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用心呵护小生命:早产儿护理的注意事项

  • 8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用心呵护小生命:早产儿护理的注意事项封面图

用心呵护小生命:早产儿护理的注意事项

夜深人静时,NICU里依然灯光微亮。一旁的家属小心地注视着保温箱内的小宝贝——生来比预产期早了许多的早产儿。其实,早产在现实中并不稀奇,但每一个早到的小生命都需要额外的关爱和细致的护理。怎样让这些稚嫩的小家伙安全度过最脆弱的日子?接下来就为你逐步解读早产儿护理的实用要点。

01. 什么是早产?为什么会发生?

简单来说,凡是在妊娠37周之前出生的宝宝,都属于早产儿。正常怀孕周期约为40周,提早来到这个世界的早产儿,不仅体重偏低,身体器官也还没完全发育好(Blencowe et al., 2012)。

常见原因 情况举例
母体健康因素 高血压、孕期感染
胎儿因素 发育迟缓、多胞胎妊娠
环境和生活方式 吸烟、压力过大

需要关注的是,有研究显示全世界每年有1500多万早产儿出生,早产相关并发症是新生儿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Blencowe et al., 2012; WHO, 2018)。

02. 早产儿的身体有哪些特别?

早产儿看起来格外娇小,他们的体重多数不到2500克,有的甚至接近成年人手掌大小。皮肤薄得可以看见血管,容易失水和失温。呼吸时有些吃力,有些宝宝需要借助呼吸机维持氧气。消化系统发育也不成熟,吃奶速度慢,有时要用营养管喂养。

实际案例: 有位30周早产的女婴,小手小脚,皮肤微红。刚出生时呼吸浅快,只能用机器辅助。经过一段时间保温箱的精心护理,慢慢能自己吃奶、呼吸,这其实很常见。

🔬 这些特殊表现意味着早产儿比足月儿更容易出现感染、低血糖和黄疸等问题,所以对护理的要求也更高。

03. 护理人员在早产儿照护中有何作用?

  • 1. 监测生命体征:护士团队会轮流观察早产儿的心率、呼吸和体温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比如呼吸暂停,就能迅速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 2. 防控感染:专业人员会做好手消毒,严格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机会。
  • 3. 支持发育:定时为早产宝宝做“袋鼠式护理”(皮肤与皮肤接触),有助于稳定情绪和促进体重增长(Conde-Agudelo & Díaz-Rossello, 2016)。
  • 4. 指导家属:护士会教家长们如何帮助婴儿换尿布、补充营养、观测异常反应等基本技巧。

说起来,专科护士和新生儿科医生就像提前为宝宝“打前站”,守护每一个关键时刻。

04. 家庭可以做些什么?

家里的支持同样重要。许多家长在早产儿出院后,都会担心护理是否做到位。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做到以下几点会很有帮助:

日常护理 建议方法
观察宝宝肤色和活动状况 注意宝宝是否精神,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和医生沟通
调整室温和湿度 保持25℃左右、湿度55-65%,防止低温和干燥
合理喂养 遵照医生建议,母乳为主,分多次少量喂养
适度互动 每天轻柔抚摸,适当与宝宝说话或微笑

👨‍👩‍👦 比如,家里一对新手爸妈带回了刚满月、31周出生的男婴,在护士指导下逐渐熟悉了喂养与观察流程,宝宝体重慢慢上涨,爸妈也越来越有信心。这说明家人的参与有助于宝宝恢复,也减轻了焦虑。

05. 早产儿家庭的心理调适

很多家长会经历“情绪过山车”,担忧、害怕、好奇、期待不断转换。研究发现,早产儿家长的压力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新生儿家庭(Shaw et al., 2009)。有的家长一度夜不能寐,担心宝宝能否健康成长。

小贴士:
  • 可以尝试呼吸放松训练,帮助调整紧张心态
  • 多与医疗团队沟通,分享疑虑和进展
  • 日常互相鼓励,有困难时寻求心理支持

实际上,心理健康和护理细节同样重要,家长情绪稳定和积极,能帮助宝宝更快适应家庭环境。

06. 长远来看,早产儿成长有哪些挑战?怎么应对?

早产儿有可能面临的长期问题包括轻度智力发育迟缓、慢性肺病、感染风险较高和运动发育落后。(Saigal & Doyle, 2008)。不过,大多数早产儿在科学护理下可以健康成长成人。

健康问题 可行对策
免疫功能较弱 接种疫苗、保持家庭卫生
体格成长慢 分阶段辅食,定期生长监测
运动发育偏慢 早教运动训练、亲子互动
饮食建议: 豆腐泥、蛋黄泥、软煮蔬菜等自然软糯的食物能帮助宝宝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建议按照医生指导逐步添加。

💡 最好的做法是定期复查,发现异常及时干预,这比单靠焦虑担忧来得更实际。

❤️ 早产儿虽然起点不同,但细心护理、家人陪伴与专业守护,会让他们逐渐绽放属于自己的力量。有时候,成长比想象中更慢一点,但每一步都是可贵的进展。多个家庭和孩子的努力也不断提醒我们:科学护理是信心的来源,也是呵护小生命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 Blencowe, H., Cousens, S., Oestergaard, M. Z., et al. (2012). Born Too Soon: The global epidemiology of 15 million preterm births. Reproductive Health, 9(Suppl 1), S2. link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Preterm birth. link
  • Conde-Agudelo, A., & Díaz-Rossello, J. L. (2016). Kangaroo mother care to redu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8), CD002771. link
  • Shaw, R. J., Bernard, R. S., Storfer-Isser, A., et al. (2009). Parental coping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Medical Settings, 16(3), 230-237. link
  • Saigal, S., & Doyle, L. W. (2008). An overview of mortality and sequelae of preterm birth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The Lancet, 371(9608), 261-269.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