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败血症?
在医院急诊科,医生经常遇到突发高烧的病人。有时只是轻微的不适,但有些人发展很快。以往,人们总以为发热就是小感冒,不过有一种情形需要格外关注——败血症(Sepsis),这是一种因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的危及生命的疾病,可能快速影响全身多个器官。
简单来说,败血症就是身体在感染后发生“过激反应”,免疫系统像拉响警报,把全身的器官都牵连进来(Singer et al., 2016)。最常见的原因有细菌感染(比如肺炎、尿路感染、腹腔感染等),病毒和真菌也有可能引发。一旦身体的防护机制失控,重要器官(心脏、肾脏、肺等)就会被攻击,乃至导致功能衰竭。
02 早期症状可能藏在哪些细节?
早期的败血症信号常常和普通感染难以区分,容易被忽略。它不像电影里那样一下子让人昏迷,更多时候是“轻微、偶尔”的身体变化。
症状 | 表现特点 | 生活示例 |
---|---|---|
体温异常 | 发热或体温偏低,偶有汗出 | 白天感觉有点热,晚上却发冷,时不时要加衣服 |
心跳加快 | 无明确诱因下心跳偏快 | 静坐时心跳突然比平时快 |
无力或乏力 | 偶尔觉得浑身没劲 | 拿个菜刀都觉得手软 |
呼吸变快 | 轻微加快,容易被忽视 | 爬半层楼梯就喘不上气 |
精神变化 | 偶尔注意力不集中 | 朋友说话需要重复一遍才反应过来 |
病例:67岁的赵阿姨有糖尿病,最近因排尿不畅住院。她开始只是感觉疲惫,还有点小发烧。结果检测发现,她的血压也在缓慢下降。这个例子说明,败血症的苗头可能非常隐蔽,但变化在悄悄堆积。
03 如何判断这些症状是不是“危险信号”?
很多人会问:“怎么才能尽早发现问题?”其实,早期识别靠的不只是感受,还得用几个小方法协助判断,尤其是对家人和年长者。
- 自己测量体温和心率:家中常备体温计,有条件可配血压计。每天用同一时间测量,发现体温突然大幅升高或低于正常,心率持续≥90次/分,要注意。
- 观察神志和精神状态:老人突然变得淡漠、少话、困倦,反应迟钝,甚至抱怨“脑子发晕”,虽然起初时断时续,也应该引起关注。
- 结合基础病判断:如家人本身有慢性疾病或近期有外伤、感染,出现上述变化要特别敏感。
说起来,早期信号很像“开小差”时的身体状态,但这种软绵绵的变化持续2天以上就要担心了。
04 为什么败血症这么危险?
说到败血症的风险,不只是因感染本身,而是由于异常激活的免疫系统引发连锁反应。研究发现,败血症患者死亡率高主要在于全身炎症风暴和多器官损伤。
- 炎症反应超标:身体试图消灭细菌,反而让自身组织受伤。
- 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身体大血管“泄洪”,导致器官供血不足。
- 器官功能受损:肝肾、心肺等敏感部位往往首当其冲。
- 凝血异常增加血栓风险,影响循环。
一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球每年有约5000万人发生败血症,近20%病人因其死亡(Rudd et al., 2020)。而感染后的24小时内如未迅速处理,生存率会大幅下降。
05 日常如何预防败血症?仅正面方法推荐!
其实,败血症更像是“防火”而不是“救火”——日常预防做好,大部分风险都能减少。下面的建议都简单实用,日常习惯里就可以做到。
做法 | 益处说明 |
---|---|
勤洗手 | 减少细菌和病毒感染,如食物前、如厕后、外出归来都用流动水和肥皂。 |
适量运动 | 增强全身免疫力,一周坚持3-5次快走或轻度活动即可。 |
充足睡眠 | 睡眠好能提升自身抵抗力,不容易感染。 |
维持营养均衡 | 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如鸡蛋、豆制品)一起摄入,有利免疫修复。 |
及时处理小伤口 | 皮肤出现裂口、划伤,用碘伏等消毒,并覆盖避免污染。 |
有研究显示,坚持上述好习惯,感染机会可明显降低(Martin-Loeches et al., 2019)。
06 万一遇上疑似症状,应该怎么办?
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持续的发热、心率升高、精神状态逐渐变差时,最好别抱侥幸心理。谨慎一点,有时能赢得最宝贵的抢救机会——这就是俗称的“黄金一小时”。
- 立刻就医:不要拖延,首选综合医院或设有重症医学科的医疗机构。
- 提前备注症状变化:到医院时可将近几天的体温、心跳、精神状态等简要写下来,方便医生评估。
- 关注用药史和感染史:如近期有外伤、做过小手术等,主动告知医生。
举个例子:39岁的李先生因小腿感染一周未有明显好转,连续两天高热、持续心率快,还觉得越来越困乏。他家属果断带他到医院,发现已出现早期休克趋势。这个判断及时,避免了进一步恶化。
引用及主要参考文献
- Singer, M., Deutschman, C. S., Seymour, C. W., et al. (2016).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Sepsis-3). JAMA, 315(8), 801-810. https://doi.org/10.1001/jama.2016.0287
- Rudd, K. E., Johnson, S. C., Agesa, K. M., et al. (2020).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sepsis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1990–2017: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Lancet, 395(10219), 200-21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2989-7
- Martin-Loeches, I., van Someren Gréve, F., Schultz, M. J. (2019). Prevention of sepsi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Critical Care Clinics, 35(1), 135-151. https://doi.org/10.1016/j.ccc.2018.08.008