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真菌感染:无声的威胁与应对策略全解析

  • 40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真菌感染:无声的威胁与应对策略全解析封面图
真菌感染:无声的威胁与应对策略

01 什么是真菌感染?

有时候,人们很难想象身体里会悄悄住进真菌。其实,真菌和细菌、病毒一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活里常见的皮肤癣、口腔念珠菌,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当免疫防线薄弱,或者皮肤破损时,这些“小不速之客”可能在人体安家,造成不舒服甚至严重的问题。

简单来讲,真菌感染是指外源或自身的真菌入侵到身体表面或内部,超出了身体的自我控制范围。它们大致可以分为表浅感染(如脚气、股癣)、深部感染(侵犯肺部、血液)和机会性感染(多见于免疫力弱的人群)。在健康人里,皮肤癣和指甲真菌病不算罕见。最近十年,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却悄然上升,这和老年人增多、慢病患者增多以及广泛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有关(Brown et al., 2012)。
📌 小贴士:真菌感染并不一定就是“不卫生”,环境和身体状态一样重要。

02 真菌感染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真菌感染根据部位和种类,症状变化很大。有些表现轻微,容易忽视;也有的很明显,甚至影响正常生活。下面用几个生活场景帮忙区分:

类型早期轻微表现进展后的明显症状
皮肤癣 偶尔有点瘙痒,皮肤略起皮 红色斑块,瘙痒明显,起疹子甚至水疱
口腔念珠菌 口腔内偶有异味、轻度不适 白色斑块明显、疼痛、影响进食
阴道真菌感染 分泌物略多,无异味,轻微瘙痒 分泌物呈豆腐渣样,瘙痒加重,伴有灼热感
肺部真菌感染 偶尔咳嗽,略感乏力 咳嗽剧烈,咳痰,呼吸困难,持续发热
例如,一位32岁的办公室女性,因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近几月反复出现外阴瘙痒,后来检查才发现是阴道真菌感染。这个例子说明,轻视早期信号往往会加重病情,影响生活质量。
需要留意的是,有些真菌感染初期几乎无表现,如肺部曲霉菌病,更容易被忽略,直至出现剧烈不适才就医。

03 真菌感染诊断:靠什么查出来?

真菌不像细菌那样容易被常规检查发现,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诊断方式。常用手段包括:
  • 【直接涂片检查】:用显微镜查看皮屑、分泌物中是否有真菌丝、孢子。
  • 【培养鉴定】:采集病变组织或体液,培养看真菌种类,确定“元凶”。
  • 【血清学检测】:当怀疑深部真菌感染时,可查真菌特异性抗体、抗原。
  • 【影像学检查】:如CT或X线用于判断肺部、脑部等大器官是否有真菌占位或炎症。
  • 【组织活检】:在疑难病例采取组织样本,病理诊断真菌成分。
🩺 小提示:不同部位、不同症状的真菌感染,选择的检查组合也不一样。如果怀疑感染,主动向医生描述症状细节有助于早确诊。

04 哪些人容易感染真菌?

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容易被真菌困扰,一些人群尤其“招惹”它们。这可不只是“不干净”的问题。
  • 免疫力下降
    这是最主要考量。比如接受化疗、长期服用激素、免疫系统疾病(如艾滋病)患者等。调查数据显示,接受器官移植后真菌感染的风险高出普通人10倍以上(Pfaller & Diekema, 2010)。
  • 慢性基础病人群
    糖尿病、慢阻肺、长期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易感染,真菌喜欢“趁虚而入”。
  • 老人和婴幼儿
    年龄大了,免疫防线变薄;婴儿抵抗力发育不完善,感染几率也高。
  • 经常潮湿环境工作或生活
    比如游泳教练、清洁工、桑拿浴场职工,脚气、体癣发病率更高。
  • 特殊医疗器械相关
    插管、植入物等医疗器械可能带来真菌感染机会,这类医院相关感染要警惕。
今年有一个65岁男性肾移植受者,由于术后免疫抑制,出现反复发热,肺部阴影。培养后确定为肺曲霉感染。这提醒我们,特殊人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症状需要及早排查真菌感染的可能。
⚠️ 注意:多数健康人也可能得真菌病,但高危人群一旦感染,病程更快、更复杂。

05 真菌感染的治疗办法有哪些?

针对不同类型的真菌感染,治疗重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药物/疗法类别常见代表适用范围
局部抗真菌药 酮康唑、特比萘芬霜 皮肤、指甲等表浅感染
口服抗真菌药 伊曲康唑、氟康唑 顽固性皮肤、指甲及部分内脏感染
静脉用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 深部、全身严重真菌感染
新型疗法 生物制剂、免疫调节剂 部分特殊类型、耐药真菌感染
* 研究进展中
例如,38岁的男性程序员,因反复脚癣自行购买外用药,一时缓解后反复发作,直到医生建议口服抗真菌药,才一月后彻底好转。
这说明针对感染类型选择合适药物很要紧,单一疗法未必彻底。
💊 说明:抗真菌药常有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和使用,不宜随意更换或超剂量。

06 日常预防:小习惯守住大健康

真菌不是神秘敌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能有效降低风险。“吃什么、怎么做”才是真正实用的部分。

  • 饮食方面
    • 酸奶:有助于维护肠道菌群平衡,成人建议每天一杯,肠道更健康。
    • 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有利于提升免疫力,每餐都可以适量搭配新鲜果蔬。
    • 大豆制品:含有植物蛋白和异黄酮,对体力恢复和免疫调节都有帮助。
  • 生活习惯
    • 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出汗后及时擦干,鞋袜经常更换。
    • 公共场合着拖鞋:尤其游泳馆、桑拿房,防止皮肤直接接触潮湿地面。
    • 合理作息:充足睡眠有利于自身免疫力维护。
    • 适度锻炼:每周三次有氧运动,可以帮助体力和免疫力的双重提升。
  • 特殊人群建议
    • 如有长期慢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发现持续不适时,及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 女性容易反复外阴瘙痒时,建议先到正规医院妇科检查排查真菌感染。
    • 重症、移植患者如有发热、咳嗽、全身不适,要主动询问医生真菌感染可能。
🙌 小结:健康饮食+规律生活+科学就医三驾马车,是远离真菌感染的重要法宝,轻松掌握。

写在最后

说完这些,也许你会发现,其实身边的不少健康小问题都可能和真菌有关,有时它们安静地藏在角落里,有时却会突然“捣乱”。日常多一点留心,遇到难以解释的持续不适,别犹豫,及时和专业医生沟通就好。健康,就藏在每一次注意力里。

参考资料
  1. Brown, G. D., Denning, D. W., Gow, N. A., Levitz, S. M., Netea, M. G., & White, T. C. (2012). Hidden killers: human fungal infection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4(165), 165rv13. 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3004404
  2. Pfaller, M. A., & Diekema, D. J. (2010). Epidemiology of invasive mycoses in North America. 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 36(1), 1–53. https://doi.org/10.3109/10408410903241444
  3. Arendrup, M. C., & Patterson, T. F. (2017). Multidrug-resistant Candida: epidemiology,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16(Suppl_3), S445–S451. https://doi.org/10.1093/infdis/jix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