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水痘结痂期:传染性真相与健康管理指南

  • 16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水痘结痂期:传染性真相与健康管理指南封面图

水痘结痂期:你不得不知的传染性真相

01|水痘到底是什么?

有时候家里小朋友突然全身起疹子、发烧,大人第一反应常会问:“是不是出水痘了?”其实,水痘就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引起的病毒感染。多见于儿童,但成人得了往往症状会更重。

常见表现 出现时间
发热、乏力 前1-2天
身体起疹子 随后1-2天内

从医学角度来看,水痘是一种极易在人群中互相传播的病(Gershon, A.A., et al., 2015),传染性较强,尤其在学校和托班环境下更容易出现小范围流行。

02|水痘为什么容易传染?

  1. 空气飞沫传播: 打喷嚏、咳嗽,病毒通过空气飘散出来,别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
  2. 直接皮肤接触: 身上的水疱液体如果直接接触到别人的皮肤,也能传染。一次小学爆发的水痘,几乎一个班的孩子都“中招”,追溯原因主要是玩耍时的接触。
  3. 患病者用过的物品: 比如用同一条毛巾蹭过破损疱疹,也可能让病毒传给下一个人。
🦠 小TIPS:空气传播远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常见,因此哪怕没有碰到患儿,也会有风险。

专家指出,水痘的R₀(基本传染数)大约在8-10之间(Crum-Cianflone, N.F., 2008),意味着1个人能传染给8-10人,速度相当快。

03|水痘到了结痂期,还会有啥表现?

水疱出现后的3~5天,皮肤表面会慢慢结起一层痂。这里不少人以为“结痂就没事了”,但实际情况稍微复杂一些。

  • 结痂皮肤会显得干燥、暗红或褐色
  • 部分结痂区可偶有轻微痒感,有的孩子控制不住会去抓
  • 新水疱不再出现,全身的不适感逐渐减轻
🔎 8岁的男孩小轩,发病第7天,虽然发烧、疲乏感明显好转,但脸颊上的小痂还是让他忍不住想挠。从这里能看出,结痂期的外观改善不等于就已彻底痊愈。

04|结痂了,还可能传染吗?

很多人都会问,身上痂结起来了,还会不会传染别人?这里其实挺有必要说清楚:

病程阶段 是否有传染性
刚起疱疹时 极易传染
部分结痂 大部分仍有传染性
所有皮肤疱疹全部结痂 一般不再传染
⚠️ 小提醒:只有全部的皮损结痂且没有新疱疹出现,传染风险才会明显下降。(Refer: Leung, A.K.C., Robson, W.L.M., 2006)

这说明即使皮肤开始好转,但只要还有破口或未结痂的疱疹,都有可能把病毒带给他人。尤其家里有孕妇、免疫力差的老人或婴儿时,一定要格外注意!

05|防止水痘扩散,有哪些管用方法?

🛡️ 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美国《水痘疫苗临床效果》研究发现(Marin, M., et al., 2016),按程序接种疫苗可让90%以上人群免受感染或大幅缓解症状。
  • 成年人和儿童都建议接种: 未得过水痘的人,可以在成年前补种疫苗,特别推荐托班、在校学生优先接种。
  •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 外出回家、接触孩子前后及时用流水冲洗双手。
  • 房间通风: 家庭成员有水痘时,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10分钟左右。
  • 独立生活用品: 尽量单独准备毛巾、餐具,减少与患者直接的皮肤接触。
  • 注意身体信号及时就医: 免疫力低下(如白血病患儿、孕妇等)如果暴露/出现症状,最好尽早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特殊防护方案。
🍲 健康饮食也很重要:
推荐食物 功效 怎么吃更合适
新鲜蔬菜 提升免疫力 每餐加1-2种
鸡蛋、瘦肉 帮助修复皮肤 每天适量
水果(如猕猴桃) 补充维生素C 按日常口感选择
简单说:

预防的重点是:疫苗不可少,卫生要跟上,有疑问或家人属于高风险人群时,就及时向专业医生请教。

06|最后的话:如何对待结痂期,既安心又科学?

很多家长在孩子结痂的时候就松了口气。其实从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水痘的传染性并不是靠“结痂了没”来判断的。完全痂皮脱落、新疱疹停止出现时,才叫真正基本不再具传染性。

✔️ 这几个常见误区要注意:
  1. 轻信“结痂就好了”,太早复课或串门,结果无意间带来了二次传播。
  2. 不好意思隔离,错过了阻断传播的最佳时机。

平时多点科学常识,多问医务人员的建议,对自己和他人的保护都大有好处。水痘看起来是“小麻烦”,但如果轻视管理,后果也可能变得麻烦起来。做好防护、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负责。

参考文献

  • Gershon, A. A., Breuer, J., Cohen, J. I., et al. (2015). Varicella zoster virus infection.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1, 15016. https://doi.org/10.1038/nrdp.2015.16
  • Crum‐Cianflone, N. F. (2008). Bacterial, fungal, parasitic, and viral myositis.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1(3), 473-494. https://doi.org/10.1128/CMR.00001-08
  • Leung, A. K. C., Robson, W. L. M. (2006). Clinical course and complications of varicella. 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 18(1), 81-85. https://doi.org/10.1097/01.mop.0000193302.69697.65
  • Marin, M., et al. (2016). Varicella vaccine effectiveness over time. Pediatrics, 137(3), e20153737. https://doi.org/10.1542/peds.2015-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