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与慢性鼻窦炎:你了解这些区别吗?
鼻窦炎到底是什么?🤧
不少人一到换季或者感冒,就会开始鼻塞、头重、脸颊隐隐肿胀。其实,这可能就是鼻窦炎在悄悄捣乱。鼻窦炎,就是鼻腔旁边的窦腔(相当于藏在头骨里的气房)发生了炎症。
常见表现有:
- 轻微鼻塞或流涕
- 偶尔额头、面颊隐痛
- 头脑发闷,像压了个小沙袋
- 初期可能只有一点点嗅觉减退
小提示:初期鼻窦炎很容易和普通感冒混淆,等到症状加重才会被重视。
急性鼻窦炎的“突然袭击”😓
急性鼻窦炎通常“来得快、去得快”,和病毒或细菌感染密切相关。以一次感冒引发为主,冷空气、上呼吸道感染、甚至游泳时鼻腔进水都可能成为诱因。
常见诱因 | 具体例子 |
---|---|
感染性 | 本来是流感,几天后鼻子反而更堵,面部隐隐发胀 |
物理刺激 | 秋冬体弱时进冷风,或游泳池呛水 |
典型症状常表现为:
- 鼻塞突然加重,分泌物变黄稠
- 面颊、额头剧烈疼痛
- 甚至短时间嗓音变粗,夜里咳嗽反复
病例:王先生,32岁,秋天刚感冒好转又遇上急性鼻窦炎,头痛得坐立不安,这让他彻底明白“小感冒”也要特别留心。
慢性鼻窦炎:拖延的小麻烦🌫️
慢性鼻窦炎是不速之客,说起来更像是一场“持久战”。诱因主要包括长期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反复微小感染、过敏反应,或周围环境长期不佳(灰尘、空气湿度低)。
慢性鼻窦炎的症状往往不如急性时猛烈,却持续时间长,甚至几年不愈。比如一天里时不时鼻涕倒流,说话带鼻音,晨起会觉得嗅觉变钝,偶尔晨间口腔发苦。这些信号通常被忽略。
慢性鼻窦炎长期表现 |
---|
持续鼻堵或“呼吸不畅” |
黏稠分泌物不易擤出 |
面部胀痛、头晕乏力 |
嗅觉降低,口臭 |
病例:林阿姨,54岁,连续2年晨起鼻涕倒流,偶尔头重头晕,以为是上了年纪的“小毛病”,体检才发现是慢性鼻窦炎。
这说明:慢性鼻窦炎容易被忽视,长期拖延,对生活质量有影响,比如睡不好觉、记忆力下降。
医生如何区别急慢性鼻窦炎?🩺
来到医院,医生会先详细询问病史:症状出现有多久、有没有诱因、用过什么药物、缓解或加重的情况。体格检查中,鼻腔镜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分泌物、黏膜情况、是否有结构异常。
TIPS:
对于长期鼻塞、流涕、反复头痛超过3个月者,建议辅助CT影像学检查。慢性鼻窦炎常见窦腔黏膜增厚、分泌物堆积,而急性期可有明显窦腔积液。
对于长期鼻塞、流涕、反复头痛超过3个月者,建议辅助CT影像学检查。慢性鼻窦炎常见窦腔黏膜增厚、分泌物堆积,而急性期可有明显窦腔积液。
病史采集 | 体格检查(鼻腔镜) | 必要时影像学(CT等) |
症状持续时间 | 黏膜水肿/分泌物量 | 分辨是否急慢性 |
建议:出现持续3个月以上的鼻塞、面痛,一定要找专业的耳鼻喉科医生,不要只靠自己判断。
怎么治疗?方案各不同💊
类别 | 常规处理 | 特殊处理 |
---|---|---|
急性鼻窦炎 | 针对诱因:短期应用抗生素(细菌性)、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 高热或并发症时考虑输液、电解质调整。 |
慢性鼻窦炎 | 长期控制炎症并改善鼻腔通气:鼻腔冲洗、糖皮质激素喷雾、抗组胺药物(合并过敏)。 | 若鼻腔结构异常或药物治疗效果差,进一步手术干预,如内镜下鼻窦手术。 |
建议:在用药过程中,坚持全疗程,别因症状缓解随意停药,急慢性鼻窦炎处理侧重点不同,未必都需要抗生素。
适合哪种治疗?每个人诱因不同,如果反复难愈,及时复诊、综合评估,有助于避免药物过度或手术延误。
日常怎么防护?保护鼻腔其实很简单🌿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猕猴桃 | 富含维生素C,有助抗氧化,提升免疫力 | 早晨切一片吃,或做水果沙拉 |
银耳羹 | 滋润鼻腔黏膜,促进局部修复 | 每周喝2-3次,搭配枸杞或百合 |
蜂蜜水 | 平稳鼻腔黏膜,有助缓解早晨干燥 | 晚上用温水泡一勺,不要过量 |
- 保持室内湿度(50-60%),多开窗通风
- 勤洗手、少去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 如室外粉尘多,建议佩戴口罩
- 每日轻轻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有利防护
什么时候要就医?若鼻塞严重、面部疼痛持续两周不缓解,或嗅觉丧失明显,应尽快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检查诊断。
好习惯养护: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对鼻腔细胞的自我修复也有好处。
最后小结
鼻窦炎虽然常见,但并非“小毛病”,它的急性和慢性之分影响我们的生活舒适感。比起等症状加重才重视,日常保养、防范和规范治疗,更值得我们花心思去落实。照顾好鼻腔,说到底就是在给健康多上一道保险。偶尔的鼻塞不用过于担心,但一旦症状持续、伴有明显不适,选择去医院查明原因,才是最靠谱的办法。
希望这些实用小知识,能让你和家人的呼吸更顺畅,生活更自在。
主要参考文献
- Fokkens, W. J., Lund, V. J., Hopkins, C., et al. (2020).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Supplement, 29, 1-464.
- Orlandi, R. R., Kingdom, T. T., Hwang, P. H., et al. (2016).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Allergy and Rhinology: Rhinosinusitis.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llergy & Rhinology, 6(S1), S22–S209.
- Rosenfeld, R. M., Piccirillo, J. F., Chandrasekhar, S. S., et al. (2015).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update): Adult sinusitis.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52(2_suppl), S1–S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