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精准之刃:探索肿瘤消融治疗的适用场景与适应症

  • 9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精准之刃:探索肿瘤消融治疗的适用场景与适应症封面图

精准之刃:探索肿瘤消融治疗的适用场景与适应症

家人朋友之间偶尔会聊到“肿瘤消融”,有人把它比作“点到为止”,觉得创伤小、恢复快。其实,这项新兴技术背后有不少学问。从一位老年人肝脏上的小结节,到肺部偶发异常的年轻患者,消融方案正在给更多肿瘤患者带来机会。接下来,就简单聊聊肿瘤消融到底适合哪些人、能治哪些病,帮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它的优势和局限。

01 肿瘤消融治疗是什么?

简单来说,肿瘤消融治疗是一种“在不大动刀的情况下,直接破坏肿瘤”的治疗方法。医生通过皮肤用针管把消融设备送到肿瘤地方,然后利用高温(射频、微波)、冷冻或者化学药物,直接杀死异常细胞,让肿瘤组织逐渐坏死并被人体吸收。

消融技术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肝癌射频消融。后来,技术越来越成熟,逐渐应用到肾脏、肺脏、骨骼等不同部位。常见的消融方式包括:

方法 原理 常见部位
射频消融 🌡️ 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热量让肿瘤坏死 肝、肺、肾
微波消融 📡 微波引起肿瘤细胞高温坏死 肝、肺、肾
冷冻消融 ❄️ 利用极低温度冻死肿瘤 肺、肾、骨
化学消融 酒精或其他药液直接注入肿瘤 肝、甲状腺结节
Tips:大部分消融手术都在影像(CT或超声)引导下进行,减少损伤。

02 适用场景:谁是消融治疗的候选者?

  • 1、早期单发肿瘤患者
    如果一位67岁的女性,因体检发现肝脏长了一个直径2厘米的小结节,经医生确诊为早期肝癌,且没有发现转移或其他肝功能障碍,就很适合选择消融。类似这种早期、直径在3厘米以内的单个小肿瘤,消融效果很接近手术切除,创伤却小得多。
  • 2、手术无法耐受或存在高风险的患者
    举例来看,有位58岁的男性,因肺气肿等基础病不能承受开胸手术,同时肺上新发现了早期肿瘤结节,这时候肺部消融就成了不错的选择。
  • 3、多发肿瘤或反复复发患者
    有些患者肿瘤虽小,但已复发过两三次,或者存在多发病灶,反复手术风险太大。消融治疗方便且可多次实施,比较适合控制这些复杂病情。
临床上,消融治疗为不能手术或不愿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统计,全球每年接受肿瘤消融治疗的病例正在快速增加(NIH, 2021)。

03 适应症:肿瘤消融治疗的目标肿瘤

并非所有肿瘤都适合消融,这里简要梳理下目前主流指南明确推荐的适应症。每个癌种的实际推荐有细节差异,但通用原则是:肿瘤比较小(一般不超过3~5厘米),局限未转移。

肿瘤类型 说明
肝癌(肝细胞癌) 常用于直径小于3厘米的单发肿瘤,早中期患者效果接近手术。
肾癌 适合早期局灶性肾癌,尤其是合并高龄或其他疾病不宜手术者。
肺癌 早期周边型非小细胞肺癌、孤立结节。
甲状腺良性结节 对一些生长缓慢且有症状的良性结节,可以明显减小体积。
骨转移瘤 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通常与其他治疗联合。
一些新技术正在探索治疗乳腺、胰腺等部位肿瘤,不过目前用得最多的还是肝、肾、肺等部位。

04 消融治疗的优势:小创伤与高效性

和传统手术相比,消融有不少亮点。可以打个比方,就像修房子时打补丁,不用大面积拆除,保持结构完整的同时解决问题。

🩹
创伤更小
仅需穿刺针孔,不需大切口,大部分人在几天内就能出院。
⏱️
恢复更快
术后恢复期明显缩短,能早日回到日常生活。
💪
功能保留
对正常组织损伤小,更易保留肝、肺、肾等器官的功能。
无须全麻
多数消融治疗只需局部麻醉或镇静,减少全麻风险,尤其适合年长或心肺功能较弱的人。
可多次重复实施
若肿瘤复发或有多发病灶,可以再次消融,对身体压力相对较小。
2020年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三年生存率上,早期肝癌的消融与外科切除差距非常小(Gupta et al., 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2020)。

05 潜在风险与并发症

虽然消融属于微创操作,但毕竟是介入身体的治疗方式,还是存在一些风险点。需要警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术区附近的正常器官和组织。

  • 局部损伤 :消融探针可能影响到血管、胆管、气管附近组织,诱发临时的出血、胆漏或局部炎症等不适。
  • 穿孔或感染 :极个别情况下,若操作不精细可导致器官穿孔,或引入感染。
  • 发热与短暂疼痛 :一些患者会术后感到体温升高或术区疼痛,一般不会持续太久,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和休息缓解。
  • 远期复发 :如果肿瘤位置特殊,消融不彻底,后期仍有可能复发或转移。
一位45岁的女性患者,做了肾脏肿瘤消融,术后一周主诉尿色加深,经检查发现存在肾脏局部出血,保守处理后恢复正常。这说明,任何消融治疗结束后都需密切随访和定期影像检查。

06 未来展望:消融治疗在肿瘤管理的新趋势

肿瘤消融技术这些年进步很快,设备越来越智能,影像引导技术也更为精准。新一代的机器人辅助消融、激光消融、纳米刀等正在推动微创治疗进入新的阶段。还有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和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手段联合,为患者带来“组团作战”的可能性。

说起来,未来消融技术也有望进一步拓展到难治性肿瘤,比如胰腺或深部腹盆腔病灶。有研究正在关注消融后如何最大限度“勾起”自身免疫反应,帮助身体主动“扫荡”残余异常细胞(Blaes et al., Frontiers in Oncology, 2022)。

未来,技术创新和多学科协作将让消融治疗为更多肿瘤类型、更多样化的人群提供新的选择。

实用建议和身体维护小技巧

  • 均衡饮食 🍽️ :
    多吃新鲜蔬果(如番茄、胡萝卜),
    功效: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有助于细胞修复。
    建议:日常菜肴中多搭配彩色蔬菜,果汁和水果可交替摄取。
  • 高蛋白摄入 🥚 :
    牛奶、豆制品、鱼类,
    功效:帮助受损组织恢复,增强免疫力。
    建议:每餐有一份蛋白食物,保持多样化搭配。
  • 规律复查 🩺 :
    消融后建议根据医生指引定期做影像检查,
    功效:及早发现肿瘤复发或异常变化。
    建议:随访周期通常3~6个月一次,遇到不适及早咨询医生。
  • 避免高强度劳累🚶‍♂️ :
    适量休息与日常运动结合,有助于术后稳步恢复。
    功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优化免疫系统功能。
    建议:步行、简单拉伸,每天30分钟以内即可。
如果有手术部位肿胀、持续不适或异常出血,别大意,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医。

主要参考文献

  1. Gupta, K., Sood, A., et al. (2020). "Microwave Ablation Versus Surgical Res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27(1), 33-42.
  2.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2021). "Trends in Tumor Ablation Use and Patient Outcomes." https://www.nih.gov.
  3. Blaes, A., Khandekar, D., Erkan, M., et al. (2022). "Immunological Effects of Tumor Ablation in Cancer Patients." Frontiers in Oncology, 12, 844088.
相关文献可通过 PubMed 或 Google Scholar 检索获取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