环。还有其它如PDGF、FGF等分子也会配合行动。
以2019年Wang等人的研究为例,针对肝癌组织的检测显示,VEGF及HIF-1α表达普遍升高。这些分子信号就像小“开关”,主导着肿瘤对新血管的“调度工作”。
- VEGF:主导促新生血管,水平升高说明肿瘤活跃
- HIF-1α:肿瘤缺氧时常见,刺激更多血管形成
- FGF等:协同调控血管稳定和修复
06 行动方案:集结健康防线和医学新希望
科学防控肝癌,并非空谈。关注自身健康,是每个人都能做的第一步。通过合理饮食、规律体检和新兴医学策略,可以大大降低肝癌风险。
- 合理饮食:常吃新鲜蔬菜(如西兰花、胡萝卜)、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可以帮助肝脏抗氧化 (每日推荐300克蔬菜)。
- 优质蛋白:如鸡蛋和豆制品,有助肝脏修复 (1-2个蛋/100g豆制品每日)。
- 定期查体:40岁以后,每1-2年查肝功能、肝脏B超,特别是有肝炎病史或家族史者。
- 疫苗接种:未患乙肝者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引用文献(References)
-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Siegel, R. L., Torre, L. A., & Jemal, A. (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6), 394-424.
- Llovet, J. M., Kelley, R. K., Villanueva, A., Singal, A. G., Pikarsky, E., Roayaie, S., ... & Finn, R. S. (2021).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7(1), 6.
- Wang, R., Ma, L., Weng, D., Yao, J., & Xiang, L. (2019).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liver cancer tissu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s, 15(5), 1038-1045.
- Finn, R. S., Qin, S., Ikeda, M., Galle, P. R., Ducreux, M., Kim, T. Y., ... & Zhu, A. X. (2020). Atezolizumab plus bevacizumab in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2(20), 1894-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