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如何识别早期症状,保护你的皮肤健康
01 黑色素瘤是什么?
天气暖了,很多人喜欢去户外晒太阳,但皮肤健康真的不能大意。有些人皮肤上本来有几颗痣,没怎么留心,却发现某些痣和以前细微不同。其实,这里说的“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皮肤黑色素细胞的肿瘤。说得简单点,就是本来照常工作的皮肤细胞,突然变得“失控”,增殖得太快、太多,就像车间机器失控,生产了许多不合格的产品。这类疾病虽然不常见,但在皮肤癌中算是比较“激进”的,一旦出现,转移速度往往比其它类型的皮肤癌快很多。
目前黑色素瘤的发病人数在全球范围内有上升趋势,虽然它只占全部皮肤癌的1%左右,但在皮肤癌导致的死亡病例里,黑色素瘤却很突出[1]。这也是为什么医学界总是提醒,一旦发现皮肤上有不一样的变化,不要忽视。
02 为什么会得黑色素瘤?——主要风险因素
- 遗传因素 👨👩👧👦
有家族史的人,特别是一家几代人都长有“怪痣”,患病风险会高很多。
- 日晒和紫外线 🌞
皮肤暴露在强烈阳光下,特别是反复晒伤,会明显增加发病概率。研究显示,童年时期晒伤者黑色素瘤风险更高[2]。
- 皮肤类型
皮肤较白、容易晒伤、雀斑较重或有大量普通痣的人,更易患上黑色素瘤。
- 年龄和性别
发病高峰在50岁以后,但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的发病率这些年也在上升。
风险因素 | 具体表现 | 原因分析 |
---|---|---|
家族史 | 亲属中有黑色素瘤患者 | 部分基因易发生异常 |
反复晒伤 | 日晒多、经常晒红/脱皮 | 紫外线损伤DNA累积 |
皮肤白皙 | 易晒伤,有大量雀斑/痣 | 黑色素保护作用较弱 |
说起来,风险因素好像离日常很远,其实很多人小时候就喜欢在沙滩玩一天,结果晒伤了皮肤,这种习惯也是黑色素瘤的潜在隐患。
03 怎样发现早期症状?——轻微但关键的信号
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现其实不算吓人,很多症状是“偶尔、轻微”的小变化,容易被忽略。最常见的,是原本的痣发生了细微变化,例如面积略有增大、形状变得不太规则,或者颜色出现了轻微杂色。有时痣边缘模糊了,不再像以前那么清晰。另外,一些新长出来的小斑点,如果颜色比周边深,或者渐渐比其他痣突出,也值得多留意。
04 皮肤自查,怎么做到心中有数?——ABCDE法则实用方法
用ABCDE法则做皮肤自查,可以更系统地识别早期的可疑现象。
字母 | 自查标准 | 具体表现 |
---|---|---|
A | Asymmetry(对称性) | 观察痣,把它当成“镜像对比”,左右能否一样。黑色素瘤的痣往往不对称。 |
B | Border(边缘) | 正常的痣边界平滑,而黑色素瘤则模糊、锯齿或形状怪异。 |
C | Color(颜色) | 颜色不单一,出现多种色调甚至斑驳。 |
D | Diameter(直径) | 大小比常见痣大,通常超过6毫米(一颗绿豆大小)。 |
E | Evolving(演变) | 近期有变化,比如变大、变色,或者出现新症状(如渗液)。 |
05 日常自查方法 & 何时看医生?
- 找一个明亮的环境,一面大镜子,最好有手持小镜子辅助。
- 按照身体部位顺序,从脸到脚,全面检查每一处皮肤,尤其是背部、脚底、腋下等平时不会特别注意的地方。
- 记录疑问点:如果有新斑点、某痣形状/颜色改变,记下来,方便下次对比。
疑问现象 | 建议行动 |
---|---|
新出现的深色斑点 | 记录并密切观察,如果持续变化,考虑就诊 |
原有痣明显变大/溃烂 | 建议立即就医排查 |
一位47岁的男性,发现脚底的一颗小黑痣变得越发突出,偶尔有些疼,家人坚持建议他去医院检查。早期发现后进行微创切除,恢复得很快。这样例子说明,家人提醒也是自查的一部分。
06 及早识别和后续管理的价值
比起等到症状明显再处理,黑色素瘤在早期发现和治疗时,治愈率有很大提升。权威研究显示,I期黑色素瘤患者5年生存率能超过90%,到了进展期就会骤降[3]。早诊早治,不仅仅意味着更高的生存率,也能减少后续复杂治疗带来的压力和负担。
恢复管理 | 具体做法 |
---|---|
定期复诊 | 按照医生建议,每3-6个月随访,必要时影像学检查 |
自我观察 | 注意身体其它部位有无新变化 |
07 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建议
- 🥗 深色蔬菜 有助于增强皮肤抗氧化力 — 每天可适量食用西兰花、菠菜等
- 🍊 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帮助皮肤修复和减少紫外线损伤 — 建议每天吃一两个橙子或猕猴桃
- 🐟 深海鱼 富含Omega-3脂肪酸,抗炎,有益皮肤健康 — 每周2次三文鱼或沙丁鱼
- 户外运动中注意物理防晒,如穿长袖衣物、戴帽子
- 选择SPF30及以上防晒霜,补搽要及时
- 假如皮肤反复晒红,每次回家要加强保湿和护理
参考文献
- Siegel RL, Miller KD, Fuchs HE,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https://doi.org/10.3322/caac.21763
- Whiteman DC, Green AC, Olsen CM. (2016). Cutaneous melanoma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emerging molecular and epidemiological landscape. The Lancet, 388(10047), 673-683.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30308-7
- Balch CM, Gershenwald JE, Soong SJ, et al. (2009). Final Version of 2009 AJCC Melanoma Staging and Classification. J Clin Oncol, 27(36), 6199-6206. https://doi.org/10.1200/JCO.2009.23.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