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胃恶性肿瘤(胃癌)的信号与应对方法
01 胃癌到底是什么?🍃
朋友之间聊天,偶尔会听到某人突然体重降了很多,或者吃饭吃不下,不由得让人担心:是不是胃有问题。胃癌,其实就是从胃里的正常细胞突变,生长出一团异常细胞,这些细胞不受控制地扩张,就变成了胃部的恶性肿瘤。在早期,胃癌藏得很深,很容易被当成普通的消化不良,等到症状严重,很多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说起来,胃这一“工厂”要和外界不断接触食物和微生物,久而久之,不健康的刺激因素会增加细胞出错的机会。胃癌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多数是长期炎症或反复刺激累积起来的结果。一旦癌细胞突破胃的保护,就会侵入周围组织,甚至远处器官。
别忽视,胃癌其实在全球肿瘤中排第四位,在我国更是高发(参考:Smyth, E.C., et al., Gastric cancer. The Lancet, 2020),但如果发现得早,治疗效果也会更理想。因此,了解胃癌到底是什么,有助于我们不被“神秘感”吓倒,主动识别和预防。
02 您是否经历了这些症状?🔍
普通人的胃口和体力起伏很正常,可如果出现下面这些变化时,建议提高警觉性:
- 食欲明显下降——过去喜欢的菜现在也吃不下,饭量一天比一天小,尤其持续超过两三周。
- 体重莫名其妙减少——没有减肥,却瘦得很快,衣服突然变宽,甚至朋友都说“你瘦了啊?”
- 经常感到上腹部不舒服——胃的位置(肋骨下方、心窝处)总有胀胀、闷疼的感觉,有时隐隐作痛,吃完饭更明显。
- 消化不良、恶心——饭后容易反胃、嗳气或伴随轻微呕吐,吃一点就饱得难受。
- 乏力和口苦——即使休息充足也觉得很累,有时伴有嘴里发苦,精神状态下降。
我曾遇到一位51岁的男性,最近三个月里总觉得口苦、没力气、饭量大减。他因为这些“不是很要紧”的变化去看医生,结果发现是早期胃癌。这告诉我们,持续的身体信号不该被轻视。
当然,出现上述情况不等于一定是胃癌,但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尤其是有家族史时,还是建议及时到医院查查。别被“还年轻”“工作太累”这些理由拖延了检查。
03 为何会得胃癌?📉
很多人会问,明明生活规律饮食也没有太差,怎么会得胃癌?其实,胃癌的发生背后有许多因素“推波助澜”。下面分点简单说说:
-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能破坏胃黏膜,造成慢性炎症,不少胃癌患者查出有这种感染。医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风险比没感染的要高出好几倍(Chey, W.D.,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dults, 2017,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长期慢性胃炎或胃溃疡——慢性的胃黏膜损伤、反复修复,易为异常细胞生长打开大门。
- 年龄增长——胃癌更多见于中老年人,50岁以上风险上升,不过也不是年轻人就完全没有风险。
-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里有人曾患胃癌,其他成员的风险会相对高一些。如果家族内有直系亲属患病,建议更早关注症状和体检。
- 生活习惯有关——高盐饮食、经常食用熏制腌制食品,哪怕只是偶尔一次,长期下来也会伤害胃黏膜;此外,吸烟、酗酒同样增加患癌可能。
- 其他健康问题——如贫血、肾功能不全等胃外疾病可能让胃部健康雪上加霜,也会影响身体对异常信号的警觉性。
这说明,胃癌的风险不是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生活、遗传、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提醒我们,日常的“小习惯”加起来,时间一久也会造成无法忽视的影响。
04 检查流程是怎样的?🔬
很多人担心“要怎么查出来?有没有特别麻烦或难受的检查?”其实现代医学已经能用一套较科学的流程来筛查和确诊胃癌,大多数步骤都不是人人会遇到的“洪水猛兽”。
- 胃镜检查——也叫“电子胃镜”,医生用一根细小软镜伸进胃里观察黏膜,最直接、最常用,也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手段。如果查到可疑的地方,可以当场取一点组织下来(活检)。
- 组织活检——指医生在镜下发现可疑病变时,取一点小样本送给病理学家,在显微镜下看细胞是不是癌变。
- 影像学检查——如CT、MRI或超声,不开刀就能看出肿瘤有多大、有没有转移,是后续治疗规划的重要依据。
- 血液及功能检测——医生会查血看有无贫血、炎症、以及肝肾功能,评估整体状况,方便后续治疗安排。
一般来说,如果出现前面聊到的持续不适、体重改变等信号,可以主动到大医院消化科或肿瘤科挂号,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部分检查。如果确诊为早期胃癌,后续治疗和康复的选择也会更多一些。
05 治疗方案有哪些?💉
诊断确认后,“是不是非得大手术、是不是都要做化疗?”成了不少患者最关心的话题。其实,胃癌的治疗方案按照分期、身体状况和患者意愿有不小差别:
- 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某些特殊类型的早期胃癌可直接用胃镜切除病变区域,无需开大刀。恢复快,对生活影响小。
- 外科手术切除:大多数需要手术,把癌变及部分周边胃组织一起拿掉。范围大小由肿瘤分期和位置决定。现代微创技术已能减轻部分负担。
- 化疗和放疗:部分病人术后、术前或无法手术时用来控制病情,延缓进展,有的口服有的静脉输入。
- 靶向及免疫治疗:针对某些分子特征的胃癌,可选用特定药物。副作用和疗效因人而异,前期要做相关检测。
- 支持治疗:无论哪种主方案,改善营养(如补液、注射氨基酸脂肪乳),缓解贫血或其他合并症,都很重要。
治疗期间的小疑问:
“治疗会不会很痛苦?”其实随着医疗技术进步,越来越多治疗可以减轻副作用,有些早期患者甚至不用住院很久,恢复快。多数方案以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病情较复杂时怎么处理?”如合并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医生会和多学科联合讨论,量身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只要及时就诊、配合规范治疗,胃癌也并非绝对“黑暗”。有报道显示,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高达84%~99%(Smyth, E.C., et al., 2020)。
06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管理?🌱
胃癌患者和高风险人群,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可以做的事情?其实,管理好自己的饮食、作息和心态,对提高抗病能力很有帮助。
-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保护胃黏膜,比如每天加入橙子、西兰花、西红柿等在餐桌上。
- 选择优质蛋白质——适量摄入瘦肉、豆制品、鱼虾鸡蛋,有利营养补充,同时不过度刺激胃部。
- 规律作息、保证休息——保证晚上7小时左右的睡眠,让身体有修复的时间,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 积极调节情绪——长期情绪紧张会影响免疫力,建议多参加喜欢的活动,适当散步、听音乐,减少压力。
- 定期胃部体检——尤其40岁及以上、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一般2年一次胃镜筛查较为合适,可以大大提升早发现的机会。
如果有化疗或术后阶段,遵守医生安排,积极询问和反馈日常不适,有任何明显症状变化及时复查。饮食宜温和,避免过冷过烫,按身体承受能力适量增加营养,千万不要迷信民间偏方乱补。
日常管理不是“拿命来熬”,而是通过点滴小事,让身体状态慢慢变好,为更长远的康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 Smyth, E. C., Nilsson, M., Grabsch, H. I., van Grieken, N. C., & Lordick, F. (2020). Gastric cancer. The Lancet, 396(10251), 635-64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1288-5
- Chey, W. D., Leontiadis, G. I., Howden, C. W., & Moss, S. F. (2017). ACG Clinical Guidelin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12(2), 212-239. https://doi.org/10.1038/ajg.2016.563
进一步阅读可参看妙佑医疗国际胃癌科普及人民网健康频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