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益生菌的秘密:解锁肠道健康的潜能

  • 19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益生菌的秘密:解锁肠道健康的潜能封面图

益生菌的秘密:解锁肠道健康的潜能

01 什么是益生菌?

坐在早餐桌前,有人习惯一杯酸奶,嘴里还会开玩笑:“肠胃好一天都不累”。其实,这句话道出了益生菌的日常意义。简单来说,益生菌是指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作用的活性微生物,主要生活在肠道里。来源常见于发酵乳制品、含益生菌的饮品、某些发酵食品。对大部分人来说,益生菌的作用很默默——并不会像感冒药立刻有强烈体感,但长期来看,它对健康的重要性逐渐显现。

TIP 🌱 益生菌与肠道菌群的平衡息息相关。平衡被打破时,肠道问题很快会找上门。

02 探秘肠道微生物群的奇妙世界

很多人对肠道菌群没什么概念,可身体却像有一个“地下生态园”,住着数万亿细菌、真菌、病毒。它们构成一个多样性的社区,类似城市里不同岗位的“居民”,每天协同完成消化、合成营养、甚至调节情绪等工作。科学家发现,健康成年人肠道内超过1000种微生物,各有特长。

  • 消化助手:部分菌群能分解人体无法吸收的复杂碳水化合物,把它们转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
  • 免疫倾向:研究指出,足够多的有益菌能“训练”免疫系统,减少过度反应(Round & Mazmanian, 2009)。
  • 心理关联:肠-脑轴理论显示,肠道细菌的变化会影响情绪状态,抑郁、焦虑与菌群紊乱密切相关(Dinan & Cryan, 2017)。
📖 32岁的白领王先生因工作压力大,最近出现腹胀、易怒。医生建议他尝试补充含益生菌食物,症状逐步缓解。这个例子说明,肠道健康和身体状态、心理情绪都有联系。

03 益生菌如何影响肠道健康?

谈到肠道健康,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药还是吃饭?”实际上,肠道内菌群的微妙平衡,会因饮食、情绪、药物等多种原因打破。益生菌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用方式 健康影响
平衡菌群 恢复正常微生态,减少有害菌扩张带来的腹泻、胀气等问题
改善吸收 助力分解乳糖、合成维生素等,减少营养不良可能性
免疫调节 增强肠道相关免疫系统,对感染有一定预防作用(Bron et al., 2017)

另外,肠炎、消化不良等肠道问题,往往与平衡失调有关。因此,正常补充益生菌成为维护肠道的关键小技巧之一。

04 常见益生菌种类及各自优势

益生菌本身并不是“万金油”,有不同的种类,各自擅长的事情也不一样。下面这份简易表格,有助于理解不同菌株的专长:

益生菌名称 主要功效 常见来源
乳酸菌 (Lactobacillus) 抑制有害细菌、缓解轻微腹泻及过敏 酸奶、发酵乳饮料
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 帮助改善肠道菌群、减少便秘 发酵奶制品、部分功能食品
酪酸菌 (Clostridium butyricum) 维护肠道屏障、适合肠道易敏感者 特定补充剂、部分传统发酵食品

小知识💡 选择益生菌产品时,记住菌株名称很重要,每种菌株的帮助方式都不完全一样。

05 益生菌的实际应用与前沿进展

现代医学不仅仅把益生菌当作日常饮食补充品,还逐步让它进入疾病管理领域。临床上,医生会推荐特定益生菌辅助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IBS(肠易激综合症)、便秘等问题。最新发表在《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的回顾分析就提到,特定益生菌可缩短急性腹泻持续时间(Guarino et al., 2020)。

🩺 65岁的刘女士刚做完抗生素治疗,出现顽固性腹泻,补充含有乳酸杆菌的益生菌制剂后恢复较快。从中可以看出,特定场景下益生菌有其独特价值。

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尝试将益生菌研发成更精准的“下一代”药物,比如调制专属菌群胶囊,为特定人群个性化调配(Olle, 2013)。

06 如何科学选择和摄入益生菌?

在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益生菌产品,难免发愁:到底选哪一种才靠谱?其实,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大多不会错:

  • 清楚菌株名称和数量:比如“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109 CFU/天”。高活性菌群往往需要冷藏保存。
  • 看场合和个人需求:轻度便秘、腹胀,优先补充双歧杆菌相关制品;抗生素后,乳酸菌有帮助。
  • 分阶段摄入更合适:不是越多越好。一般认为,每天维持108~1010个单位的益生菌,有益于普通肠道健康(Sanders et al., 2019)。

建议🧃 早餐时斟一杯发酵酸奶,或者在正餐后服用益生菌补充剂,会更利于益生菌通过胃酸“考验”,顺利抵达肠道。

🧑‍⚕️ 如果肠胃长时间不舒服、腹泻持续不止,应该先咨询消化科医生,检查肠道状况后再有针对性地补充益生菌。

参考文献

  • Bron, P.A., van Baarlen, P., & Kleerebezem, M. (2017). Emerging molecular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biotics and the host intestinal mucosa.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5(10), 641-652.
  • Dinan, T.G., & Cryan, J.F. (2017). Gut instincts: microbiota as a key regulator of brain development, ageing and neurodegeneration.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95(2), 489-503.
  • Round, J.L., & Mazmanian, S.K. (2009). The gut microbiota shapes intestinal immune responses during health and disease.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9(5), 313-323.
  • Guarino, A., Ashkenazi, S., Gendrel, D., Lo Vecchio, A., Shamir, R., & Szajewska, H. (2020). 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in Europe.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5(1), 67-80.
  • Olle, B. (2013). Medicines from microbiota. Nature Biotechnology, 31(4), 309-315.
  • Sanders, M.E., Merenstein, D.J., Reid, G., Gibson, G.R., & Rastall, R.A. (2019).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intestinal health and disease: from biology to the clinic.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6(10), 60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