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走进阿尔茨海默病:识别与预防记忆之谜

  • 7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走进阿尔茨海默病:识别与预防记忆之谜封面图

走进阿尔茨海默病:探究记忆之谜

每个人大概都有过健忘“小插曲”,比如钥匙找不到、名字一时想不起来。这种小尴尬偶尔发生并不稀奇。不过,阿尔茨海默病则是另一回事: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病像个慢慢潜入的大雾,让记忆和认知变得模糊。身边有老人的家庭,更容易遇到类似的问题。那阿尔茨海默病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识别和面对?

01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进行性脑部疾病,最主要的特点是出现渐进性的记忆与思维能力减退。它不是正常衰老的一部分,而是由于脑内出现了异常蛋白质沉积,导致脑细胞损伤,患者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

说白了,阿尔茨海默病相当于脑子里的“指挥中心”逐渐失灵。全球估计目前有超过5000万人被诊断患上这种疾病(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小TIPS: 阿尔茨海默病占老年痴呆症总数的60%以上,是最常见的类型。

02 典型症状有哪些?🔍

  • 轻微、偶尔的变化: 很多老人会在早期出现“丢三落四”,比如忘了约会、重复问同样的问题。有位68岁的阿姨,最近时常找不到放钥匙的地方,有时买完菜忘记刚才买了什么,这时候多半还可以正常独立生活。
  • 持续、明显的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记不住亲人的名字,迷路走失、难以完成简单家务。甚至有时会分不清时间和地点。这会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对家人也带来较大照护压力。
  • 社交能力变化: 有些人会变得不愿意与朋友交流,讨论事情时容易反应迟钝,喜欢独自一人待着。
提醒: 若身边老人经常出现持续性的认知障碍,建议及时就医。

03 为什么会患阿尔茨海默病?🔬

1. 年龄因素
年龄越大,罹患风险越高。7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明显升高。一项研究显示,8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30%(Prince et al., 2013)。
2. 遗传与家族史
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阿尔茨海默病史的人,属于高风险群。某些遗传基因也会增加患病概率,例如APOE ε4等(Scheltens et al., 2021)。
3. 生活方式关联
缺乏运动、长期吸烟、饮酒过量、慢性疾病如高血压或糖尿病,这些情况可能导致脑部血管功能下降,为阿尔茨海默病“埋伏笔”。
4. 环境与教育水平
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发病率更高(Livingston et al., 2020)。这或许与认知储备有关,简单来说,大脑长期“少用”,更容易变得迟钝。
需要关注: 很多风险源难以改变,比如年龄遗传。但健康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大脑更好地工作。

04 有哪些好方法保护大脑?🌱

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还没有彻底的预防办法,但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能帮我们延缓风险。这里分享几条被医学证据支撑的积极建议。

方式 具体推荐
日常饮食 深绿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 富含叶酸,有益认知;建议每天至少一份。
坚果和橄榄油 + 富含健康脂肪;每周可以用坚果作加餐。
深海鱼 + 含DHA,有助于维持神经健康,每周2次左右。
运动锻炼 建议每周不少于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广场舞。最好固定时间,坚持下去。
社交与学习 保持和朋友聊天、参与社区活动,多动脑比如下棋、读书,让大脑经常“用武之地”。
高血压/糖尿病管理 患有基础慢性病者,要做好日常控制,多和医生沟通用药和复查计划。
提示: 如发现持续性记忆、行为问题,建议就诊神经内科。出现明显生活能力下降时,可选择专业认知障碍门诊。

05 如何科学诊断和治疗?🩺

  • 认知功能测试: 医生会通过简单问答或量表(如MMSE)来了解记忆、语言、注意力等方面的表现。
  • 影像学检查: 头部MRI或CT能帮助排除其他脑部疾病,了解大脑结构变化。
  • 药物治疗: 如多奈哌齐、利斯的明(Donepezil, Rivastigmine)等,可帮助改善症状,但目前无根治方法。
  • 非药物干预: 认知训练、心理支持、安排规律作息等,对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帮助。
诊断过程有点像“排查路线图”,有时需要排除抑郁障碍或其他躯体疾病。及时就医,能让患者更好地应对生活变化。

06 家庭与社会的帮助能带来什么?🤲

说起来,阿尔茨海默病影响的不只是患者一人。家属和照护者往往也面临很多心理压力。

  • 专业护理机构:部分城市设有记忆障碍患者照料中心,提供日间托管、康复活动等。
  • 社区支持:社区组织的认知健康小组能为家属答疑解惑,提供情感交流空间。
  • 心理关怀:家人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共同承担照护压力,提升情绪韧性。
  • 个人照护建议:调整家中环境,准备防走失手环、拍照记录重要信息,都是贴心的小措施。
每个家庭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分担照护任务,减少单一照护者的压力。

🔗 主要参考文献(APA格式)

  1.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Ames, D., Ballard, C., Banerjee, S., ... & Mukadam, N. (2020).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Lancet, 396(10248), 413-44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367-6
  2. Prince, M., Bryce, R., Albanese, E., Wimo, A., Ribeiro, W., & Ferri, C.P. (2013). The global prevalence of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lzheimer’s & Dementia, 9(1), 63-75.e2. https://doi.org/10.1016/j.jalz.2012.11.007
  3. Scheltens, P., De Strooper, B., Kivipelto, M., Holstege, H., Chetelat, G., Teunissen, C.E., ... & Dubois, B. (2021). Alzheimer's disease. Lancet, 397(10284), 1577-159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205-4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Dementia.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mentia

简单来说,阿尔茨海默病并非孤例。它提醒我们,关心大脑同样重要。早点识别信号、行动起来,就是在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增加一道保护屏障。不需要过度担心,生活中的小调整也能累积大成效 — 让记忆和笑脸,陪伴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