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电休克治疗:重拾生命的曙光与科学解析

  • 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电休克治疗:重拾生命的曙光与科学解析封面图

电休克治疗:重拾生命的曙光

01 电休克治疗的历史与原理

有时候,老一辈随口提起“电休克”,难免让人联想到上世纪老电影里的吓人画面。可实际上,今天的电休克治疗(ECT)已进入了现代医学的独立单元,技术和体验和当年比早已大不一样了。

小知识点
电休克治疗自1938年在意大利首次应用,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最初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来更常用于重度抑郁症。

原理方面,电休克借由短暂的、经过精确控制的小剂量电流,让大脑产生短暂的“可控放电”,像是帮大脑系统“重启”,促进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从而起到缓解精神症状的作用。
(参考:UK ECT Review Group, 2003)

02 适应症概述:谁需要电休克治疗?

  • 重度抑郁症 :当服药、心理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很重时。
    有位52岁的男性,出现持续性极度低落与自杀想法,药物调整多次效果都不理想,最终在医生建议下采用ECT(一次性病例,全文仅此处使用)。这类典型案例并不少见。
  • 躁郁症(双相障碍) :尤其躁狂状态严重,影响生活和安全时。
  • 精神分裂症 :部分患者急性恶化,或伴有危险行为时可以考虑。
  • 其他情况下 :比如老年人的精神障碍,或者部分药物禁忌人群。
🙋‍♂️ 提醒: 并非所有“情感不佳”都适用电休克,只有医生根据详细评估后才能决定是否合适。

03 有效性与安全性如何?

方面 具体表现 相关说明
疗效 重度抑郁症有效率高达50-70% 多项临床研究(如UK ECT Review Group, 2003)指出,ECT对某些患者见效速度快,常在数天或1-2周内有变化。
安全 在监护下风险较低 现代设备和麻醉下,过程安全。死亡率低于一般麻醉手术。
副作用 短暂头痛、记忆力下降较常见 记忆力问题以近几天的小事为主,大多数会恢复(Semkovska & McLoughlin, 2010)。
大部分副作用可以逆转,不过治疗期间有任何明显不适,都可及时和医生沟通。

04 治疗前:评估和准备要做足

  • 心理评估:要先有精神科医生全面访谈,包括以往的病史、自杀风险、家族史等。
  • 躯体检查:包括心电图、肝肾功能、脑部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要特别小心。
  • 药物调整:部分药物要停用或换用,减少干扰。
Tips📝: 评估阶段也会及时排查麻醉药物过敏等风险,最大程度保持治疗安全。

05 治疗流程与感受:其实没有想象那么可怕

  1. 病人当天空腹(通常早上手术),进入安静的治疗间
  2. 医生核对身份、评估意识、签署知情同意
  3. 麻醉科进行静脉全麻,患者进入睡眠
  4. 医生在头部定位,短暂放电数秒,导致可控性癫痫放电
  5. 全程心跳、呼吸、血压监护,放电结束后5-10分钟患者逐渐苏醒
😀 大多数人表示“迷迷糊糊就做完了”,醒来后可能有点头晕、乏力,通常几小时内缓解。少数人有短暂记忆力受损,不过几周多能恢复。

06 未来展望:电休克治疗还会进步吗?

  • 更个性化:现在有精细的参数设定,可以针对不同体质/年龄设计方案。
  • 副作用进一步降低:磁刺激(rTMS)、无抽搐ECT等方式陆续问世,相比传统方法影响更小(McClintock, S.M. et al., 2014)。
  • 联合治疗:越来越多与药物、心理干预结合,提升疗效。
新技术还在不断完善中,也许不久的将来电休克会变得更平和、更精确。

07 行动建议:理性面对,保持沟通

  • 遇到精神症状反复加重、难以缓解,及时找专业精神科医生评估是最明智的做法。
  • 务必如实告知医生过往病史、用药情况和疑虑,治疗前后都可以随时交流。
  • ECT不是唯一的治疗选项,但在“吃药+谈话”无效或紧急状况下,它有可能成为重要的转机。

电休克治疗已经摆脱了“恐怖标签”,只是我们生活里可能用得上的一项治疗工具。有疑问时多与医生沟通,充分了解再决定要不要用,才是对健康负责任的态度。

主要参考文献

  1. UK ECT Review Group. (2003).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depressive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361(9360), 799-808.
  2. Semkovska, M., & McLoughlin, D. M. (2010). Objective cognitive performance associated with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iological Psychiatry, 68(6), 568-577.
  3. McClintock, S. M., et al. (2014). Neurostimulation treatments for depression: a review of ECT, TMS and VN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31(7): 61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