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解锁肝癌介入治疗:适应证的背后

  • 18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解锁肝癌介入治疗:适应证的背后封面图

解锁肝癌介入治疗:适应证的背后

肝癌:让人难以察觉的健康挑战

有些健康问题,平时几乎感觉不到,就像春天的风一样悄无声息。肝癌就是这样的存在,大多数人在发病早期没有明显的不适,有时只是偶尔感到疲劳,思维里完全不会联想到肝脏。到了医院检查,才发现原来这位“不速之客”已经在体内潜藏很久。

据2018年《Global Cancer Statistics》报告,全球每年有超过840,000人被诊断为肝癌,其中亚洲占比极高。之所以让人警觉,是因为它起病隐秘,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不是最初阶段。

小提醒:肝癌未必会早早给你信号,别只等到肚子不舒服才想到肝脏问题。

介入治疗为肝癌患者带来的新选择

过去说到肝癌,身边人普遍想到开刀。但现在,介入治疗让不少患者有了新希望。它的主要优势是“微创”——不像传统手术那样大刀阔斧,而是假借导管、针管等,定向把治疗手段送到肝脏病灶,让好的部分少受损,恢复也更快。

介入治疗并不是所有人的专属,比如一位62岁的男性,近期感到腹部有时胀痛,B超显示肝脏某处有个不大的肿块,但整体肝功能不错。医生综合考虑后,为他选择了介入治疗,既避免了大手术,也能有效控制肿瘤。

好处一览:创伤小、恢复快,适合手术风险较高或愿意尝试微创方案的人群。

哪些肝癌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不是“万能钥匙”,医生会根据不同条件来判断适用人群。主要考虑这几个方面:

考察因素 举例说明 适用情况
肿瘤大小与数量 单个或少数几个(<5cm),位置较好 射频消融等微创方法可尝试
肝功能状况 42岁的女性,平时未有乙肝史,检查肝功能基本正常 能耐受介入手术,效果较好
全身状态 体重减轻但日常活动自如 适合尝试介入,恢复期短
需要关注:广泛转移、严重肝硬化、重要脏器功能差的患者,常不适合介入手段。

主要介入治疗方式,一文说清

现在常用的肝癌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几种,适合不同的病情和个体需求。具体有哪些?下面简单梳理一下:

  • 射频消融 (RFA):适合肿瘤较小、数量不多的情况。利用高温破坏异常细胞,恢复快。
  • 微波消融:原理跟射频消融类似,但用的是微波,加热更均匀些。
  • 经动脉化疗栓塞 (TACE):最常见方法。通过血管把药物和材料送到肿瘤,让肿瘤“断粮又断药”,常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期肝癌。
  • 药物灌注和放射性粒子植入:一些特殊类型的肝癌适合用这类方法,医生会结合实际情况选择。
提醒:每种方式的适用情况和预期效果不同,一定要听取专业医疗团队的建议。

介入治疗后,你需要重点关注的事

介入治疗完成后,想要取得长期成效,后续有几项关键内容。许多人会好奇:做完了是不是就安心了呢?事实上,还需要定期检查和随访。

  • 影像复查:CT/MRI是常用手段,一般1-3个月复查一次,监测是否有新发或残留病灶。
  • 肝功能监测:周期性抽血,有助于及早捕捉肝功能变化,及时处理小问题。
  • 日常生活调整:规律作息、饮食均衡、不熬夜,这些都是帮助身体恢复和维持治疗效果的好办法。
要留心:肝癌治疗是“持久战”,切莫忽视随访。尤其治疗后第一年,复查频率更高。

未来:个体化介入治疗让健康更可控

近年来,医疗技术进步迅速,新一代导航系统、靶向药物、多模式联合等正在逐步落地。这样一来,医生能更精准地确定病灶位置,还能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治疗计划。这种“量身定制”,既能提升疗效,也让副作用变得最小化。

比如有位55岁的男性,病灶较为分散但肝功能尚可,医生结合多项介入技术,为其设计了联合治疗方案,最大程度保住了正常肝脏部分。他现在不仅生活能自理,精神状态也不错。这说明通过科学手段,“长期抗衡”肝癌已成为可能。

Tips:现代技术让更多肝癌患者有机会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这点值得期待。

饮食与生活习惯:主动管控肝健康

说起帮助肝脏健康的办法,有很多人关心吃什么好。其实,合理饮食和生活规律同样重要。这里分享几个简单建议:

推荐食物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新鲜蔬菜(如胡萝卜、菠菜) 富含维生素A/E,有助维持肝细胞健康 每天都可以适量食用,做熟也不错
新鲜水果(如蓝莓、橙子) 抗氧化成分高,对肝脏修复有帮助 建议早上或下午吃,避免晚上大量食用
全谷物(燕麦、糙米) 益于肠道,减轻肝脏代谢压力 主食可以部分替换为全谷物类
  • 适度运动(散步、慢跑等)有助维护整体代谢
  • 23岁女性,每周参加瑜伽课,肝功能一直稳定,各项检查也理想
  • 按医生建议定期体检,更早发现小变化
别忽视: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本身就是护肝的一种简单方式。

肝癌风险在哪里?生活细节见端倪

肝癌的出现,和日常习惯、遗传、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有研究发现,乙肝病毒感染、经常饮酒、肥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都会增加肝细胞异常风险(Yang, J. D. et al., 2019)。

  •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直接损伤肝细胞,增加突变发生概率。
  • 酗酒:乙醇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产物,让肝脏受损。
  • 肥胖与脂肪肝:脂类堆积,慢慢让肝组织“负担过重”。
  • 环境暴露:长期接触农药、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促进异常细胞形成。
  • 年龄和家族史:50岁以上风险增高,有肝癌家族史需多加留心。
这提醒我们: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会对长远健康有很大好处。

一点收尾话

肝癌虽然难以察觉,但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重视规律的随访,日常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多一分把握。重要的是,遇到身体上的微小变化,不妨多给自己一点关注。有困惑时,及时找专业医生咨询,是最靠谱的方式。

关注生活细节,享受健康人生,这看起来是小事情,却常常决定着大不同。

参考资料

  1.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Siegel, R. L., Torre, L. A., & Jemal, A. (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6), 394–424. https://doi.org/10.3322/caac.21492
  2. Yang, J. D., Hainaut, P., Gores, G. J., & Roberts, L. R. (2019). A global view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nds,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6(10), 589-604. https://doi.org/10.1038/s41575-019-0186-y
  3. Llovet, J. M., Kelley, R. K., Villanueva, A., Singal, A. G., Pikarsky, E., Roayaie, S., Lencioni, R., Koike, K., Zucman-Rossi, J., Finn, R. S. (2021).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7(1), 6. https://doi.org/10.1038/s41572-020-0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