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癌症早筛:早发现,早治疗的希望之窗

  • 11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癌症早筛:早发现,早治疗的希望之窗封面图

癌症早筛:早发现,早治疗的希望之窗

01 什么是癌症?——身边的“隐形对手”

说起癌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害怕。但其实,癌症并不是突然闯进生活的“猛兽”,它更像一个隐藏很久的小问题,从无形到有声,只是过程很漫长。癌症,简单来讲,就是身体某些细胞不受控制地异常生长,还可能扩散到其他部位,引发各种严重麻烦。

医学界至今已经确认的癌症类型有一百多种,比如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等都常见。每种癌症的发展过程都不同,但大多数早期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不适,往往等到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

小提示:癌症≠绝症,早期及时发现、治疗,很多人能健康生活很久。

02 早筛有多重要?——找出“无症状阶段”的关键

很多人平时觉得身体没什么特别不舒服,就容易忽视定期检查。其实,大多数癌症在早期症状非常轻微,比如偶尔的不适、轻度消瘦、食欲略差……就像邻居家偶尔的敲门声,容易被误会成普通小事。正因为这样,癌症早筛尤其有意义。

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如果能在癌症早期就开始治疗,五年生存率平均能提升30%-60%(Miller, K. D., et al., 2023)。比如乳腺癌,早期发现的治愈率高于90%;而晚期往往明显下降。所以,别总等身体“报警”,主动筛查才是真的早一步安心。

癌症类型 早期治愈率 中晚期治愈率
乳腺癌 >90% 约30%
结直肠癌 约80% 约15%
肺癌 约60% 不到10%
别轻视“没症状”的阶段,保持主动检测才靠谱。

03 谁需要癌症早筛?——并不是只有“高龄”才要做

  • 👩 中年女性:40岁以上女性,尤其有乳腺癌、妇科肿瘤家族史,早筛最有必要。例如,43岁的王女士因为母亲曾患乳腺癌,主动每年体检,去年查出乳腺结节,幸好及时手术,完全康复。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家族史和年龄叠加,风险会上升。
  • 👨‍🦳 中老年男性:50岁以后,男性结直肠癌、前列腺癌风险增加。比如,57岁的李先生每两年做一次肠镜,3年前筛查发现早期息肉,切除后未发展为癌症。
  • 🚬 吸烟、有特定生活习惯者:长期吸烟的人,肺癌风险比普通人高十多倍。特别是40岁以上,有多年吸烟史,就更应该定期查肺部。
  • 🧬 有慢性疾病或特殊病史:比如长期肝炎患者,肝癌风险高;有慢性胃炎的人,胃癌筛查不能忽视。

简单来讲,如果你年龄超过40岁,身边亲人有癌症史,或有“危险”生活方式、特定慢性病,都应该按建议定期做早筛。

早筛不是“老年专利”,40岁后,主动筛查更安全。

04 癌症早筛怎么做?——这些方法要认识

  • 影像学检查:比如乳腺钼靶、肺部低剂量CT、肝脏B超、肠镜等,能帮助医生发现看不见的异常。
  • 血液检测:查血里的肿瘤标志物(比如AFP用于肝癌,CEA用于结直肠癌),辅助判断风险,但不能单独用于确诊。
  • 组织活检:如宫颈TCT、HPV筛查、肠息肉取样化验,通过显微镜看细胞异常情况。
筛查方法 适用癌种 推荐频率
低剂量螺旋CT 肺癌 高危人群每年1次
肠镜/便潜血 结直肠癌 50岁后每5-10年一次
乳腺钼靶/超声 乳腺癌 40岁后每1-2年一次
宫颈TCT+HPV 宫颈癌 21-65岁女性每3年
筛查前没必要过度紧张,绝大多数检查都很快结束。

05 筛查结果怎么看?异常需要再查吗?

想到拿到体检报告时的紧张感,其实大多数异常并不等于就是癌症。比如血液指标偏高,或者影像上有小结节,多数只是提示有风险,具体能不能确诊,还得靠进一步精细检查。

  • 轻度异常:如乳腺结节、肠息肉等,大部分是良性的,根据医生建议定期随访或复查即可。
  • 中度到高度异常:如X光见“可疑肿块”或肿瘤指标持续升高,通常会做更详细的影像或活检,确定结果类型。
没有任何症状时体检查出小异常,千万别慌张,和专业医生核查后按步骤复查。如果有持续不适(比如一直咳血、腹痛、体重明显下降),应尽快去医院。

06 癌症早筛的未来 —— 技术革新带来哪些新机会?

这几年,癌症筛查技术飞快进步。除了传统的影像和化验,“多组学联合检测”逐步应用,比如通过基因、蛋白质和代谢分子、液体活检等手段,能更精确地判断风险。未来,或许只需一管血,就有机会提前发现多种癌症“信号”。

目前,国际上已有部分商业化的液体活检产品面世,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入。与以往“标准化”筛查组合相比,个体化方案将越来越普遍——医生会根据你的年龄、基因、家族史以及生活习惯,推荐最适合的检测方式和频率。

科技进步让癌症防控更早、更准,未来可期,但目前基础筛查依然很重要。

07 每天怎么做更健康?——正面行动建议

  •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帮助增加膳食纤维与抗氧化物,建议每天三种以上蔬果换着吃。
  • 保持适量运动:慢跑、骑行、快步走,每周累计150分钟左右,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维持体重平稳,少熬夜。
  • 重视心情管理:放松、减压,保持良好情绪,同样帮助身体免疫和自我修复。
  • 定期做体检:40岁后,建议每年做一次全面检查,结合医生建议加做早筛项目。
日常做好这些“积小胜为大胜”,简单又有效。遇到家族史、特殊症状等问题,主动请医生帮你规划检查方案更安心。

参考文献

  1. Miller, K. D., et al.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2. Klotz, L., et al. (2019). Active Surveillance Versus Standard Treatments for Prostate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European Urology, 76(3), 401-414.
  3. Soerjomataram, I., et al. (2012).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Gut, 61(8), 1234-1241.
  4. Siegel, R. L., et al. (2019). Colorectal cancer statistics, 2019.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9(3), 14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