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知识与心胸外科专业视角
01 为什么肺癌成为关注焦点?
说起来,没有几种病像肺癌这样让人担心。最近几年,无论在体检、聊天还是新闻中,都总能听到关于肺癌的信息。根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肺癌每年导致全球约180万人死亡(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20)。这么高的数字让它成了“最致命癌症”之一。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早期肺癌几乎没有明显的不适,很多人在常规体检中才首次发现结节。但等明显症状出来时,常常已进入晚期。
随着城市空气质量变化以及生活节奏加快,肺健康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尤其是长期吸烟的人、高温尘埃环境下工作的朋友,如果再加上有癌症家族史,患病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肺癌像个安静的不速之客,往往悄悄地潜伏好几年。别觉得它离自己很远,一些简单的统计就提醒我们,关注肺部健康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真实有用的事情。
02 肺癌有哪些明显症状?
大家可能都有过偶尔咳嗽、胸闷,这些通常不是啥大问题。不过持续性咳嗽,就是老好不了,或者平时明明没感冒却开始胸口疼,这就要小心了。肺癌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咳嗽、胸痛、咳血、呼吸困难、体重骤减、有时还会反复感染。比如一位65岁的女性患者就是因背部持续疼痛、骨骼转移才去医院,结果通过活检才确诊右肺为腺癌,已经伴随多发转移——这提醒我们,很多症状其实很容易忽略,但背后的风险却不容小觑。
还有一种情况是反复出现“旧病未愈”的情况,比如频繁发生肺炎、支气管炎,也得当心是否有肿瘤在捣乱。如果你发现一直咳嗽、体重突然下降、说话容易喘,或者咳痰带血丝,建议及早问诊,心胸外科医生会帮你理清真正的原因。
03 为什么会得肺癌?
肺癌怎么就找上门来了?其实,最典型的原因和吸烟分不开。研究发现,吸烟相关的肺癌占所有病例的85%左右(WHO, 2023)。无论是自己吸,还是经常被动吸入二手烟,受影响都很大。此外,长期接触空气污染、某些工厂化学品(如石棉、氡气)、家庭厨房油烟,以及职业暴露等,都会提高肺部受损风险。如果家族中有过类似病史,或者有遗传易感性,风险也高。年龄增长同样不可忽视,60岁之后肺细胞“自我修复”能力下降,不正常细胞更容易聚集,即所谓的肿瘤。
- 1. 吸烟与二手烟:长期吸烟者患病概率比非吸烟者高20倍(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被动吸烟也不可小看。
- 2. 空气与职业暴露:比如经常接触化工、煤矿、金属加工等相关岗位。
- 3. 环境与生活习惯:持续雾霾、油烟重的环境影响肺细胞,习惯久坐或锻炼偏少,会影响肺部自我修复。
- 4. 基因背景:有家族史,尤其是一二级亲属曾患肺癌,需要更加留心身体信号。
通过生活习惯和环境分析可以发现,主动吸烟、被动吸入污染,以及基因遗传三大因素,是目前公认的肺癌主要成因。降低风险需要针对这些因素各自发力,不过在这里,我们只探究机理,不谈预防。
04 肺癌怎么查出来?
肺癌的筛查和诊断,有一套成熟的医学方法。常规体检时,胸部X光只适合初步排查,但想早期发现微小病变,低剂量CT(LDCT)是目前最敏感的方式之一。对高危人群(如50岁以上烟龄20年以上),每年做一次低剂量CT,能大幅提升“早发现”的概率(参考: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2011)。如果在影像学中看到结节或者异常情况,医生会推荐做支气管镜检查,直接观察肺内组织,有必要时会取一小块做活检(即切一点组织送检)。
另外,现在分子病理检验(如EGFR基因突变检测)也成为治疗方案选择参考指标。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了解肿瘤的“弱点”,为下一步制定更针对性的方案提供依据。最后,检查并不可怕,借助医学手段,发现的越早,对后续管理越有利。
05 肺癌的治疗选择有哪些?
发现肺癌后,接下来就是怎么治。选择与分期、肿瘤类型、身体状况息息相关。早期患者,如果肿瘤还没扩散,首选就是心胸外科手术,常见有肺叶切除。如果发现时已较晚,或者肿瘤已经转移,就要联合其他方式: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一齐上阵。比如刚才那个65岁女性患者,由于已经是肺腺癌晚期,医生为她制定了包括口服靶向药、化疗、局部放疗和镇痛等多模式治疗,帮助她缓解症状,也延长了生存时间。
- 1. 手术切除:适合无转移患者,是目前早期肺癌首选手段。
- 2. 放射治疗:用于缩小肿瘤、减轻局部不适,适合既往不能手术的晚期患者。
- 3. 化学治疗:对多发转移的病人尤为关键,往往跟手术/放疗协同进行。
- 4. 靶向治疗:如果肿瘤有特定的基因突变,比如EGFR等,口服靶向药物对延缓进展有显著作用。
- 5. 免疫治疗:近年来的新方向,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对抗异常细胞,改善部分患者的生存质量。
针对晚期或广泛转移的肺癌,治疗目标主要是控制肿瘤、延长生命,同时提升生活质量。特别要说的是,完整的治疗团队中,心胸外科不仅负责手术,还是多学科讨论的重要参与者。换句话说,综合判断,量身定制,才是肺癌管理的最佳方案。
06 日常管理与防护建议
实际生活中,如何养护肺健康、降低风险?这里重在正面建议,不再重复风险因素:
- 多吃新鲜果蔬 :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对维护呼吸道黏膜有好处,比如苹果、橘子、绿叶蔬菜,可以每天变着花样吃。
- 优质蛋白摄入:坚果、鱼、鸡蛋、豆制品,有助于增加身体抵抗力,有研究显示蛋白充足的人肺部组织修复更快(Hecht et al., 2018)。
- 规律锻炼: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不仅锻炼心肺功能,还能提升整体健康状态。每周 3~5 次,每次30分钟就不错。
- 良好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可以有效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尤其厨房做饭时,记得打开抽油烟机。
- 定期体检:40岁后建议每2年定期做肺部健康筛查,尤其是吸烟或有家族史的人群,别等症状难忍才就医。
想维护呼吸道健康,最好的办法是结合健康饮食和科学锻炼,保持适量休息和愉快心情。只要日常管理到位,再加上对身体信号保持适当敏感,能够大幅降低不确定风险。
如果出现持续不适,像长时间咳嗽、胸痛、体重下降等,建议及时前往大型医院的胸外科或呼吸内科就诊,由专业医生结合影像、病理和分子检测等手段,做出科学的判断。
07 生活与治疗同行的体会
其实疾病并不可怕,关键是看待和应对的方式。那位65岁的女性朋友虽然晚期才确诊,但经过心胸外科团队与多学科合作,结合靶向药、多模式镇痛,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这说明,及时识别症状,科学检查,配合合理治疗,都能让肺癌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不尽相同,这也是为什么管理健康需要因人而异。不过,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已经被多项研究证明能提升身体机能,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治疗(Zabora et al., 2001)。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更是日常科学管理、知行合一的结果。
大部分肺癌的风险因素其实都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改善。管理好睡眠、规律锻炼、注意饮食,让身体机能处于较好的状态,就是对抗各种疾病的基础。如果你觉得哪一点很难做到,不妨从最容易坚持的习惯开始。健康管理,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点点积累。阅读到这里,希望你对肺癌多了一层了解,也更有信心做好防护。
参考文献
-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20). 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 Cancer Toda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2011). 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5(5), 395-409.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10287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June 26). Lung cancer.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lung-cancer
- Hecht, S. S., Chen, M., & Yoder, S. (2018). Diet and lung cancer risk.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10(11), 1235–1240.
- Zabora, J., BrintzenhofeSzoc, K., Curbow, B., Hooker, C., Piantadosi, S. (2001). The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y cancer site. Psycho-Oncology, 10(1), 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