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鼻息肉与鼻窦炎:了解症状、成因与治疗策略

  • 4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鼻息肉与鼻窦炎:了解症状、成因与治疗策略封面图

鼻息肉与鼻窦炎:你需要知道的真相

01 常见的误区:鼻塞流涕不等于小感冒

很多人一鼻塞、流鼻涕,常常一笑了之:“是不是空调吹多了?”但长期鼻子不通气、嗅觉减退、分泌物多,有时候后脑勺还隐隐作痛,这些并不总是普通感冒闹的。张阿姨,52岁,老说鼻子“堵得慌”,起初没当回事,等到持续几周,连饭都吃不香,才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有鼻息肉和慢性鼻窦炎。

💡 别忽视:反复鼻塞、分泌物黄厚、嗅觉变差,如果持续两周以上,建议早点就医。

02 鼻息肉与鼻窦炎:谁影响谁?

  • 鼻息肉是什么? 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窦内因长期炎症刺激,粘膜表面长出的“柔软小肉球”。通常是慢性问题,而不是“一夜长成”。
  • 鼻窦炎是什么? 鼻窦炎是鼻窦的粘膜发生炎症,常有脓涕、鼻塞、头痛等表现。通常是病毒、细菌或过敏反应引起。
  • 彼此的影响: 鼻息肉会像涨大的气球,堵住鼻腔和窦口,分泌物排不出来,容易让鼻窦炎发作。反之,反复鼻窦炎也可以促进鼻息肉生长,让鼻腔环境越来越糟。
🔄 这两者就像“双胞胎兄弟”,时常合并出现,让鼻腔和鼻窦的小环境长期“闹脾气”。

03 鼻息肉的成因解析:它为什么找上你?

  1. 慢性炎症:比如常年鼻炎或鼻窦炎,不断刺激鼻粘膜,造成组织增生,呼吸道里的“微型肿块”一点点生长出来。
  2. 过敏因素:有过敏性鼻炎的人,鼻腔会持续水肿分泌,容易诱发鼻息肉。
  3. 遗传相关:有些人家族里发生率高,比如患有哮喘或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的基础病,也容易合并鼻息肉。
  4. 环境因素:烟雾、粉尘、空气污染较重的环境,「助推」了鼻粘膜的慢性过敏和炎症。
👪 如果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平时更该留心慢性鼻部症状的变化。
风险因素生活例子医学证据
过敏体质 小王20多岁,换季就流鼻涕、打喷嚏,后来查出鼻息肉。 Stevens et al., 2012[1]
反复感冒 长期在托儿所工作者,常被小朋友传染呼吸道感染。 Fokkens et al., 2020[2]
空气污染 工厂员工、常接触灰尘化学刺激的人更易诱发。 Kim et al., 2017[3]

04 鼻窦炎的真实“元凶”

  • 感染因素:感冒后,鼻涕倒流,常有病毒或细菌侵袭造成。
  • 结构性问题:鼻中隔偏曲、鼻道太窄、鼻腔肿瘤等,会让通气和引流变差,分泌物积聚,细菌更易繁殖。
  • 不良习惯:长期吸烟、环境灰尘、鼻部用药不合理等,让炎症持续难消。
⚠️ 数据显示,超八成慢性鼻窦炎都起始于一次普通感冒(Fokkens et al., 2020[2])。

简单来说,急性病(如感冒)处理得不好,拖成慢性,常演变为鼻窦炎。青少年、抵抗力弱者、鼻腔结构异常的人更易“招架不住”。

05 检查流程:如何准确识别鼻息肉与鼻窦炎?

  1. 鼻内窥镜👀:直接看到鼻息肉或鼻腔炎症,定位准确,痛苦少。是目前最直观的初步检查。
  2. 鼻窦CT检查:能判断息肉位置、大小以及鼻窦炎的范围,尤其适合手术前评估。
  3. 黏液培养:必要时检测感染类型,便于后续选药。
🔬 出现持续鼻塞、分泌物异常、嗅觉减弱,别犹豫,建议到正规医院耳鼻喉专科先行内窥镜检查。
检查方法优点适用情形
鼻内窥镜 直接可见、定位准确、门诊操作 第一次检查或随访
CT扫描 范围判断、解剖清晰 术前评估、复杂病变
鼻腔黏液培养 明确感染类型 用药前需病原学鉴定

06 鼻息肉与鼻窦炎的治疗关键点

方式主要作用适用人群
鼻喷激素药(如丙酸氟替卡松) 减少炎症,缩小息肉,改善通气 轻中度鼻息肉、需长期管理者
口服抗生素 消除细菌感染 鼻窦炎急性加重、有脓涕或发热者
手术切除 清除息肉、恢复鼻道通畅 药物治疗无效、症状严重

以鼻腔冲洗配合药物治疗为主,偶尔需要手术。药物方案需个体化,不能一刀切。
真实案例: 李先生,35岁,因复发性鼻息肉多次手术,一直按医嘱定期鼻腔冲洗+激素喷雾,坚持2年后未再次出现大息肉。

💊 选用药物及手术应遵医嘱,不要自行买药滥用。否则可能隐匿病情或增加耐药风险。

07 日常管理与预防建议

  • 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果蔬 + 有助增强鼻腔粘膜修复能力 + 建议:每日摄入橙子、甜椒或猕猴桃1-2份
  • 高蛋白饮食(如鱼、豆制品) + 支持免疫细胞再生,减少长期炎症 + 建议:三餐均衡分配即可
  • 充足饮水 + 让鼻腔黏液更稀薄,易于排出 + 建议:每天1500-2000ml清水
  • 适度通风换气 +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刺激源 + 建议:家中每天早晚各开窗30分钟
  • 坚持鼻腔清洗 + 定期清理过敏源及分泌物 + 建议:可选择生理盐水,早晚各一次
🌱 症状反复发作或持续不缓解,及时到耳鼻喉专科咨询检查。
小建议:
  • 如家有过敏体质人群,注意卫生、家居除尘,减少宠物毛发接触。
  • 运动适量,增强体质,但户外空气污染重时建议佩戴口罩。

参考文献

  • [1] Stevens, W.W., Schleimer, R.P., & Kern, R.C. (2012).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29(4), 728-732. https://doi.org/10.1016/j.jaci.2012.02.034
  • [2] Fokkens, W.J., Lund, V.J., et al. (2020).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58(S29), 1-464. https://doi.org/10.4193/Rhin20.600
  • [3] Kim, D.W., Kulka, M., Reed, M.J., et al. (2017). Air pollution and chronic rhinosinusitis: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Current Allergy and Asthma Reports, 17(6), 42. https://doi.org/10.1007/s11882-017-070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