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免疫治疗:肿瘤治疗与副作用管理的全面指南

  • 7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免疫治疗:肿瘤治疗与副作用管理的全面指南封面图

免疫治疗:斗智斗勇的肿瘤治疗与副作用的战役

01 历史转折:免疫治疗崭露头角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癌症治疗不外乎化疗、放疗和手术,直到近十余年,免疫治疗才成为新话题。最近某位70岁的爷爷在与晚期肺癌艰苦抗争中,医生为他开启了PD-1抑制剂。在一众亲友讨论“听说副作用多不多”时,这种新疗法的热度可见一斑。

实际上,免疫治疗指的是调动自己身体的“防守小队”(免疫系统)主动识别并进攻异常细胞。自2011年首个PD-1/PD-L1药物获批起,短短数年,肿瘤免疫类药物适应症不断扩展。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数据显示,2011-2018年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5年生存率从不到20%升到34%(Robert et al., 2015)。

科普TIPS: 免疫治疗通常适用于部分恶性肿瘤,但并非适合所有类型癌症。目前已经获批的主要类型有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癌等。

02 免疫治疗怎么发挥作用?

原理 生活化解释 代表药物
激活T细胞 相当于把家里看门狗放出门,让它勇敢“识别”并咬住异常分子 PD-1/PD-L1、CTLA-4抑制剂
清理肿瘤“伪装” 帮助免疫系统找到原本隐藏的“坏家伙” 溶瘤病毒、细胞因子

简单来讲,这些药物擅长“解锁免疫力”,让身体自身的守卫“大胆识别”原本无法分辨的肿瘤细胞,避免被它们“伪装”躲过巡查。但如果这些“防守队员”太活跃,也可能攻击正常组织,这就是副作用出现的底层原因之一(Pardoll, 2012)。

03 副作用有哪些?原理是什么?

  • 轻微表现(初次反应):
    皮肤轻微瘙痒、偶见红疹;日常活动中感到短暂、偶发性疲劳。有些朋友治疗初期会有这类“小提醒”。
  • 进展期表现(明显信号):
    如果反复出现肠道异常(如持续腹泻)、食欲明显下降、持久乏力,或呼吸不畅、黄疸等症状,则要警惕相关免疫副作用。这些往往意味着身体某些系统也“被误伤”了。
  • 病理机制:
    • 皮肤反应:体内“激活过度”的免疫反应累及皮肤表层,出现红疹或脱屑。
    • 肠道炎症:T细胞攻击肠道表层细胞,导致腹泻、腹痛。
    • 内分泌紊乱:甲状腺、自身免疫炎症带来发热、心慌、易疲劳等。
小提醒:某位63岁女性接受免疫治疗后,早期仅偶感皮肤痒,但两个月后持续腹痛伴腹泻加重,及时就医发现肠道轻度炎症,用药调整后恢复较好。这说明初期不明显的症状也应观察,别大意。

副作用通常影响皮肤、消化道、内分泌系统等,极少数也可能影响肺脏、心脏等重要器官(Wang et al., 2018)。

04 如何防护副作用?有实用方法吗?

  • 规律随访: 主动定期汇报新出现的不适症状。出现皮疹、腹泻、持续疲劳,应第一时间就诊。
  • 合理饮食: 多摄入优质蛋白、蔬菜水果。适量补充水果(如猕猴桃、蓝莓)有助修复皮肤和黏膜。
  • 睡眠充足: 保证夜间7小时以上高质量睡眠,有助体力恢复。
  • 肠道护理: 可以适当补充益生菌酸奶,有助肠道屏障稳定。
  • 及时沟通: 治疗期间,遇到持续症状切勿自行停药或自购药物,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食物具体功效食用建议
燕麦帮助肠道恢复早餐可用燕麦片冲泡,搭配酸奶
三文鱼增强免疫保护每周1-2次清蒸或煎烤
菠菜补充维生素C/E,弱化炎症炒/煮/拌均可,每次1小把
就医小建议: 如果不适持续加剧,或出现黄疸、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前往三甲医院肿瘤专科就诊。

05 心理调整同样重要

免疫治疗是一个跨越希望和担忧的过程。长期治疗期间,情绪波动、焦虑、失眠很常见。合理心理支持、家庭理解、以及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介入,能让患者不再孤军奋战。

比如有一位55岁的大哥,在治疗阶段遇到副作用反复发作,开始觉得治疗令生活全乱套。经肿瘤心理专科医生评估后,加入轻量化的放松训练、自我引导等方法,焦虑极大缓解,副作用也减少了恶化。

支持形式 做法举例
家人陪伴 共同参加随访、交流感受
心理咨询 遇到情绪障碍及时预约专业指导
兴趣转移 参加线下/线上绘画、园艺等课程
小知识: 早期关注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心态,能帮助减少很多生活质量问题。

06 未来展望:更安全有效的免疫治疗

最新研究指出,通过更精准的基因筛查、对个体免疫状态的评估,未来将有望根据患者遗传结构制定“量身定制”的免疫治疗方案。此外,人工智能辅助的副作用早期预测和大数据随访系统已在部分顶级医学中心应用(Topalian et al., 2020)。

  • 个体化治疗:将遗传分析与免疫监控相结合,提高疗效同时减少副作用。
  • 副作用预测:通过生物标志物和AI算法,提前识别高风险患者,采取更积极预防措施。
  • 联合治疗策略:探索免疫与靶向治疗、放疗等多种疗法协作的新模式。

说到底,科学进步正让免疫治疗变得更安全、更有针对性。即便免疫副作用的难题还未被彻底解决,但新的通路正在打开,希望与信心也越来越多。

07 参考文献

  1. Robert, C., Schachter, J., Long, G. V., et al. (2015). Pembrolizumab versus Ipilimumab in Advanced Melan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2, 2521–2532.
  2. Pardoll, D. M. (2012). The blockade of immune checkpoint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Nature Reviews Cancer, 12(4), 252-264.
  3. Wang, D. Y., Salem, J. E., Cohen, J. V., et al. (2018). Fatal toxic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Oncology, 4(12), 1721-1728.
  4. Topalian, S. L., Taube, J. M., Anders, R. A., & Pardoll, D. M. (2020). Mechanism-driven biomarkers to guide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n cancer therapy.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5), 27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