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血管性痴呆:了解认知挑战、症状及预防策略

  • 8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血管性痴呆:了解认知挑战、症状及预防策略封面图

血管性痴呆:一场悄然降临的认知挑战

01 血管性痴呆是什么?

也许你身边有位长辈,原本说话幽默、记性不错,最近却总是重复问一样的问题,或经常搞不清时间地点。和阿尔茨海默病不同,血管性痴呆更多像是不经意间,一点一滴地带走了思维的灵活。
简单说,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是由于脑内血管异常(如脑梗死、出血)导致的大脑功能损伤,进而影响到记忆、判断甚至生活自理能力。它是老年人群中第二常见的痴呆类型,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O'Brien et al., 2003)。

🔍 区别提醒: 血管性痴呆通常“突然”出现部分认知功能下降,而阿尔茨海默病则是缓慢、逐步加重。

02 怎么分辨血管性痴呆的症状?

其实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容易误会成“老糊涂”,但还是能抓到些蛛丝马迹。随着疾病发展,症状会更明显。

阶段 典型表现 简单案例
初期
  • 偶尔记错约定
  • 处理复杂账单变吃力
  • 情绪变化明显
69岁王阿姨,近半年经常忘带钥匙,有时会无缘由发脾气。家里一度以为是“更年期”。
中期
  • 持续性记忆力下降
  • 做饭或洗澡时出现混乱
  • 难以规划常规事务
71岁陈伯,开始分不清每天吃的药,经常重复一天做同样事情。
加重阶段
  • 言语表达变得困难
  • 生活自理几乎丧失
  • 严重的情绪波动
有时甚至会走失,找不到回家的路。
🧠 小提示: 并非所有记忆力差、发呆都是血管性痴呆,但出现这些持续变化,确实要引起关注。

03 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常见风险因素

说起来,血管性痴呆和许多常见“慢病”脱不了关系。多数风险其实早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悄悄埋下了种子。

  • 高血压:长期血压升高,会损伤脑部细小血管。医学研究指出,未控制的高血压使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升高近两倍(Muller et al., 2007)。
  • 糖尿病:持续高血糖会破坏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让大脑供血变差。
  •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会促进动脉斑块形成,为中风埋下隐患,进而增加认知下降的概率。
  • 抽烟/酗酒:尼古丁和乙醇均会加重脑血管负担,为痴呆"推波助澜"。
  • 心脏病史:如房颤、冠心病等影响脑供血,易导致小范围脑梗死。
  • 年龄因素:60岁之后,患病风险逐年升高。
  • 家族遗传:有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 相关研究:
Muller, M. et al. (2007). 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dementia.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78(10), 1066-1072.
⚠️ 别忽视: 只要有上述1-2项危险因素,就要对自身的认知健康多加关注。

04 如何检测和诊断血管性痴呆?

认知障碍不是“随便一说”,正规的诊断需要多项工具综合评估。下面简单介绍下常见方法,遇到问题时,也容易和医生沟通。

  • 临床问诊:包括详细病史询问、日常行为观察,由专业医师采集。
  • 神经心理评估:比如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和MoCA。用于判断记忆、语言、逻辑等多项功能。
  • 影像学检查
    • MRI(磁共振成像):能精准发现脑白质损伤、梗死灶。
    • CT(计算机断层扫描):快速筛查脑实质变化。
  • 实验室检测:排除其他影响认知的疾病,比如甲状腺、维生素B12水平等。
📝 小结: 出现持续性的认知和生活变化时,及时就医并进行上述评估,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干预。

05 治疗与管理的现实选择

目前,血管性痴呆无法“逆转”,但通过合理干预可以延缓进程和改善生活质量。关键在于综合策略,并长期坚持。

治疗方向 具体措施 实用建议
药物治疗 降压药、降脂药、阿司匹林(需医生指导) 用药需定期随访,切勿自行增减药量
非药物支持 认知训练、社交活动、适度体育锻炼 鼓励参加兴趣班、每日散步30分钟
心理支持 亲友陪伴、心理疏导 家属减少责怪,多点耐心陪伴
📌 实际经验: 有规律的日常安排、保持社交互动,对延缓症状特别有帮助。

06 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小贴士与未来方向

  1. 合理膳食,有益血管
    新鲜蔬果 + 粗粮
    🥗 维生素和纤维素帮身体调节血脂。每天吃四五种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选择燕麦、糙米等粗粮替换一部分白米面。
  2. 坚持适度锻炼
    快走、太极、游泳
    🏃‍♂️ 运动能帮助大脑血管“通畅”,建议每周锻炼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3. 规律作息,睡眠充足
    保持规律睡眠
    😴 良好睡眠为大脑修复提供条件。晚上不熬夜,午休控制在30分钟以内效果更好。
  4. 乐观心态与社交保持
    常与人交流
    😃 经常与朋友聊天、参与集体活动,大脑也能“时常运动”。
  5. 定期体检
    血压、血脂、血糖检测
    建议60岁之后,每年做一次完整的血压、血脂和血糖检查。
🧭 未来进展: 科学家正研究更精准的脑影像、血液标志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将是将来的主流趋势(O'Brien, 2016)。

与家人的共同守护

其实血管性痴呆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带着理解与耐心,和家人一起关注每一个认知的细节变化。当发现“不对劲”,别着急下定论,及时寻医,与专业团队协作,往往能让日常生活更从容。如果家中长辈出现记忆力或日常习惯的悄然变化,不妨留点心,共同面对,比单打独斗要踏实得多。

参考文献

  1. O'Brien JT, Thomas A. (2015). Vascular dementia. Lancet, 386(10004), 1698-170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00463-8
  2. Muller, M. et al. (2007). 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dementia.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78(10), 1066-1072. https://doi.org/10.1136/jnnp.2007.124651
  3. O'Brien JT. (2016). Clinical practice with anti-dementia drugs: A revised (2007)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Psychopharmacology.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30(6), 536-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