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舞动的静止:深入了解帕金森病中的静止性震颤

  • 7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舞动的静止:深入了解帕金森病中的静止性震颤封面图

舞动的静止:探索帕金森病中的静止性震颤

01 帕金森病:一种不动里的“运动”

公交车上,有位老人坐着休息时,双手微微颤着,但一旦握住拐杖或挪一挪身体,手的晃动好像反而减轻了。其实,这并不是疲劳那么简单,很多时候,这正是帕金森病的一个早期信号。
帕金森病属于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疾病。它损伤了大脑的“运动管理区”,让原本精准的小动作变得僵硬和缓慢。当前最重要的病理原因是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丧失,导致神经信号异常(Obeso et al., 2017)。
帕金森常见于60岁以上人群,早期表现不明显,进展较慢。它既不传染,也不是单纯的遗传病,大部分人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对行动、精神以及生活自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要留心:日常中出现难以解释的手脚微颤,别总归咎于“年纪大、神经紧张”,应考虑到帕金森的可能。

02 静止性震颤:一动也难安

静止时,手、脚甚至下巴“不自觉跳舞”,但走路或用手操作时却安静下来,这让不少人困惑。其实这就是帕金森病特有的“静止性震颤”。
表现部位 最常见于手指、脚趾,有时嘴角和下巴
发生情况 安静休息时明显,如坐着、躺着时
频率 一般4~6次/秒,节奏均匀
主动动作时 常常减轻或消失(比如写字、端杯子时)
小结一下:静止性震颤就像是无声的信号灯,示意身体里正在发生一些不寻常的改变。
别忽视: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家人休息时总有一侧肢体轻微颤抖,情况持续加重,应如实告知医生。

03 不是所有的“抖”都一样:静止性震颤怎么区分?

  • 静止性震颤(Resting tremor):静止不动时出现,活动或紧张时会减轻,帕金森病最常见。
  • 姿势性震颤(Postural tremor):举杯、伸臂等保持某一姿势时出现。多数是生理现象,比如累了手发抖。
  • 运动性震颤(Action/Intention tremor):专为动作服务,做精细动作(如写字)时加重,多见于小脑疾病。
类型 什么时候发生 与帕金森关联
静止性震颤 静止/放松时 明显关联
姿势性震颤 保持某一姿势时 大多无帕金森背景
运动性震颤 正在做精细动作 多见于小脑疾病
案例: 一位68岁的男性退休教师,说自己左手在看电视时总是莫名发抖,写字、夹菜倒没事,经神经科医生检查后被诊断为帕金森病。这类“静止时抖,动起来反而好”的表现,是帕金森病区别于其他震颤的重要线索。
这说明:不是所有的颤抖都危险,但持续的单侧静止性震颤,别拖着,趁早查明原因。

04 为什么手会不自觉抖起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震颤,表面是肢体动作异常,本质上却是大脑里的“信号失调”在作祟。
  1. 多巴胺减少:帕金森病时,脑部黑质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多巴胺相当于“神经信使”,让动作指令顺畅传递。
  2. 神经回路紊乱:多巴胺减少后,青质-苍白球-丘脑这一连串的神经环路“卡顿”,运动信号不能被合理调控,触发无意识颤抖(Kalia & Lang, 2015)。
  3. 年龄与环境:60岁以上人群,因为自然老化,神经元本就比年轻时更容易“磨损”;一小部分还涉及基因易感性(Nalls et al., 2019)。
  4. 外部影响:长期接触农药、重金属等因素,被研究认为会增加患病风险(Tanner et al., 2011)。
研究数据显示,静止性震颤在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约为0.3%-0.5%,高龄人群风险随年龄递增(Yao et al., 2018)。
小结:不是所有手抖都等于帕金森,但静止不动时出现、波及一侧的震颤,需要及时警觉。

05 检查怎么做:临床评估一步到位

其实大部分静止性震颤,靠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就能初步判断,必要时再辅以辅助检查。
步骤 内容 举例
详细问诊 重点询问震颤时间、部位、伴随症状(如动作缓慢、僵硬) 68岁女性,1年内左手休息时震颤,行动反而稳定
体格检查 观察静止时与运动时的颤抖表现 坐下时手抖,握紧拳头或移动时减轻
辅助检查 必要时脑部MRI排除脑血管等疾病,或做多巴胺能影像学(如DAT-PET) 脑部MRI无其它异常
小贴士:有明显静止性震颤时,神经内科专科门诊是首选,常规检查不包括抽血化验或遗传检测。
常见误区:
  • 担心“晃一下就完了”而拖延就医,其实预后和早期干预息息相关。
  • 以为“手抖只是累”,殊不知帕金森震颤可涉及日常生活,如系鞋带、夹菜变得不方便。

06 管理静止性震颤的方法

停不下来的震颤看起来让人心烦,其实早期干预、合理用药与日常护理能大大减轻影响。
方法 具体内容 作用
药物调整 多巴胺替代药(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改善震颤、动作迟缓,减轻僵硬(Fox et al., 2018)
物理与康复训练 包括步态训练、手部精细动作练习、平衡训练 提升日常生活能力,预防摔倒
深脑刺激 微电极植入特定脑区,对药物效果不佳者考虑 可持续改善严重震颤(Deuschl et al., 2006)
健康生活方式
  • 菠菜:富含叶酸,帮助神经元健康,每周吃2-3次效果更好
  • 乳制品:低脂奶改善骨骼健康,辅助减少摔倒风险
  • 坚果类:补充维生素E,对神经有益(每日一小把即可)
维护神经、骨骼与整体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提醒:静止性震颤更适合“规范管理”,而不是一味忍耐。新症状或不舒服时,随时和专业医生沟通。
实际建议:
  • 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病情变化,药物不用“越多越好”,遵医嘱调整剂量。
  • 定期做康复训练,有助于延缓功能退化。
  • 生活环境简化,家具棱角处理好,减少意外风险。

07 小结:每一次“不经意的抖”,都值得认真对待

其实,身边有静止性震颤的长辈,往往会自己“扛着”,以为这就是老化的必然。可科学地讲,早发现、早管理、不拖延,往往意味着普通的生活还能多维持很久。哪怕只是轻微的静止时手抖,也别觉得小题大做,有疑惑建议尽早咨询神经内科医生,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才是长久的安心。

参考文献

  1. Obeso, J. A., Stamelou, M., Goetz, C. G., Poewe, W., Lang, A. E., Weintraub, D., & Burn, D. J. (2017).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special essay on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the Shaking Palsy. Movement Disorders, 32(9), 1264–1310. https://doi.org/10.1002/mds.27115
  2. Kalia, L. V., & Lang, A. E. (2015). Parkinson’s disease. Lancet, 386(9996), 896-91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4)61393-3
  3. Nalls, M. A., Blauwendraat, C., Vallerga, C. L., et al. (2019).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risk loci, causal insights, and heritable risk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Lancet Neurology, 18(12), 1091–1102.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19)30320-5
  4. Tanner, C. M., Kame, F., Ross, G. W., et al. (2011). Rotenone, Paraquat, and Parkinson’s Disease.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9(6), 866-872. https://doi.org/10.1289/ehp.1002839
  5. Yao, Z., Hu, B., Ma, L., et al. (2018). Prevalence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euroepidemiology, 51(1-2), 115-124. https://doi.org/10.1159/000492270
  6. Fox, S. H., Katzenschlager, R., Lim, S. Y., et al. (2018). International Parkinson and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ew: Update on treatments for the 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 Movement Disorders, 33(8), 1248-1266. https://doi.org/10.1002/mds.27372
  7. Deuschl, G., Schade-Brittinger, C., Krack, P., et al. (2006). A randomized trial of deep-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5(9), 896-908. https://doi.org/10.1056/NEJMoa06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