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结肠癌的实用科普指南

  • 8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结肠癌的实用科普指南封面图

结肠癌的实用科普指南

01 什么是结肠癌?

也许你在身边听说过,有人平时身体不错,但因为肠道里长出了“异常组织”,最后被诊断为结肠癌。实际上,结肠癌就是指发生在结肠内壁上的恶性肿瘤。这种肿瘤起初可能只是不起眼的小病灶,慢慢生长,甚至扩散。因此,早点了解它的性格,相当于给自己多一道健康的防线。

🩺 说起来,结肠是大肠的一部分,负责把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吸收回去。可一旦这个“消化工厂”里冒出了异常细胞,它们会不受控制地增殖,破坏正常组织,还可能扩散到全身其他部位。早识别、早发现,能让结肠癌的治疗变得相对可控,预后也更好。

要留心,很多时候结肠癌最早并不和你“打招呼”。所以,不要总想等明显不适再去查,有些微小变化其实已经悄悄出现。

02 结肠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结肠癌的症状,有些非常容易被当成“小毛病”忽视。但它也有自己的“暗号”,下面这些变化值得警觉:

  • 腹痛或腹部不适:时轻时重,一开始可能只是偶尔肚子胀,后来发展成持续的绞痛或固定部位的疼痛。
  • 排便习惯变化:比如便秘或腹泻突然变得频繁、反复,持续一段时间都没有恢复常态,或者大便形状变细。
  • 便血或大便颜色改变:大便带血,并不全是痔疮,有时会是暗红色,也可能是颜色变深。
  •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没有刻意节食或者运动,大量掉体重,这是肠道内出现“异常耗能部队”的信号之一。
  • 长期乏力、贫血:尤其是没有做重体力劳动,却总感觉累,小心慢性出血带来的贫血问题。

有位77岁的男性患者,平时排便一直无大碍,偶尔有肚子不适和大便颜色发暗,开始没当回事,直到随访检查才发现结肠内有肿瘤(IV期)。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小信号累计起来,不查清楚很难与普通肠道问题区别开。

❗️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上述症状,并且持续超过两周,别拖,早点找消化内科医生检查一下更保险。

03 为什么会得结肠癌?(风险因素盘点)

说到结肠癌的成因,不单单是“吃坏了肚子”或者“家里有遗传”。真正导致它出现,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简单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 年龄:研究发现,结肠癌在50岁以后发病率显著升高(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并不是说年轻人不会得,只是年纪越大,异常细胞出现的概率越高。
  • 遗传和家族史:部分结肠癌有明确的家族倾向,比如有一级亲属患病、遗传性聚合性腺瘤息肉病或林奇综合征,会显著增加风险(Siegel et al., 2022)。
  • 慢性肠道炎症:患有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的人,肠道长期受损,也为肿瘤“可乘之机”埋下伏笔。
  • 生活习惯相关:高脂肪饮食、超重、缺乏运动、吸烟及大量喝酒等,都会刺激肠道,促使异常细胞发展。
  • 息肉未及时处理:某些结肠息肉本身无症状,但如果放任长期不管,慢慢增加恶变可能。

其实,这里的每一项风险都是客观积累的结果。有些人觉得自己身体不错,但如果这些高危因素“撞在一起”,就容易给结肠癌制造条件。所以,别总想着完全靠意志力“躲开”疾病,科学认知风险,才有针对性地做决策。

相关数据也说明,如果有多项危险因素叠加,结肠癌发病率会大大上升(Arnold et al., 2017)。

04 如何诊断结肠癌?(检查流程详解)

大部分人听到“肠镜”,都觉得有点怕,但其实肠镜检查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结肠癌诊断方法。

  1. 肠镜(结肠镜)检查:医生用一根柔软的管子从肛门进入结肠,可以直视肠道黏膜,有息肉、出血或异常组织时,一目了然。
  2. 活检:若肠镜中发现可疑病灶,通常现场取下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也是最终确定是否为结肠癌的关键步骤。
  3. 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用于判断肿瘤是不是扩散到其他部位。
  4. 粪便潜血试验:对于没有症状或只是初筛,粪便潜血检查(FOBT)也是被医学界广泛推荐的手段。优势在于无创操作,但一旦发现异常,还需进一步检查。

🧑‍⚕️ 进行这些检查,可能让人觉得紧张。其实,了解整个流程,也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心理压力。每一步,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明确实际病情,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确定诊断,医生会根据分期、病理类型等细节决定治疗方案。需要强调的是,不要拖延做检查。在大部分早期结肠癌中,规范筛查能极大提升治愈希望(Van Cutsem et al., 2023)。

05 结肠癌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治疗结肠癌的路上,每个人的选择都稍有不同,但核心方式离不开——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这几个主力选手:

  1. 手术治疗:大部分早中期结肠癌首选“切除肿瘤和局部结肠”,同时处理相关淋巴结,有时候甚至涉及到部分肠道重建。部分患者需要辅助造口术协助恢复。
  2. 化学治疗:比如辅助化疗方案,活跃在IV期、术后巩固及转移控制等环节。举例,当前一线常用方案包括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等。
  3. 放射治疗:在直肠癌及部分高位风险结肠癌患者中使用,主要用于缩小肿瘤或缓解局部症状。
  4. 靶向与免疫治疗:部分患者的肿瘤具有特定基因变异,可以尝试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选择哪种取决于影像学检查、基因分型结果,以及全身健康状况。

举一个实际例子:一位77岁患者,接受了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及多轮化疗,持续随访检查,配合基础疾病管理,使病情得到了较好控制。这说明,积极配合多学科治疗,可以为患者争取更长的健康时间。

治疗过程中,也要记住慢病管理(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同样重要,因为治疗及恢复期间身体承受压力更大。具体疗程和用药需和肿瘤科医生详细沟通,切忌自行中断或变更方案。

部分情况下,针对合并疾病(如该患者还伴有冠脉钙化、癫痫等慢性病)的联合管理也很关健,可以显著提升治疗安全性与生活质量。

06 如何维护结肠健康,预防结肠癌?

预防结肠癌,靠的不是单一的方法或药物,而是综合的健康习惯和主动筛查策略。下面这些措施,对守护结肠来说很有用:

  • 🥗 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 —— 富含膳食纤维,有利于清理肠道,促进肠蠕动,建议每天保证至少400克以上的瓜果蔬菜(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 🐟 适量摄入深海鱼类或坚果 —— 提供不饱和脂肪酸,有抗炎、修护作用;每周安排1-2次,同样对心脑血管也有帮助。
  • 🏃‍♂️ 规律运动 —— 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锻炼,比如快走、慢跑或游泳,可以有效降低肠道肿瘤发生风险。
  • 🥛 摄入充足乳制品 —— 部分研究显示,适量牛奶及乳制品,和大肠癌低发相关,建议每日一到两杯为宜。
  • 🩺 主动健康筛查 —— 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做肠镜检查,一般2-3年一次,筛查阳性及时就医。
  • 🚭 养成积极生活习惯 —— 保证充足睡眠、适当减压,身体不适早就医。

简单来说,最有效的办法其实就是“动起来”、“吃好点”,别被琐事耽误了定期体检的节奏。碰到肠道不适、排便异常,不要自己随意用药,应第一时间回访专业医生。

长远来看,主动预防和早筛查,比等症状明显再治疗要轻松很多。健康的肠道,不是靠一顿暴饮暴食或一周突击锻炼就能养成,得靠点滴积累。

文献参考

  1. Arnold M., Sierra, M. S., Laversanne, M., et al. (2017).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Gut, 66(4), 683-691. DOI:10.1136/gutjnl-2015-310912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
  3. Van Cutsem, E., Cervantes, A., Adam, R., et al. (2023). ESMO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colorectal cancer: pathology and molecular biomarkers for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response. Annals of Oncology, 34(2), 123-143.
  4. Siegel, R.L., Miller, K.D., Fuchs, H.E., Jemal, A. (2022). Cancer statistics, 2022.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2(1), 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